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森林里都能踩到什么,都有哪些危险呢

在原始森林里都能踩到什么,都有哪些危险呢

早在公元3世纪中叶,长白山区已经开始有人采挖人参。长白山区的人们把进深山老林寻找采挖野山参称为“放山”。

过去,长白山区靠放山为生的人极多。在当地人眼中,参与放山是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茫茫林海,瘴气弥漫,野兽横行,遍布危险。因此,放山是对人的胆量、智慧、体能乃至道德的考验和锻炼。

在原始森林里都能踩到什么,都有哪些危险呢

原始森林中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为了找到、挖掘、保存好人参,客观上需要山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需要科学的技术和能力。经过千百年来历代放山人的实践,总结提炼,交流借鉴,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由专用语言、行为规则、道德操守、挖参技术、禁忌、生存技能、专用工具器物等构成的放山人自觉遵守的独特的采参习俗。这些采参习俗经放山人师徒之间口传身授,世代相传至今。

在现代文明的涤荡之下,参业经济方兴未艾,古老的采参文化却日渐式微。

在长白山脚下的吉林省通化市,从十几岁就参与放山采参的王俊宝、王俊良兄弟,三十多年来一直传承着古老的长白山采参习俗。王俊宝是行业内野山参鉴定权威专家,王俊良是国家级人参炮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省级长白山山参栽培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兄弟二人每年都组织参帮按照传统的采参习俗进山采参。

在原始森林里都能踩到什么,都有哪些危险呢

放山人讲究平等互助,谦让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放山人靠山吃山养山,懂得永续利用的淳朴环保意识,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精神。放山习俗中的信仰崇拜、思想品质、道德规范、环保意识,价值观念、野外生存技能及团队合作精神,对现代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长白山的种种古老传说由幻想的抽象变成鲜活的具象呈现在面前的时候,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会不由自主地生发出一种感动。触及心灵的,有穿越时空的神秘,也有对大自然的敬畏。而更多的感动,是来自于人类的伟大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些能力,其实就是我们的古朴民风。

陈元明把头和王俊宝带领参帮去放山的大林子,位于通化县大川村后的岗山岭,这里森林茂密,生态原始,是清代皇室正白旗分封的采参山场。当年清政府为了垄断采参业,严令规定皇室成员采参人数和采参数量,将乌拉山场(乌拉,满语:江边,沿江之意,长白山区采参之地统称乌拉山场)所辖的额勒敏(满语音译:今通化县二密镇,清皇室正黄旗分封参场)山场、哈勒敏(满语音译:今通化市哈泥河流域,镶黄旗分封参场)山场、岗山岭等地重兵把守,严禁外人进入采参。

在原始森林里都能踩到什么,都有哪些危险呢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一个灵魂,长白山人参文化的灵魂就是采参祖师、老把头孙良。

明末清初,以山东为人数最多的人们为了生计开始闯关东。前途未卜的闯关东人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长白山腹地,从事着各行各业,基本都是与大山打交道。背井离乡的淳朴百姓在这满目荒夷的地方也需要有精神上的支柱,要有可寄托的心中之神。中国人一直把“义”字看地很重,把仁义、善良、忠孝的传奇人物奉为神。诸如关公,就被人们奉为武财神膜拜供奉。山东莱阳的孙良,为了给母亲和乡亲们治病,冒死独闯长白山采参,遇到同在长白山采参的张禄,结为兄弟,又与张禄半路走散。为了寻找兄弟,几天几夜只吃了一个蝲蛄,最后累饿交加倒在蝲蛄河边(孙良墓坐落在今通化县湾湾川)。

闯关东的后人们被孙良的忠孝仁义所感动,尊奉孙良为老把头、采参祖师、长白山神。老把头是长白山人的放山人依照自身的形态与要求的创造,并成了开发山区的精神支柱。长白山区所有求财于山者,统统信仰老把头。每逢阴历3月16日,长白山区的人们都过老把头节,纷纷祭拜老把头孙良。在长白山区,老把头这个尊称只能是孙良,后来的放山首领只能称为把头,不能加一个“老”字。

长白山沟壑纵横,山高林密,野兽出没,蛇虫游弋,人迹罕至,放山艰苦而危险。在长期的放山活动中,逐渐产生了放山人的集体组织——参帮。参帮的领头人,叫作参帮“把头”。早些年,长白山里伐木、放排、采金、挖煤等山里活计的头儿,都叫作“把头”。

