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通病:為什麼越進步,越焦慮?

點擊關注"遇見成書",這裡有料,有貨,有滿滿親測有效的成長方法論

時代通病:為什麼越進步,越焦慮?

近幾年,隨著科技的膨脹式發展,不僅我們的生活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出門可以刷臉支付,在家一部手機可以搞定所有……我們的焦慮也在成倍增長:

——95後都開始年薪百萬了;

——00後都已經有家庭了;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這樣的文章,開始刷爆我們的朋友圈,以及其他主流的社交媒體。

在知識付費日漸興盛的今天,同齡人之間不聊點成長,似乎自己就是已經落後了。

但是,我們看過網絡上這麼多"一夜爆紅"的案例,我們自己去嘗試,可能扔了很多錢連個水花都沒有。

01

不管你願不願意,我們每個人都上了一臺"跑步機"

時代通病:為什麼越進步,越焦慮?

以前我們認為體制內工作穩定,結果現在許多機構福利越來越差,讓人開始考慮起了其他的兼職機會。

許多互聯網企業,近2年也面臨各種"裁員"風潮。或許你會覺得社會、環境,離自己太遠,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有一個朋友小圓,她是我們分公司的行政。朝九晚六,因為分公司人不到10個,平日基本上除了考勤以外就沒有其他工作,月薪7k左右。

本來在這種安定環境下,她計劃混混日子,好好多儲備一點積蓄。但是誰知道去年下半年時候,因為分公司業務量縮減,她的同事有幾個選擇了"自動離職"。

也因為這種情況,分公司已經不需要行政這個職位了,於是沒多久她就收到了領導的"遣散通知"……

現在的環境每天都發生著飛速的變化,小圓以為的安定,瞬間被突如其來的"裁員"給擊碎。

不管我們是否接受,我們都上了一臺高速的"跑步機",停在原地不是保存實力,而是會被履帶不斷地推到後面。

02

別緊張,適當的焦慮,是保證生存的必要

時代通病:為什麼越進步,越焦慮?

近幾年除了焦慮外,還很流行"佛系"這個詞。

"佛系",更多是指對生活、社會的無慾無求。"佛系青年"是真的什麼都不在乎嗎,難道他們就沒有焦慮嗎?其實未必,當自己想要的東西怎麼跳都夠不著的時候,不爭似乎會顯得更有內涵些。

在我看來,優秀的人或多或少都是與焦慮相伴的。

在《華為的冬天》這本書中,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提到:"10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有的只是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10年。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存活得久一些。"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想為什麼華為是這麼厲害的企業,怎麼任正非還會成天擔心企業的生死存亡問題呢?

在手機領域領先10幾年的諾基亞尚且會退出公眾視野,破產被微軟收購;一個世紀以前,提起"Kodak Moment"("柯達時刻"),人們想到的是值得留存與回味的記憶。如今,"柯達"的破產沒落,只是留下無數遺憾唏噓……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越是在平和的時候,越是要有憂患意識。華為能騰飛走到今天,也和任正非的"緊張"脫離不了關係。化"焦慮"為動力,無論是對於企業還是個人,都是保證我們"生存"的必要條件。

03

為什麼牛人都說要"成長",而不是談錢?

時代通病:為什麼越進步,越焦慮?

的確,錢在任何時代都很重要,為什麼牛人們總是更願意提起"成長",而不是賺錢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因為大多數人賺錢其實依靠的是"用時間換錢"。

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儘可能的憑藉自己的腦力/體力,努力做到更高的單價。

舉個例子吧,一名家政保潔阿姨,假定時薪40元,做一次保潔需要耗時4小時。這樣看,就算阿姨每天不吃不喝工作也只能做16小時,這就是她的時間上限。

可能你會覺得16小時640元,這樣的工作還不錯呀,但保潔不是每天固定能排上班的,而且工作量對人的體力、身體條件要求也高。

眼前的錢的確會賺得很快,但這也是陷阱,很容易讓我們滿足於當前的忙碌,認為"自己過得很充實",而停止思考自己未來的成長。

而成長是個漸進的過程,雖然在一開始,我們投資於個人成長,可能看不到任何回報,通過時間的積累,持續成長的"複利效應",所帶來的收穫,無論是經濟還是發展都是我們難以預料的。

04

別再用"勤奮",掩飾你的懶惰

上學時候相信我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一些"勤奮"的同學,他們每天從早學到晚,是班裡最刻苦的,但是最後成績就是不怎麼樣。

看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身邊就會有很多人覺得"努力是沒什麼用的",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我在高三的時候,也是上文中那種很"勤奮"的學生,因為急著想提升自己的成績,每天總是最早到教室,宿舍最晚熄燈學習的人。

但是後來那次模擬考徹底擊碎了我的幻想,750分的滿分我只考了280多分!

