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喜茶、奈雪等紛紛漲價,報復性消費的善引出商家的惡?

疫情爆發時,「疫情過後我要……」成為了許多消費者口中的新熱詞,報復性消費也順勢成為了緩解國內經濟焦慮的萬能藥。

一碗米飯7元,一片土豆1.5元,八片毛血旺23元,12顆鵪鶉蛋21元……當這份據說人均高達220+元的高價海底撈賬單被公開後,迅速引起了全網熱議。

海底撈,喜茶、奈雪等紛紛漲價,報復性消費的善引出商家的惡?

同樣的,包括許多餐飲大佬在內的眾商家,都將自己對觸底反彈的信仰,壓在了疫情之後的報復性消費上。

奶茶品牌“喜茶”的數款產品與之前相比上漲了2元。而另一知名奶茶品牌“奈雪的茶”的漲價幅度及規模雖不如喜茶明顯,但也有個別產品的價格上調了1元。相較於價格本來就不低的喜茶與奈雪的茶而言,單品價格上調1元或者2元也許影響不了老顧客再次消費的意願。但值得注意的是,價格整體上漲的引擎更多地來自於一款又一款定價直逼30元或已經超過30元的新品。

海底撈,喜茶、奈雪等紛紛漲價,報復性消費的善引出商家的惡?

以喜茶為例,其最新推出的兩款咖啡產品的定價均為29元,此外,其在去年第四季度及今年第一季度推出的新品價格也大多集中在28元~32元,加上此次提價的產品,目前已有多款產品售價超出了30元。而20元以下的產品則多是雪糕筒、雪糕杯等。奈雪的茶2019年以來推出的新品也多在28元及以上。

海底撈,喜茶、奈雪等紛紛漲價,報復性消費的善引出商家的惡?

遭遇如此激烈的“口誅筆伐”那眾商家為什麼還要漲價?

目前,網上流傳著有兩種猜測:一是,提高客單來限制客流量,從而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二是,為了製造輿論,實施一場劍走偏鋒的自我公關。

首先,利用漲價,來刷掉一批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從而集中提高剩餘消費者的服務體驗。這個邏輯看似荒唐,但若放在疫情期間,並施加於以「崇尚服務質量」的海底撈上進行實施,彷彿就沒那麼荒唐了。

此次真正影響消費的,不是服務質量與消費衝動,而是疫情。

疫情過後,大多是以社交為主的剛需消費,因此,這時降價促銷並不會獲得較顯著的流量反饋,漲價反而會起到維護自身利潤和股價的效果。

然而,此時的「漲價」是邏輯上的正確,卻錯在了「道德上」。疫情不僅颳走了餐飲界的油脂,順手還帶走了大多數消費者的消費耐心。

如今報復性消費來臨,面對漲價的服務,消費者自然會心有怨氣,很容易轉變為「報復性不消費」。

說白了就是——不是付不起,只是心裡不痛快。

其次,製造輿論,實施自我公關。這一點,其實也很容易理解。以海底撈舉例,它並不急需用錢;在輿論爆發不到一週的時間,官方迅速轉舵,並推出「正視錯誤,不甩鍋」的公關文。最終的效果不錯,許多網友表示原諒了海底撈,這波「敢作敢當、知錯能改」的人設立得可以說是相當穩了。


如需飲料配方,瞭解飲料行業資訊,請關注佳味添成,不定期發起飲料免費品鑑活動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若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