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套餐”架“金橋”插“翅膀”科技下鄉搭建起農技推廣大舞臺

送“套餐”架“金橋”插“翅膀”科技下鄉搭建起農技推廣大舞臺

眼下正是春耕備耕時節,送科技下鄉、助力春季生產,農技人員成為這個季節裡的大忙人。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春耕生產以來,全市各級農技人員深入基層一線,服務企業、農村、基地9910家次。

為春耕生產 送上“技術套餐”

一年之計在於春,早稻播種正當時。每年開春的早稻播種決定著全年耕種效益和糧食豐產。作為市本級主要糧食產區,近日婺城土地上一片繁忙景象,種糧大戶都在搶抓農時,爭分奪秒開展水稻播種。

幾天前,婺城區琅琊鎮楊塘背村種糧大戶申志義同往常一樣開著水田旋耕機下田工作,但因泥腳太深,旋耕機陷在泥裡無法動彈。“通常遇到這種情況,都是先用挖機挖掉輪胎旁的泥土,再用拖拉機將設備拖出來,這次陷得太深了,兩臺拖機都拖不出來。”時間耽擱不起,申志義立馬想到請長期聯繫他的農機專家陳長卿幫忙,在動用第三輛拖拉機後,才將設備拖出泥沼。

“其實不光是旋耕機,水稻插秧機、收割機等大型農機設備在使用過程中,都會經常出現類似問題,只是以往用拖拉機也能救急。”申志義這次遇到的問題讓陳長卿下定決心改進設備。通過查找相關資料,陳長卿想出一個辦法:給拖拉機加裝絞盤,再利用液壓裝置所具備的自身動力,進一步增強牽引力,使用時只需拉出繩索,用鉤子連接固定一端即可實現“自救”。不僅如此,還能連接其他大型設備“施救”。四天後,陳長卿帶著這臺“新設備”找到正在田間忙活的申志義,經簡單操作講解,兩人一同進行現場試驗,試驗成功,申志義心裡樂開了花。

過了冬天就是春。春季桃園管理的好壞直接決定當年桃子的產量和質量。從3月到4月,天氣逐漸轉暖、降雨量增加,金東區源東鄉的桃樹開始進入發芽、開花、坐果期。你也許不知道,2018年下半年,這裡曾大規模暴發橘小實蠅蟲害,不僅桃花開得不如往年好,當季桃樹更是基本絕收,全鄉桃農損失經濟收入1000萬元以上。2019年,在金東區農林局、科技局、源東鄉政府和金東區水果花卉團隊科技特派員的幫助下,桃農們懸掛26萬張誘殺黃板、1萬多個誘捕劑和食誘劑,通過綜合防控,化學農藥使用量降低87%,橘小實蠅蟲果率降至1.28%,80%的晚熟桃得以正常收穫。

金東區源東鄉尖嶺腳村桃農吳經濟的50畝桃基地,是當時發現橘小實蠅的首個地點。“近幾年多是暖冬,蟲卵在冬天沒有被殺死,以前主要危害柑橘,但當時柑橘還沒成熟,又正好趕上晚熟桃的成熟季,蟲害就轉移到了桃子上。”沿著層層石板臺階拾級而上,金東區水果花卉團隊科技特派員孫萍說,今年春節後至今,她已經來現場指導30多趟。

三週前,吳經濟在基地發現了疑似橘小實蠅的蟲子,他馬上向孫萍求助。不過結合外形、暴發時間等因素初步鑑定,不是橘小實蠅,吳經濟著實鬆了口氣。“今年冬天比往年熱,蟲害確實可能提前暴發,農戶們都很重視,要提前做好監測防範。”在孫萍的指引下,我們看到,部分桃樹上掛著監測黃板,如果一張板上出現3~5只橘小實蠅,就要立即採取措施。

為農業升級架設“技術金橋”

消滅病蟲害,最終目的還是提質增效。既要有良種,也要有良法。

目前,金華市面上的桃主要為早熟桃,但其實晚熟桃口感甜度相對更好、價格也更高,只是多出4個月管理時間,農民因此更傾向收穫早熟桃。不過,隨著消費需求日益多元,桃品種結構調整優化,市場上晚熟桃越來越多。

吳經濟的桃基地裡,幾棵桃樹與眾不同地套著白色紙袋。採用這種套袋雜交育種技術,可以選育出大果型、品質優、抗病性好的新品種,套袋是為了防止其他花粉混落柱頭。

“我們已經配置雜交組合100多個。”孫萍說,藉助院地合作渠道,他們還從中國農科院引進21個桃新品種,其中16個為觀賞型,幾天前剛剛在源東4個試驗基地試種。

連作障礙導致土壤肥力下降,是源東桃遭遇的困境。今年,金東區水果花卉團隊科技特派員引進新型生物質炭基肥,利用炭的吸附性,讓肥料緩慢釋放,從而延長增強肥效。這款肥用在其他作物上效果明顯,但對桃樹是否有用,還需大量試驗。