对于参帮把头,他的权威来自于野外生存与采参的真实本领,德高望重、懂山规、讲诚信、熟识地理生物知识,指挥着整个放山活动。把头,是放山采参活动中的中心人物。

谷雨挂锄的农闲季节,山民们就要跟随把头放山采参了。放山之前,先组织帮伙,叫“拉帮”。参帮由把头、端锅的(做饭的)、边棍(把头副手)及初把郎(初次放山人)组成,人数须为单数。放山人把野山参视为人,讲究“去单回双”,加上人参凑成双数,再选黄道吉日,表示去时吉利,回来快当(快当是满语,顺利、顺当之意),体现了挖到山参的祈愿。

参帮在把头带领下,到老把头孙良墓前跪拜,祈求老把头孙良保护参帮的安全,能抬到大棒槌(长白山人把人参称为棒槌)。离孙良墓较远的人们则在家附近的山神庙祭拜孙良。此次放山人员由福参源王俊宝、把头陈元明、边棍孙卫东、及李雪鑫、燕集慧、王福林、刘元喜、徐继德等人员组成。

拜过老把头孙良后,参帮在把头带领下拉背儿进山(拉背儿是放山行话,就是背着放山工具进山)。从前,拉背儿是用背筐,背筐里要装上放山吃的粮食、咸菜、盐、炊具、老旱烟袋、抬参工具和睡觉的用品。有些放山把头还随身带个戥子称。

在原始森林里都能踩到什么,都有哪些危险呢

旧制的老称,十六两为一斤,人参“七两为参,八两为宝”指的就是老称的重量,那时的八两是现在的半斤。能采到大棒槌,把头是要称一称的。进山途中,每逢遇到山神庙,参帮必拜。

把头观山景。观山景就是把头凭经验看哪片山会有人参,不能让参帮走冤枉路。陈把头根据经验,看坡向、山形走势、树头、草头等植被生长情况及是否有老埯子(曾经抬出过人参的老坑)等确定参帮在哪里搭地抢子(住处),去哪片林子放山。

椴树多的地方长人参。梁代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写的《高丽人作人参赞》中提到:“三丫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椴树相寻。”椴树叶大,荫广,阳光照射下,树下是漫散射光,适合人参生存。《柳河县志》记载:“山参生于石壁下大树旁,即可避正午阳光之直射,又可免淫雨过度之涝灾”。

在原始森林里都能踩到什么,都有哪些危险呢

把头观好山景,就要带领参帮选地方“压抢子”,即搭建住所。抢子压在哪,哪里就是家。放山人在抢子里吃饭、睡觉、避雨、休息。压抢子是放山生活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大事。抢子地点选得好、压得好,不仅能遮风挡雨,也能免受山猫野兽的侵害,更能让放山人开眼(发现人参)拿大货。

最讲究的地方是:面南背北,青龙压白虎。窝风,向阳,前坡,后岗,坡下有泉,泉中水旺。这样的地方是风水宝地。放山人迷信,认为南为小北为大,背面是山神爷老把头住的地方;东为青龙西为白虎,只能东山头比西山头高,这叫青龙压白虎。青龙是吉神,白虎是凶神,如果犯了白虎压青龙的大忌,放山人会大不吉利的。抢子不能建在沟底或离水太近,防止上游下大雨山水冲下。抢子后面的山不能太陡,选的坡度要缓,防止连雨天有滑坡和泥石流。抢子不能选在独木下或老站杆子(老枯木)旁,因为独木在雷雨天容易引来雷击。老站杆子在长白山大森林中很多,多为松木,高约几十米。树身上的枝杈年久干枯,变成尖锐的木钉,如果夜里被大风刮倒,非常危险。抢子的大小,根据人数多少而定。放山人搭建的抢子种类很多,性能各不一样。

陈把头用三块石头在抢子前搭起炉灶。炉灶要离抢子保持距离,并根据风向选择搭设地点,防止炉火燎到抢子。大的参帮或长期放山的参帮会单独设一端锅做饭的人员,小的参帮或短期放山的则大家一起做饭。

