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是一個嚮往,我們不能想像一個沒有嚮往的人生。
嚮往必有對象。那些對象,則常是超我而外在。
人生一般的要求,最普遍而又最基本者,一為戀愛,二為財富。故《孟子》說:“食色性也。”
追求的目標愈鮮明,追求的意志愈堅定,則人生愈帶有一種充實與強力之感。
人生具有權力,便可無限向外伸張,而獲得其所求。
追求逐步向前,權力逐步擴張,人生逐步充實。隨帶而來者,是一種歡樂愉快之滿足。
近代西方人生,最足表明像上述的這一種人生之情態。然而這一種人生,有它本身內在的缺憾。
生命自我之支撐點,並不在生命自身之內,而安放在生命自身之外,這就造成了這一種人生一項不可救藥的致命傷。
你向前追求而獲得了某種的滿足,並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虛。人生的終極目標,變成了並不在某種的滿足,而在無限地向前。
滿足轉瞬成空虛。愉快與歡樂,眨眼變為煩悶與苦痛。逐步向前,成為不斷的撲空。強力只是一個黑影,充實只是一個幻覺。
人生意義只在無盡止的過程上,而一切努力又安排在外面。
外面安排,逐漸形成為一個客體。那個客體,終至於迴向安排它的人生宣佈獨立了。那客體的獨立化,便是向外人生之僵化。
人生向外安排成了某個客體,那個客體便回身阻擋人生之再向前,而且不免要回過頭來吞噬人生,而使之消毀。
……
你前一步,要感到撲著一個空,因而使你不得不再前一步,而再前一步,又還是撲了一個空,因而又使你再繼續不斷地走向前。
向外的人生,是一種塗飾的人生。而向內的人生,是一種洗刷的人生。向外的要在外建立,向內的則要把外面拆卸,把外面遺棄與擺脫。外面的遺棄了,擺脫了,然後你可走向內。換言之,你向內走進,自然不免要遺棄與擺脫外面的。
向內的人生,是一種灑落的人生,最後境界則成一大脫空。佛家稱此為涅槃。涅槃境界究竟如何呢?這是很難形容了。約略言之,人生到達涅槃境界,便可不再見有一切外面的存在。
外面一切沒有了,自然也不見有所謂內。內外俱泯,那樣的一個境界,究竟是無可言說的。倘你堅要我說,我只說是那樣的一個境界,而且將永遠是那樣的一個境界,佛家稱此為一如不動。
依照上述,向內的人生,就理說,應該可能有一個終極寧止的境界,而向外的人生,則只有永遠向前,似乎不能有終極,不能有寧止。
向外的人生,不免要向外面物上用功夫。而向內的人生,則只求向自己內部心上用功夫。然而這裡同樣有一個基本的困難點,你若擺脫外面一切物,遺棄外面一切事,你便將覓不到你的心。
你若將外面一切塗飾通統洗刷淨盡了,你若將外面一切建立通統拆卸淨盡了,你將見本來便沒有一個內。
你若說向外尋求是迷,內明己心是悟,則向外的一切尋求完全祛除了,亦將無己心可明。因此禪宗說迷即是悟,煩惱即是涅槃,眾生即是佛,無明即是真如。
如此般的人生,便把終極寧止的境界,輕輕的移到眼前來。所以說立地可以成佛。
選自錢穆《人生十論》
閱讀更多 思廬哲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