走進申志義的糧食合作社,各式農機具映入眼簾。“其實我們農民的需求很簡單,機器最好‘傻瓜式’,容易上手操作。”申志義向記者興致勃勃地介紹他的“寶貝”。近年來在陳長卿的幫助下,這些經改良或新研製的設備幫他節省了20名工人,生產效率提升5倍以上,同時還惠及周邊種糧大戶。

“不僅有設備,更要有技術。”陳長卿說,現代農業發展步伐不斷加速,農機使用率越來越高,農戶爭相入手先進設備,但因知識能力有限,操作中仍面臨許多問題,農機和農藝如何實現更好地融合,至關重要。

生態文明與生產效率相互協調,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4月10日下午,金東區華順生態家庭農場負責人金鳳花正準備將經堆積發酵的羊糞裝車拉去義烏賣,她說,去年農場剛被評為省級美麗牧場,名氣越來越大,好多人聯繫她合作經營農家樂。

5年前,農業科技特派員章嘯君與金鳳花結對時,農場裡還只有1棟羊舍。“養羊,飼料是最大的問題。”章嘯君說,相比豬,金華的養羊戶少,可借鑑經驗也不多。起初,金鳳花用啤酒渣和豆腐渣餵羊,羊群一遇到季節變化就容易腹瀉感冒。於是,章嘯君嘗試在飼料中添加菌棒、中藥材渣、益生菌等原材料,既增強了羊的免疫力,還提早了出欄時間,羊肉達到無公害標準,羊糞對鹽鹼地和重粘土的改良效果也更明顯,用於果樹優勢更大,市場供不應求。在章嘯君的幫助下,金鳳花將原本一層的羊舍改為兩層,通風透氣性更好,還配套了糞便乾溼分離、糞汙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起沼氣池,沼液肥地種草,實現生態養殖。

在市農科院科研處處長周小軍看來,科技下鄉主要目的是在農民和農業科技成果之間架起一座“技術金橋”,促進更多新成果加速生成、落地和推廣,從而助推現代農業朝著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總目標加速升級。

為農村發展插上“技術翅膀”

送科技下鄉,科技特派員隊伍發揮著主力軍作用。他們充當著黨的“三農”政策的宣傳員、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鄉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使廣大農民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2003年起,我市開始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服務“三農”,助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從最初的婺城、磐安兩地試點,到2005年在全市全面推行,這支隊伍日益壯大,目前金華已有省市縣各級個人科技特派員118人、團隊科技特派員19個。

開展調查研究,制定發展規劃,推廣技術成果,建立示範基地,開展科技培訓……多年來,科技特派員隊伍圍繞“抓一個項目,轉化一批成果,建一個示範基地,培訓一批農民,帶動一方致富”的目標,立足自身專業特長,積極發揮優勢,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幫助廣大農戶解難題,不僅有效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更為農村經濟發展插上了一雙騰飛的翅膀。

在浙江省鐵皮石斛產業國家科技特派員創業鏈首席專家斯金平團隊的幫扶下,磐安縣5年內建立起1000畝鐵皮石斛種植基地,實現產值超2億元;根據產業升級發展需求,武義團隊特派員首席專家蔡為明與當地企業協同合作,推動武義縣食用菌產業從脫貧產業向富民產業轉型升級;浙江省科技特派員金梅松紮根畲鄉15年,爭取科技扶貧項目,引領畲鄉做大、做強、做優宣蓮產業……

從“星星之火”到“創新之花”,一批批科技特派員代表,就像種子一般,在八婺大地上生根發芽,讓一個個科技創新成果結遍鄉野。截至去年10月,各級科技特派員累計實施各類科技項目1800餘項,引進推廣新技術、新品種4100餘個,組織培訓4700餘場次,培訓52萬人次,建立科技特派員示範基地200餘個,組建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440個,帶動農戶3.8萬戶。

“時代正賦予‘科技下鄉’更多與時俱進的新內涵,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總目標也對此提出了更高要求。”市科技局高新技術與產業化處處長方黎明認為,隨著科技下鄉“最後一公里”打通,農民的需求也慢慢發生變化,從單純解決個別環節的技術困難,到生產全流程的技術把控,再從生產到產供銷全鏈條配套,科技下鄉的隊伍也愈發龐大,但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如何在堅持將創新動能擴散到田間地頭的基礎上,進一步擰繩成網、聚沙成塔,將零星化的優秀農業科技成果彙集起來,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帶動一方致富,將是未來農技下鄉需要加快謀劃的重點。

(據《金華日報》,原標題:《送“套餐” 架“金橋” 插“翅膀” 科技下鄉搭建起我市農技推廣大舞臺》,原作者:章馨予。)

值班主編:楊振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