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亚马逊Amazon的技术创新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亚马逊amazon的全球化创新布局已经超越了单一行业和地域限制,构建起区域和全球、自身与合作伙伴、以及各业务资源之间互联、互通、互利的创新生态体系。亚马逊全球创新策略及沟通副总裁Paul Misener表示:“创新是亚马逊的DNA,秉承‘顾客至尚’的原则,我们从客户需求出发,砥砺创新,不惧失败。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打破了地域和行业壁垒,加速推动全球化创新。亚马逊将创新经验和成功实践推广至更多地区、更多行业,惠及全球消费者、企业用户并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升级。”

亚马逊是全球最早涉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互联网企业之一,借助在该领域的不断深入探索,亚马逊持续发力创新。商品个性化推荐、卖家智能库存调配、自动化仓储机器人、“无人驾驶”供应链、Prime Air无人机等都是亚马逊运用机器学习的典型例证。而运用了计算机视觉、传感器融合、深度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的全球“即拿即走” Amazon Go实体店则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轮电商零售革命。Alexa智能语音助手是亚马逊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大创举。目前,Alexa在全球拥有上万家合作伙伴,提供超过45,000项功能应用,覆盖智能家居、汽车、计算机、移动设备、玩具等诸多行业,使消费者仅以声音就能控制2500个品牌的13,000 多种智能家居设备,为用户带来全新智能家居体验。亚马逊还不断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在仓储物流领域的应用,涵盖库存预测、供应链优化、商品调拨、机器人拣货、自动化包装等各个环节。比如,亚马逊运营中心使用了AI视觉检测,运用机器学习和AI技术对错误放置或跌落的库存商品进行高效核查,帮助快速发现和纠正问题,大大提升整个运营流程的准确率。此外,AI技术应用还帮助亚马逊智能机器人进行更复杂的路线规划,精准躲避障碍。

接下来我们谈谈亚马逊的发展过程中对技术创新的策略:

amazon的创新源自硅谷,纵观历史,硅谷中有些传奇色彩的“派系”出现在每个关键的创业高峰期,贯穿着整个硅谷的传奇历史。这之中包含着精英、创新、颠覆,资本与传承精神。仅仅12年,仙童半导体的联合创始人及前员工们就建立了30多个公司。后来这些公司的发展开始吸引大众的目光,1971年,一个记者用制作芯片的“硅”和旧金山南边的一大片峡“谷”来形容这个靠电脑芯片崛起的地区——它就是硅谷。


谈亚马逊Amazon的技术创新策略


谈亚马逊Amazon的技术创新策略

#硅谷创新纪元#

“八叛逆”:硅谷因他们得名:第一个硅谷的传奇派别要数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著名的“八叛逆”(The Traitorous Eight)。

就是这八个叛逆的天才,在仙童摄影器材创始人少量资本的帮助下,成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


谈亚马逊Amazon的技术创新策略

“八叛逆”中的Moore和Noyce建立了Intel英特尔,其它六个人则开始投资新的创业公司,其中就有现在闻名于世的超微半导体公司AMD。


谈亚马逊Amazon的技术创新策略


•上世纪70年代,苹果建立之初,乔布斯经常骑着摩托车到Noyce家取经,还经常深夜给Noyce打电话寻求指点。事实上,苹果的第一个投资者就是仙童的前员工。

•据Endeavor Insight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与仙童半导体有渊源的上市公司有92家之多,市值超过2.1万亿美元,超过加拿大、印度等国一年的GDP。


谈亚马逊Amazon的技术创新策略

硅谷创新纪元:“PayPal Mafia”:硅谷最有名的创业派系

•1998年,Max Levchin、Peter Thiel和Luke Nosek三人创办了Confinity,该公司成功开发出通过电子邮件转帐的方法,这个产品最后也成为公司主力产品--也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PayPal。