搭完抢子、砌好炉灶后,陈把头在地抢子后侧的岩石下用三块石头搭砌“老爷府”(老把头孙良庙),带领参帮上香祈愿。每次拿饭(吃饭)前,把头都要把食物先给老把头孙良供上后,参帮才能拿饭。参帮成员的大小便都要远离老爷府,并不能冲着老爷府方向,那是对老把头的不敬。

一切安顿妥当,参帮稍作休息,陈把头带领参帮到来到选择好的林子里准备排棍、压山(寻找人参的过程称为压山)。

在压山前,所有进山的成员要站在一起,齐声呐喊:“开山啦……”众人接:“拿大货!”目的是振奋士气,惊走野兽,也叫“晃山”。

压山开始,参帮人员分工,开始“排棍儿”。把头为头棍儿,依次横向排开,排在最外边的是边棍儿。经验少的和初次放山的初把郎排在中间。一般两人间距丈余,以索罗棍子(放山工具,木棍)尖可搭在一起为度,不放过一块砖的距离,把头和边棍控制整个参帮的走向和距离。

压山过程中参帮拨草缓行,仔细寻找人参,讲究“宁落一座山,不落一块砖”。压山时不准乱讲话,这是老放山人传下的规矩。地势复杂,动物很多,大型食肉动物白天都会在树丛中睡觉,索罗棍子上的铜钱会发出碰撞声。动物对这声音非常敏感,远远听到就跑掉了。乱说话就会影响铜钱声音传播,乱说乱喊也会导致分心而看不到人参,或因惊悸而出乱子。也有人说会吓跑人参,导致大伙拿不到货。看见东西喊出来就得拿着,即使看见钱串子(蛇)也不例外,以示惩罚。

参帮行进中,把头和边棍一边压山寻参、控制队形,一边打拐子。打拐子就是折断树枝或抓一把青草放到树杈上留作标记,以标记出此间距内已经寻找过人参,免得走重复路。大林子里棘草丛生,如不打拐子留下标记,很容易走冤枉路。

参帮人员压山过程中,每个人根据排棍时自己所在的位置一直前行。走过的路不许回头反复找参,免得其他人员怀疑其有私自藏参之嫌,再则也容易掉队发生危险。前进中即使遇到大倒木或小石砬子也不许绕行,只能翻越,目的是不能错过任何一处地方。根据经验,有些大棒槌(野山参)就长在倒木下或石砬子上。

林密草深,几步之外不见彼此,又不许乱喊,因此要用索罗棍敲击树干的办法彼此联系,称为“叫棍儿”。叫棍儿是放山人专用的暗语,在压山前把头就已经嘱咐给大家并都要牢记。各个参帮的暗语也不一定都固定不变,就像战争时期电报的波段和密码一样,只有自己参帮的人能听懂。

正常叫棍儿都是把头叫,把头要随时知道参帮人员的位置、距离,判断有没有掉队的。所以每压一段山,彼此看不到人了,就敲击树干,其他人每人依次回敲一声,既示意自己的位置,又示意继续压山。平时你一下我一下地敲,叫做平安棍儿。把头叫棍儿,一般选择老空站杆子(枯死的老干松木)。这类树一敲击,发出的声音深厚、朴脆、易发响,像一个发射塔一样声音传得远。

压了一下午山,参帮一无所获。陈把头叫棍儿要求参帮向他靠拢,拿蹲儿(休息)、拿火儿(抽烟)、准备要一起下山回抢子,第二天继续压山。拿蹲儿时绝对不准坐树墩。山里人视树墩为山神爷老把头的座位,坐树墩是对老把头大不敬。在长白山大森林中寻找野山参犹如大海捞针,不开眼(找不到人参)是常事。很多参帮常常压山十几天,也只能空手而归。老一辈放山人常说,只有参帮里某个人和人参有很深的缘分,人参才会出现。

参帮回到地抢子(住处),索罗棍要立在“老爷府”前一字排开。整个放山过程中,索罗棍不能倒下或坐在屁股下。即使拿蹲儿拿火儿时,也要搂在怀里或插到土中。如果索罗棍倒下,把头就会停止当天的采参活动下山。索罗棍是满语,根据满族索罗神杆演化而来的放山专用工具,选用硬木制作而成,古人定五尺二寸,即1.73米长,谐音“要起参”。后人称为“索宝棍”,用来拨草寻参、防身自卫、驱赶野兽、拽拉牵引,更能叫棍儿传递信号,故称“放山神器”。

