張大千 盛年力作《天師洞》賞析

張大千 盛年力作《天師洞》賞析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可謂是大千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時期。正是在這段時期“師古、師心、師自然”的苦心經營,大千的創作風格由之前的清新俊逸的文人水墨轉變為精麗雄渾的職業風格,迎來了大千一生中第一次創作高峰。

發生這種轉變,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成都青城山靜修之功;二是四十年代初大千敦煌摹古勤;三是抗日戰爭宣告勝利,舉國歡騰,又逢大千與第四任妻子徐鴻賓(後改名為徐雯波)喜結良緣,因此諸事順遂,神筆安暢,體力、精力、目力俱佳。

張大千 盛年力作《天師洞》賞析

張大千 《天師洞》 紙本立軸 1948年作 70×44cm

從敦煌歸來後,張大千更大規模的購藏並臨摹古人的畫跡,致力於唐宋人高古渾厚的山水風格之研究。張大千在掌握紮實的傳統技法的基礎上,一改明清一味摹古、脫離生活的文人畫之弊病,賦予了文人水墨畫風更為紮實深厚的表現,創作了大量寫生記遊類作品,也由此建立了自己復古精神的藝術創作系統。

而此一時期也成為大千一生中最為精力瀰漫、才氣洋溢的時期。1948年秋,張大千再遊成都青城山,創作了一系列共八張以青城山各景點為主題的畫作,內涵皆以自然實景的觀察寫生為主。著名的《老人邨》、《味江》和《天師洞》都屬於此係列。

張大千 盛年力作《天師洞》賞析

青城山天師洞舊影

天師洞為青城山第一勝境,此件《天師洞》原系香港著名收藏家郭志權舊藏。從全幅充塞密實的山岩佈局來看,畫家在文人筆墨意境的表現深度上,不但繼承了古人的精華,也結合了畫家個人的生命體驗,有了更上一層樓的突破。

這兩幅作品表面上看來仍是傳統文人畫“淺絳山水”之意境表現,然而畫面的深厚度與寫實性則非明清以來的淺絳山水風格所可比擬。全作構圖安排視野開闊,高遠、平遠、深遠“三遠”兼備,層次分明,具有一種光影耀動的真實意象。山石林木的處理綿密紮實,栩栩如有神在,蒼茫渾厚中亦見清新雅逸的氣韻。

張大千 盛年力作《天師洞》賞析

畫面中歷歷可見董巨家派溫潤華滋,大而能秀的筆墨氣概,以及王蒙幽深濃郁的細密筆法。這裡一方面淵源自中國古典文人之畫學傳統,另一方面則是結合了畫家對自然觀察的深刻感受,進而融匯成畫家一己之面目,精麗而富有道氣,是為畫家盛年山水畫極精之代表。

張大千 盛年力作《天師洞》賞析

張大千 盛年力作《天師洞》賞析

張大千 盛年力作《天師洞》賞析

張大千 盛年力作《天師洞》賞析


張大千 盛年力作《天師洞》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