•2000年3月时,Confinity与竞争对手X.com(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合并,新成立的公司便决定用其最受欢迎的产品PayPal命名。


谈亚马逊Amazon的技术创新策略

大名鼎鼎的PayPal黑帮


硅谷创新纪元:“Salesforce帮”:自上而下,鼓励创业

•提起Salesforce,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企业云服务领域的领头羊,市值超千亿美金。不同于之前两个精英团体的“叛逆”背景,Salesforce在“爱与关怀”下诞生,创始人Marc Benioff深受前东家--甲骨文老板Larry Ellison的大力支持。1998年,Marc Benioff开始构建Salesforce,那时他还在甲骨文工作。老板Larry Ellison告诉Marc,“如果Salesforce失败了,随时欢迎你回到甲骨文工作。”同时,Larry Ellison还向初期的Salesforce投资了200万美元,并加入了Salesforce董事会。


谈亚马逊Amazon的技术创新策略

Larry Ellison (左二)和Marc Benioff(左一)


#Amazon文化创新#

一:客户至上(Customer Obsession)

•Bezos 认为,“创新”与“以客户为中心”的关系。客户没有创新的责任,服务提供商要代表客户去创新。

作为客户的服务提供商,在深刻了解需求的基础上,要代表客户去创新,用创新的形式服务客户。举例来说, AWS是在2006年推出service,彼时尚无“云计算”的概念,所以当时命名为“Amazon Web Service”,也包括Kindle等,在推出前,客户想象不到能够有这样的产品,而这些都是在了解客户需求基础上做的创新。Bezos提出,在做任何东西的时候,很多数据是源于市场的数据,但当与客户一对一沟通后,发现这些市场数据与客户数据相矛盾,应当优先采用客户直接的反馈。他还提出,发明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和不同的规模,最激进、最有影响力的创新就是赋予其他人创新的能力。AWS是个特别典型的、破坏型创新的公司,AWS之所以具有这么大的想象空间,是因为它赋予了别人创新和发展的能力。比如Amazon有许多自服务的东西,将其达到一个向外部服务 的标准,使之成为外部服务。服务自己的创新是一个方面,把这个能力开放出去,去赋予别人创新的能力,这也是Bezos理念的一个体现,也是他的理想。


(二)想要发明,首先要接受失败

•Amazon历史上有几个很有名的失败。例如:Amazon曾经有一个拍卖竞价的业务,是向eBay学的,最后失败了。失败之后,这项业务所有技术和平台都转成了Amazon的Marketing Place电商平台,目前这个平台的业务已经占到整个电商平台的很大比例。还有一个例子,Amazon的FirePhone 有很多实验,包括通过竞投推动电商和客户购物,有很多的想法,但最后还是失败了,由于失败,有很多高管也因此离职。但FirePhone教会了Amazon,要跳出“电话”来思考与客户的交互,受之启示AWS后来推出了一款全新概念的智能音箱 Echo。 Amazon发现很多手机厂商做的产品很早很超前,但将这些产品用于家庭,并且是从音箱的角度,完全脱离开“电话”,AWS是第一个这么做的。Fire Phone的失败经历让Amazon重新思考,与客户交互,更符合客户体验的场景和方式究竟是什么。


(三) 长远的思考(对愿景可以固执,但实现的手段应该是灵活的)。

•与其把精力放在不断变化的东西上,不如聚焦内部资料,仅供交流 2 / 8 那些永远不变的东西。今天所讲到的关于教育的一些理解,也是隐含了这个理念。一旦对这个行业深刻理解,应该关注这个行业的客观规律和永远不变的东西。


