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家訓,高競爭環境下的父母選擇

與家長們共渡酸甜苦辣

來源 | 家訓(ID:家訓助手)

家訓: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家訓: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隨著孩子的長大,家長會發現,孩子會開始變得不聽話,或易怒暴躁,或開始軟抵抗、漸漸疏離。大多數人只是覺得這只是孩子大了,只是有主意的表現,可當某天發現孩子因為某件事對自己大呼小叫時,才察覺,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可問題已經造成,更多的只是無奈和茫然。

那麼,怎麼才能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呢?

小麗的兒子

小麗有個兒子,最近發現孩子的表現有些不對。一些小事情,比如說到飯點了,叫他吃飯,多叫幾遍,他就發火。放學回來,讓他早點把作業寫了,他也不高興,有一天批評他見到老師沒有打招呼。大概是我們多說了幾句,孩子就突然用手臂把一桌碗筷都掃在地上。小麗非常生氣,但又怕兇他了,他會變本加厲,所以什麼都不敢做。為此,小麗甚至帶了孩子去醫院檢查,醫生告訴她,孩子並無心理疾病。

可為什麼會這樣?家長又該怎麼辦呢?

問題

小麗的情況是媽媽帶娃的典型,女性的社會角色相對而言,普遍是力量感偏弱,這種力量感是由決斷力、執行力、解決問題對抗外部困難的能力構成,這本應是由父親的男性角色來完成的。但是由於大陸的社會傾向和現實壓力,很多家庭的男性沒有時間、沒有足夠的家庭地位和能力表現在孩子面前,導致了這塊的缺失,在孩子眼裡父親要麼很遠,要麼並不那麼具備很強的社會對抗能力。

所以,孩子在心底認為父母和家庭並沒有力量時,安全感就缺失了。

弱者怎麼對抗強大的危險感?對,就是小麗孩子這樣的表現。

家訓: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解決方法和思考

安全感

如果說人生真有什麼起跑線,那麼充足的安全感就是父母給到孩子最好的起跑線。有了這個,孩子才有行動力和創造力,以及在社會上競爭和拼搏的勇氣。那麼,這個安全感到底從何而來呢?

最基礎的是,健全的家庭,父母關係相對和諧,家庭環境比較富足,等等。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說,就是從滿足溫飽開始滿足最基礎的生理安全,然後才是漸進到孩子心理安全。比如給與尊重和歸屬感。

針對尊重和歸屬感這部分,很多人總結理解就是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邊界與秩序

很多人都會以為無條件的愛,就是傾其所有,把家裡最好的都貢獻給孩子。

前幾年在新聞裡看到,有些農村父母為了滿足孩子買蘋果手機的要求,不惜把家裡值錢的東西拿去變賣。

還有些父母自己一輩子沒有出去旅遊,為了孩子在朋友面前不落後,把家裡僅有的存款給了孩子,甚至有個孩子直接扔給父母一張透支了幾萬塊的信用卡,告訴他們,自己買了臺幾萬塊的山地車,現在是他們為自己買單的時候了。

這就會出現兩種後果,第一種是父母意料之中孩子會花這些錢,於是乖乖為孩子的先斬後奏買單,孩子對父母的表現心滿意足。

另一種是父母陷入恐懼和焦慮中,擔心孩子的慾望越來越強烈,於是拒絕孩子的需求。

那孩子會有什麼反應呢?

孩子會很失望,很憤怒。

繼而理直氣壯指責父母不作為。

而當孩子情緒越是激烈,父母就越容易妥協,一是害怕孩子越演越烈,二是害怕失去孩子。

於是,息事寧人再次忍痛滿足孩子。

但是,當父母一次次通過掏空和透支自己去滿足孩子外在的需求時,他們同時會很困惑:為什麼我的孩子變得慾壑難填?變成不滿足就翻臉不認人的白眼狼?

很多脾氣暴躁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並不是簡單粗暴之人,奈何這樣的順從和溫和,養出的孩子卻猶如白眼狼,會反咬父母一口。

根源就在於,父母把溺愛當成了無條件的愛。

社會需要秩序才能運轉,家庭裡也是一樣,父母和孩子都應該在各自既定的位置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家庭才能正常運轉,一旦失序,倫常倒轉,就會出現無法解決的問題。

在孩子年幼時,父母是需要處在家庭主導地位上,需要有著不可捍衛的權威。因為父母這時扮演的是世界規則的模擬者,代表著邊界和秩序,如果家長缺位,那麼孩子就會缺失邊界感,他從此就將不存在安全感,從心底覺得自己是獨自對抗這個世界,而這個自己將並不包括父母和家庭。

有人說溺愛的家庭之就會養出不懂得珍惜生活,不懂得感恩的孩子,這其實是父母以自我中心的逃避。正因為父母缺失了邊界,所以造成了孩子在世界觀形成時,自我感覺良好,感覺可以自己為中心對抗世界,所以在孩子的內心世界裡,不存在家庭這個集體,所謂孝敬父母只是社會文化要求,卻並不是孩子的心理認知,而這個認知,正是父母放棄了邊界責任,讓他自我感覺良好,直接挑戰外部世界的結果。

一起前行

需要強調的是,建立秩序,並不代表就不對孩子好,兩極化的思維只會影響人的判斷力。

當孩子的要求,超出了合理範圍,或者超出了家長的承受力時,家長需要在第一時間就進行拒絕,並在他平靜下來後,真實的告訴他自己的困難和不能滿足他原因。

要讓孩子知道並學習到,世界是有規則,大人能力也是有邊界的,並不是可以無限索取,沒有代價。每一份索取都伴隨著代價,家人是愛他的,可以盡力爭取,但是他也需要照顧到家人,大家是一個整體,而不是隻有他一個自私自利。一個從小正常教育的孩子,一般都能理解和按捺住自己,雖然一兩次會有些困難,但建立培養起這個邊界意識和秩序感之後,教育也就自然變得順利起來。

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並非不想讓自己快樂,而是權衡了相互的利弊之後,作出的理性回應。大多數孩子最終都會理解父母的難處,還會感受到父母對彼此的尊重,這才是大家都需要的結果,一份雙贏的愛,一個集體前行的家庭歸屬感。

育子不易,且學且進!

家訓: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家訓,高競爭環境下的父母選擇

與家長們共渡酸甜苦辣

來源 | 家訓(ID:家訓助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