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比爾蓋茨投資人造肉:三十年後,700億隻家畜不夠吃

“再過50 年,我們就不用再做‘為了吃個雞胸、雞翅,就把整隻雞養起來’這種荒唐事了。我們可以在合適的媒介裡分別培養它們”,1930年,還在美國考察的丘吉爾就預言到了畜牧業的未來。

90年過去,容器中培養雞肉已經成為現實——2013年,荷蘭馬斯特裡赫特大學任教的Mark Post 教授用9個星期時間,從牛的細胞中培育出第一塊細胞肉,肉質、口感尚有差距,但營養元素更豐富。

此後人造肉受到資本市場歡迎,截止2016年6月,全球共有11家人造肉企業獲得資本投資,累計融資總額達到12.8億美元。

看看一長溜的投資者名單上,赫然列著真正的國際資本玩家:食品巨頭 cargill、美國最大肉類供應商泰森食品、比爾蓋茨、李嘉誠、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推特聯合創始人比茲• 斯通和埃文• 威廉姆斯、演員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李嘉誠、比爾蓋茨投資人造肉:三十年後,700億隻家畜不夠吃

李嘉誠投資Impossible Foods

別以為人造肉這樣就很多?看看Beyond Meat的市值和融資額度就知道二級市場對它有多冷淡:作為未來的大宗商品,產能規模排名全球第三的Beyond Meat ,IPO融資額為2.41億美元,當日市值為38.3億美元。要知道在去年同期,媒體盛傳鏈家估值為130億美元。

為什麼人造肉在一級市場很火,連李嘉誠、巴菲特都要投資,而在二級市場上,卻比不上一個二手房中介公司?原因是人造肉在當下不是剛需,畢竟比起鮮肉,這玩意又貴又不好吃,但三十年以後,人造肉能解決人類社會在肉質品上面的爭奪。

別不信,現在買肉吃還是小事,但三十年後就未必了。

目前全球每年需要屠宰700億隻牲畜,其中大部分肉類流向中國、歐盟、美國,三個國家和地區,分別消費8829.6 萬噸、4426.7 萬噸和、4134.9 萬噸。中國是人多,歐盟和美國是人均消費多,2018年,歐盟和美國人均肉類消費為100千克/年,而中國為74千克/年。

人均肉量消費有差距,但像中國、印度等這些經濟發展快、人口基數大的新興國家,隨著經濟發展,人均肉類消費量將會持續增長,,自2003年加入世貿組織以後,15年間,中國人均肉量消費增長33%。

李嘉誠、比爾蓋茨投資人造肉:三十年後,700億隻家畜不夠吃

肉類消費量代表生活水平

而鑑於非洲等地區居高不下的生育率,全球人口也會持續增長,聯合國預計,2050,全球人口將從現在的76億增長到96億。

想想未來三十年,全球20億新增人口,中國、印度等幾十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都會對肉製品會有多大需求?

以至在2010年接受《澳大利亞人》電視採訪時,奧巴馬不得不說:“如果10多億中國人口也過上與美國和澳大利亞同樣的生活,那將是人類的悲劇和災難,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將陷入非常悲慘的境地。”

增加養殖量?但目前全球畜牧業已經觸頂,為了支持社會對肉質蛋白需求,全球70%的農業用地、60%左右的穀物、25%的淡水都用於支持畜牧業的發展。甚至連亞馬遜雨林的消失都能歸結於畜牧業,當地人砍伐木材,種植玉米、大豆,注意這些糧食不是給人吃,而是為畜牧業提供飼料。

李嘉誠、比爾蓋茨投資人造肉:三十年後,700億隻家畜不夠吃

養殖業已經達到資源極限

有一組數據能夠支撐,目前人類消耗的口糧和動物吃掉的飼料比例已達 6:5,全球生產的糧食,一半都用來養殖牲畜,不誇張的說,地力正在被畜牧業耗盡。

國家間的爭奪多是爭奪稀缺資源,如一戰為爭奪殖民地,二戰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兩次海灣戰爭為了爭奪石油,未來也許國際間將爭奪肉質蛋白質——畜牧業產能有限,發展中國家想吃肉,發達國家不願意降低生活水準,矛盾就激發出來。

而人造肉解決了畜牧業的產能不足。在Mark Post 教授的實驗室中,一小塊肌肉組織就能培育出1萬kg牛肉,該生產方式可以節省75%的水,減少87%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95%的土地面積。而效率方面,人造肉更是能把傳統畜牧業摁在地上摩擦,人造肉培養 500 kg 的活細胞,每天合成多達1 000 kg 以上的蛋白質,而同樣體重的牛,每天只能產出0.5千克的蛋白質。

人造肉好處多多,但唯一阻礙產能的主要是價格。目前用植物蛋白合成的素肉,價格比較親民,在漢堡王、肯德基、麥當勞裡,素肉漢堡只比普通牛肉漢堡貴1美元,之前提到的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它生產的素肉產品可以在美國1.7 萬家超市和 1.1 萬家餐廳買到。

另一種是用血清培養的細胞肉,目前細胞肉價格太貴,還沒有商業化,但成本也在快速下降。

2013年,MarkPost 教授造出第一塊人造肉餅的成本是 32.5 萬美元,2017 年,Memphis Meat 培育的人造雞肉產品製作成本為每磅 9000 美元,2019年,孟菲斯肉類公司製造的人造牛肉成本為 2400 美元/公斤,而另一家培育人造肉公司future meat計劃在2020年,將人造肉成本下降到10美元。

素肉初步商業化,細胞肉正在開始商業化,但說實話,短時間內人造肉的生產方式不可能取代肉類,更不可能佔領人類餐桌。

沒有良好的增長空間,追求快錢的二級市場來說,人造肉沒有太多投資價值,但對於李嘉誠、巴菲特等資本巨頭來說,他們需要尋找的是能有持續百年的生意,而能源、大宗商品等就是最好的投資渠道,這也就是人造肉在一級市場為啥被看好,而到了二級市場卻被冷落的原因——兩者的投資邏輯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