陈把头和端锅的生火做饭。以前放山的粮食全是小米。小米熟地快,吃起来香,营养丰富。现代人放山还带大煎饼,因为煎饼不容易坏,也抗饿。放山人不许带肉、油和蜂蜜——因为肉香和蜂蜜能招来大牲口(野兽),只能就地取材,采集些蘑菇和山野菜,加把盐煮上满满一锅。

放山人在地抢子前隆起火堆。累了一天的兄弟们围着火堆拿饭(吃饭)、聊天、听把头讲放山规矩和人参故事。初把郎燕集慧还在抢子门口发现了一苗巴掌子(二年生人参),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几百年来,长白山的放山人一直遵守着“抬大留小”的山规,灯台子(三匹叶)以下的小人参不准拿,待其长大留给后人采挖。

这是放山人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火堆的作用很大,彻夜不熄,能防止野兽侵扰,又能防止深林中的蚊虫,还能取暖、烘烤身上的潮气,免得放山人生病。

劳累了一天的参帮渐渐进入梦乡,鼾声四起。陈把头要等到弟兄们都睡着了,才能最后一个拿觉(睡觉)。他要给火堆添些柴,查看地抢子周围安全状况,给参帮弟兄盖好衣服防止受凉,夜里还要轮番叫起弟兄们烤烤身子,驱驱湿气。这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参把头的职责。

在原始森林里都能踩到什么,都有哪些危险呢

翌日清晨,陈把头早已和端锅的做好了饭。陈把头先给老爷府供上了饭菜,并向老把头孙良祈愿,保佑大家安全、开眼拿大货。按照山规,不得洗脸,不得刮胡子,只需用溪水濯眼,俗称“开眼”,以确保今天顺利“拿货”。这也是老放山人留下的规矩,不能洗掉从家中带来的幸运之气。

陈把头带领参帮在大山里寻了几日,这天又进入了另一处山林。参帮里的初把郎儿李雪鑫说他在夜里做了个好梦。有时候把头或者其他人会根据晚上做的梦决定压山的地点,此时众人只管跟随,不能点破。确有许多放山人根据梦境找到人参的经历,那一般是挖到棒槌的好预兆。放山人都非常相信“梦境”说。

陈把头之所以今天要带领参帮选择到这一处林子,也是因为夜里听到了棒槌鸟的叫声。长白山区有不少关于这种神鸟的传说:每当人参籽红了的时候,夜里就能听到棒槌鸟的叫声。它长得很象小猫头鹰,学名叫红角鸮。有经验的把头可以凭此线索寻到人参。所以陈把头和参帮弟兄们在梦境指引和棒槌鸟鸣叫的好预兆下,仔细地压山寻找人参。

大家摒住呼吸,不放过任何一个地方在棘草丛生的山林里蹒跚前行。突然听到远处有人喊山:“棒槌!”众人还没愣过神来,陈把头就连忙接到:“什么货?”对方应山:“五匹叶!”众人齐声贺山:“快当快当……”。大家都异常兴奋,迅速朝喊山人的方向聚拢过去。

原来在一个石崖下,王福林发现了一苗五匹叶的大人参,参籽已经脱落。他怕喊炸山(喊错,喊错了参帮就要结束放山回家),经仔细辨认后才大声喊山。陈把头连忙带领参帮跪拜,感谢山神老把头保佑,让他们开眼拿到大棒锤。并立即上前,用棒槌锁(是用一根三尺长的红线绳,两端各拴一枚铜钱,用于拴参,起到拴宝和固定作用。老放山人的说法是,发现野山参,要用红绳将其拴住,防止人参跑掉。)将其拴住。放山人都是同甘共苦的兄弟,喊山的规矩使得财宝公开透明,大家有福同享。

陈把头在人参上搭起过梁固定参杆(防止抬参时参茎倒掉折断参芦),从背筐里取出抬参的快当签子等专用工具,开始开盘子抬棒槌。“抬参”,意指挖野山参过程,是放山人的最高技艺。抬货时先开“盘子”,根据山参的长势和生长环境,决定采挖方法。其他人在上风头打火堆,以驱赶蚊虫和预防野兽侵袭。初把郎则在陈把头旁边持树枝,为把头扇风驱蚊,还要随时给把头点上一支烟。