(四) 做好思想准备,被别人长期误解

• Amazon 很多业务都面临着这样的情况,但并不在意,对外分享的信息也非常少,有些业务明确要求包括收入、客户、规模、组织架构、员工数量等信息,不能对外披露,正如AWS创建之初在市场上基本听不到的声音,也代表着AWS不在意别人的误解。2014 年之前,Amazon Web Service对外保密,全世界包括业内、分析师、竞争对手,没人知道AWS的云服务做的多大,能否持续,能否盈利。直至2014年才在财报中披露了云服务的收入,AWS收入占比已经超出了Amazon收入的5%,大家才了解云计算在亚马逊已经占到如此的规模,毛利水平达到30%-40%,完全是一个可持续的业务,彼时竞争对手才认真看待云计算,而AWS从2006年到 2014年已经做了8年。


#Amazon公司组织如何支持创新#

组织上对创新的支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 机制(Mechanisms)

A. 亚马逊所有的开发是有一套方法论的,做任何功能和产品都起源于一个PR新闻稿(公关稿,产 品概念),目标受众一定是客户,因此先吹牛后干活,就会强迫在开发前,从客户视角来写一份东西, 其次,之所以是PR新闻稿,是由于其非常精炼,通常就是一两段话,高度提炼了产品的价值,说明了产品的定位,以及解决了客户什么问题,为什么现在解决不了。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开发的产品与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相匹配。这个新闻稿虽然可能只有两段话,但是千锤百炼,可以说是产品经理在第一阶段花时间最长的。 Amazon还有一个方法论就是6pages,内部不用PPT,而是用Word文档,第一页是PR新闻稿,后边都是与客户之间的FAQ,其中包括产品经理假设产品一经推出,客户可能会问到哪些问题。 以这样的结构来支撑第一页的PR新闻稿,原则上不超过6页,后边还会有一些数据支撑。


B. 所有 Amazon 文档在撰写的时候,会考虑谁是你的客户,到底 解决客户什么问题,是否能让客户清晰地了解所能提供的价值,如何了解客户是否需要这个产品/服务,这些问题的解答必须是基于很多一手的资料,诸如与客户的访谈等等。


C. 能够不断雕琢新闻稿中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词,靠的是对客户需求具有深刻的理解,方能将其精简到通俗易懂的程度。其中的关键是要让客户理解,而不是仅仅获得公司内部的理解,这个过程就是倒逼产品经理从客户角度思考问题.


(二) 架构(Architecture)

•Amazon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做创始人Bezos提出的开放的观点,公司内部所有的模块都要开放 API。2004年左右,Amazon就非常有远见地做了大量自有模块的API开放,在这个基础上,整个亚马逊一年约有5千万的发布,基本上都是上千个小团队发布的微服务,并且是在各个环境同时运行的持续交付。例如在amazon.com的首页嵌套了很多小团队开发的小模块,这其实是开发模式的一个大的改变,过去是像大教堂一样的开发模式,诸如windows是超大的产品,有很多团队在运作,现在是微服务,由小团队完全松耦合的开发,是敏捷开发和持续交付的模式,每个小团队都是单一的目标,每个团队的产品与所有产品的交互都是通过API连接的,这样也比较安全。每个部门开发的产品对外都是黑盒子,独立开发,互不干涉,只有大产品经理能够在产品推出以后评估整个开发过程,将各个微服务耦合在一起。这种模式完全符合大的科技规律,实现去中心化。最先进的IT技术原来不是在互联网公司,原来都是在IBM、HP这样的IT公司,由IT公司支持其他公司的信息化。而互联网公司诞生之初,业务方式就与IT公司思路不同,所采用的开源方式影响了IT技术水平,从而凝聚了上亿的用户。


(三) 文化(Culture)

• Amazon的14条文化,非常务实绝非口号,真的就是贴在墙上,从入职面谈的各个问题,到整 个流程设计,到评价这个人,到日常争论一个事情最后如何决定,都会引用这 14 句话。这14句话中也有相互制衡的,比如“要相信你自己,把想法说出来”,而后边提出“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盲从于别人,要敢于表达不同意见”,在实际场景中, 如果绝大多数人都同意的决定, 尽管个人不同意,也还是要承诺支持大家的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