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门捉贼的核心要点:学会“关门”的技巧,后把握“关门”时机

上次说到《三十六计》中在危机关头可以从困境中脱身的巧计“金蝉脱壳”,而紧接着“金蝉脱壳”的下一计“关门捉贼”,却和“金蝉脱壳”完全相反。前者在使用中注重的是在我方处于劣势时,使用此计来暗中脱身,而后者则是阻止这种情况发生,将暗中逃遁的念头扼杀在摇篮里。如果说“金蝉脱壳”一计是用于危急关头,形势对于我方来说极为不利的情况下,那么“关门捉贼”则是在我方掌握主动权和优势的情况下封锁住敌人,使得敌人成为我方的囊中之物。这两计则是处于各自的对立面,而在古往今来的众多案例中,“关门捉贼”这一计的出现频率也是算比较高的,接下来我们就讲个关于这一计的经典案例。

关门捉贼的核心要点:学会“关门”的技巧,后把握“关门”时机

白起


话说战国后期时秦、赵两国之间气氛剑拔弩张,赵国的名将廉颇在与秦国的战斗中发现秦军气势强盛,不宜正面交锋,于是带兵回防坚守长平。于是就这么僵持了两个月,秦军一直拿不下长平,而秦国则使计离间赵王和廉颇,结果赵王果真中计对廉颇起了疑心并将他调回。赵王派遣赵括前往,而赵括到达长平后决定与秦军正面对战。而秦国将军白故意让赵括在几次战斗中尝到些许甜头,赵括得意忘形之下决定亲率40万大军去直捣白起老巢。殊不知白起此时已经布下包围圈就等着白起往里面钻,在战斗中也故意将赵括引到秦壁。而在赵括一时也奈何不了白起的时候,得到自己的后营被秦军占领,以及粮食物资也被秦军截断的消息。无奈之下赵括只能带兵突围,奈何白起以及设下了严密的布防,赵括最后中箭身亡。赵国的45万大军被斩首坑杀,从此国力大损,继齐国之后也渐渐没落。

关门捉贼的核心要点:学会“关门”的技巧,后把握“关门”时机

赵括剧照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和规模最大、也是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名为长平之战。而在这次长平之战中赵国名将白起抓住了秦国赵括急于求胜,以及容易在得意忘形中失去判断力的弱点,战术上采取了先诱敌深入再对其展开包围圈的方法,从而进行逐步歼灭敌军。而赵括一行人就是被白起关上门来捉的“贼”,白起的包围圈等同于起到了“关门”的作用。

关门捉贼的核心要点:学会“关门”的技巧,后把握“关门”时机

廉颇剧照


而在《三十六计》里“关门捉贼”一计的原文是:“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其中“小敌困之”意为对于比较弱小的敌人需要先想方设法把它困住或者歼灭。“剥,不利有攸往。”则是出自《易经·剥》卦中,在《三十六计》中引用这一卦所指代的是对于变成了小股小股的敌人,我们要做的将其包围困住,而并不是急于求成的选择其他笨方法。而“关门捉贼”一计的来历已经无从考察,这一成语属于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与“关门捉贼”相同的词语还有“关门放狗”、“瓮中捉鳖”等等。


关门捉贼的核心要点:学会“关门”的技巧,后把握“关门”时机

白起剧照


“关门捉贼”这一计从字面上也很好理解,与其他的计谋比如“借刀杀人”一样,其中蕴含的意思都很直观,也都属于在军事上常用的计谋。“关门捉贼”其实也算属于一种随机应变的计谋,尤其表现在第一是发现敌方比较弱小的时候,第二则是在敌人得意忘形和放松戒备的时候诱敌深入,但实则我方已经设下了包围圈。再充分发挥我方的优势,像白起一样先是占领了赵括的老巢再是隔断了赵括的粮食供应,此时的赵括一行人就成为了“瓮中之鳖”。

关门捉贼的核心要点:学会“关门”的技巧,后把握“关门”时机

长平之战


同时在使用“关门捉贼”这一计的时候,也要先观察敌方的整体状态和实力,切忌乱用随用。俗话说“狗急跳墙”,一旦惹怒或者逼急了被关起来的“贼”后遭到“贼”的奋死反抗,那么我方在“捉贼”的过程中也会元气大伤,最后落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下场。举个现代生活中的例子,警察如果在人来人往的繁华商业街包围抓捕罪犯的时候,这时候罪犯就容易在“狗急跳墙”的情况下,伤及无辜的路人。所以在“关门捉贼”一计之前一定要先对敌方有所了解,以及对敌方设下的包围圈也要求是敌方不容易冲破的,过程中必须要在敌方还没被逼急的时候就对其一网打尽。


关门捉贼的核心要点:学会“关门”的技巧,后把握“关门”时机

赵括剧照


最后,把握“关门”的时机也是这一计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关门捉贼”一定要视情况而定。一是在“贼”刚进入包围圈尚未反应过来的时候,立即“关门”,不给“贼”留下思考对策逃跑的时间。二是等到“贼”尝尽甜头,得意忘形之际,迅速“关门”将其抓抓获。总的来说“关门”既可快也可慢,要么就让“贼”一落脚还未反应过来就“关门”,要么也可以在过程中为了避免引起怀疑而慢慢“关门”。而不管快还是慢,核心要点都是断了“贼”的后路,将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尽量不给敌人留下一点反抗的机会。只有同时满足以上所有前提条件,做到随机应变和时刻警惕敌人的动态,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