抬一棵参,要动用许多专用工具。其中有快当签子,是用鹿角或鹿骨削磨制成六寸长的签子,用来拨土挖参,质地坚硬顺滑,不吸水不霉变,所以不会带霉菌,在划伤人参时不会使参体腐烂。

抬参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需要极大的耐心,像发掘古董一样必须确保人参的每一根须根的完好。如果挖断一根参须,人参就跑了浆气,也就卖不上好价钱。所以,整个过程一般要持续几个小时。抬参所用的时间与棒槌的大小和生长的环境有关,放山人有时抬一苗大棒槌需要几天时间。

陈把头用了足足四个小时,终于将这苗大棒槌没断一根毛须完整地抬出。参帮弟兄们兴奋异常地围在陈把头身边,目不转睛地看着这苗大棒锤,啧啧称赞。这苗参足足有十五钱重,六七十公分长。陈把头根据经验,说参龄至少有八十年。大家为得到这苗参体如此俊美的宝贝欢呼雀跃。此时小初把郎李雪鑫也说出了他昨夜里的那个梦:他梦到一个采蘑菇的美丽女孩在一个山崖下的石头上坐着休息,女孩十七八岁,还问李雪鑫也是采蘑菇吗……

陈把头高兴地合不拢嘴,亲自剥了一块树皮打棒槌包。长白山区放山人包人参的传统参包,常选用红松树皮或桦树皮。既能保证人参不受损坏,又能保持人参浆气不跑,保持人参新鲜。

陈把头和边棍儿(把头副手)孙卫东小心翼翼地在树皮内衬上青苔。这苗大棒槌美美地睡在青苔上,边棍儿孙卫东又在抬出人参的埯子(参坑)里抓了一把土(放山人俗称“离娘土”),盖在人参上面,这苗大人参就不会想家,就会被请出大森林。

陈把头给棒槌包系上红布,像是给在大山里修行了近百年的参姑娘盖上了红盖头,去与她有缘的如意郎君接姻缘。长白山的放山人有抬到“四匹叶插花(即在抬出人参的埯子里插上四根树枝),五匹叶挂旗(即在埯子旁边的树上挂红布旗),六匹叶砌庙”一说,以示庆贺。这次抬到五匹叶大人参,弟兄们早已在把头抬参时挂起了红布旗,也填了宝坑(将抬出人参的土坑回填平整)。

按照老规矩,在抬出人参的埯子旁边选一棵老松树或其它树木,剥去树皮,砍成方形轮廓,在上面标出放山人数和出土的人参大小(几匹叶),以示后人或其他放山人这里曾抬出过大人参,就叫砍兆头。

“围着埯子转,吃饱饭”,若干年后再有放山人路过这里,看到兆头就会在附近继续寻找人参,因为现在这苗大人参每年脱落的种子已经也发芽出土长成大人参了。这是放山人非常宝贵的经验,后来的放山人往往会满载而归。

陈把头在砍完的兆头上涂上泥巴,防止标志随着树木的生长逐渐消失。有的把头也会用火把将兆头薰燎一下,无论过多少年记号也不会消失。

抬到大人参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长白山参帮一直有个规矩,就是无论抬到多大的人参,都不准议论价格,不准议论能卖多少钱。以前的参帮抬到人参时,下山途中也不能表现出喜悦的表情,因为议论价钱会被外人或土匪听到,也会让参帮内部成员对价格期望过高而影响团结。尽管如此,陈把头和边棍儿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原始森林里都能踩到什么,都有哪些危险呢

参帮回到抢子里,陈把头把棒槌包置于老爷府前,焚香敬老把头孙良,感谢老把头的保佑,保佑了参帮弟兄们平平安安,没有走麻达山(迷路),并且抬到了大货(人参)。

参帮要下山时,抢子不能拆,剩余的粮食、盐和火种包好后留在抢子里,给其他放山人或走麻达山的人留着。这是长白山区世代放山人留下的规矩。

回到县城,陈把头把人参卖了个好价钱。收人参的郑老板说很久没见到这样的好货了。历代参帮抬到人参,无论卖到多少钱都人人均分,把头也不多拿。

放山之前,参帮在采参祖师孙良墓前祭拜祈愿,当时许下什么愿就要还什么愿。陈把头和王俊宝买了猪头和贡品带领参帮来到孙良墓前还愿,感谢老把头孙良的保佑。

在原始森林里都能踩到什么,都有哪些危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