那時的我思維特別單向,也和很多人一樣,覺得努力是沒什麼用的。直到很多年後,我開始回顧自己當時的學習過程,我不過是反覆做著會的題目,而且沒有任何學習的規劃,亂撞的"蒼蠅"又怎麼會成功呢?

我當時的勤奮,的確每天讓自己沉浸在高亢的狀態中,認為自己非常刻苦努力。但那不過只是我用行動上的勤奮,掩蓋自己思維上的懶惰罷了!

可見不是努力就能成功,在我們埋頭衝刺的時候,也需要時時檢視自己是否在正確的跑道上奔跑,而不是盲目地"自己感動自己"。

05

既能感動自己,又能感動他人的有效成長是怎樣的?

時代通病:為什麼越進步,越焦慮?

總結完"低效努力"後,接下來我們一起探討"什麼才是既能感動自己,又能感動他人的努力"。

這裡我們繼續回顧"複利效應"這個定理。愛因斯坦稱複利效應為第八大奇蹟。

你也許不一定聽說過這個效應的名字,但是你一定聽過這個故事:

國王打算獎賞國際象棋的發明人,西薩·班·達依爾。國王問他,想要什麼?他對國王說,"陛下請您在這張棋盤的第1個小格子裡,賞給我1粒麥子,在第2個小格子裡,給2粒。第3個小格給4粒,以後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請您把擺滿棋盤上所有64個格的麥粒都賞給我吧!"

國王覺得這個要求根本沒有什麼難度,就命令人開始交付對應的麥粒。當人們把成袋麥子搬來計數的時候,這時候大家才發現,就算是把全世界的麥粒全都拿來,也無法填滿棋盤。

這就是"複利效應"了不起的地方,剛開始是不起眼的,但是逐步累積下去,就會有驚人的回報。

舉個例子,如果你每年存1.2萬元,年收益10%,存20年你就會擁有756029.99 元。不過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什麼耐心,可能在第2年第3年,覺得沒什麼錢,就放棄了。

回過頭來,運用在成長中,有效的努力是經得起時間時間的檢驗的。

比如你會看到,一個功底不錯但是堅持幾年一直沒有寫出名的作者,因為某一篇爆文,突然開始陸續霸屏各大公號,慢慢開始出書、開課。

如果荷花30天可以開滿整個池塘,那麼在第幾天池塘中的荷花開了一半?

第15天?錯!其實是第29天。

如果經過審視,你是在對的方向上努力,那就不要擔心眼前的冷寂,"複利效應"總是會嘉獎堅持到最後的人。

06

如何快速實現有效成長,實現人生"反轉"?

時代通病:為什麼越進步,越焦慮?

在我們的生活中,努力已經是一種難得的品質,但"低效的努力"很難給人帶來什麼實質性的收穫。

通過"複利效應",大家都看到了"堅持做對的事情"背後巨大的回報。但是怎樣才能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正確,又要如何才能實現有效成長呢?我整理以下3條建議供你參考: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時刻保持危機意識

對未來的危機意識,是絕對不能在出現問題時候才有的,必須要在自己還沒有承受巨大壓力的時候。

比如可能你現在工作還比較順利,所有流程性的事務基本已經可以靠自己的慣性處理,可能這時候你會覺得自己"高枕無憂",沒有什麼可學。

要是真的等到職業出了危機後,才給自己找後路那就太晚了!

正確的做法是,理清自己當前工作的目標,要是你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謀求升職,更多的是專業、職場能力,要是你對自己的工作提不起來興趣,這時候你可以思考自己要學習的其他技能,多向發展。

2、洞察自己背後需求,明確每一時期的目標

不要看到別人做什麼,就認為自己一定要做什麼。

"想不明白,就做不明白。"如果沒有確定的方向,可能很多時候我們連努力的想法都不會有。

首先,我們需要花時間弄清楚自己目標背後的需求,這樣才能更有針對性的進行策略規劃,置頂可操作性的階段目標。

比如你想考研,是想進一家好的企業,針對這個需求,其實除了考研你完全可以做其他選擇,比如努力"搬磚"提升自己的實力跳槽,比如參加專業資質證書的培訓……

總結:焦慮不一定是件壞事,低效努力容易讓人進入自暴自棄的狀態。真正有效成長的方法在於:1、時刻保持"危機意識"。2、找到自我需求,明確階段目標。除了有正確的思維和方法以外,成長的複利道路上最最重要的還是堅持。不斷地自我更新,不斷地堅持做對的事情,找到更好的前行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