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傳統建築的“被動房”來了,你對它有誤解嗎?

嚴格說起來,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並不算是新鮮事物了,從最早的概念提出,第一棟超低能耗建築的建成,距今已有約30年的時間。時至今日,世界範圍內已經出現了數量眾多的超低能耗建築,國內也有大量的超低能耗建築的推廣。然而當我們仔細想想:國內的普通民眾似乎對這種新建築瞭解不夠,而投資者對於這一新概念心存疑慮,對成本增加又有牴觸情緒,於是,相關政策的執行力度也可能因此被弱化。看來,我國的建築節能工作落地仍有很長一段距離,而有一些大眾認知的誤區,可能是我們迫切需要解釋清楚的。

取代傳統建築的“被動房”來了,你對它有誤解嗎?

“玩概念?”


取代傳統建築的“被動房”來了,你對它有誤解嗎?

當我們對身邊的朋友講解超低能耗建築的時候,很多人可能對此只是輕漠一笑。我大概理解到,在他們心裡,可能在想:又是一個玩概念的。超低能耗建築所要求達到的極致節能,對於長期從事傳統建築行業的人來說,確實難以想象,因為它所提升的幅度之大,在任何一個情境下,都是令人震驚的。當我們說,這個建築能夠為你節約95%的能源成本,同時為你提供舒適的溫度、清新的空氣的時候,這確實很誘人,但人們卻又都會條件反射似的產生懷疑。

其實無可厚非,當今世界,我們所見過的“玩概念”一點都不少。然而,超低能耗建築這一概念不同的是,它很透徹,每一個細節都有據可依,有規可循。而往往這樣的概念,我們稱之為“科學”。而概念”轉變為“科學”,需要大量事實的佐證和實踐案例的復現。

1991年,德國的達姆施塔特建成了世界第一座“被動房”。歷經25年,第二十屆世界被動房大會在此舉辦的時候,研究人員對這棟建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25年的時間裡,該建築的能耗並沒有發生明顯變化,依舊保持著初始建成時的每年不到10kW·h/m2;同時當初使用的各種建築材料和設備仍保持著良好狀態。

取代傳統建築的“被動房”來了,你對它有誤解嗎?

世界首座被動房,目前各項功能運行良好

隨著世界上湧現出越來越多的超低能耗建築,各國政府機構也逐漸意識到這一建築在未來的巨大潛力,紛紛出臺相對應的政策,以推動各自的超低能耗建築發展。

2016年,國務院發佈的《“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中還明確提出,“加強建築節能,實施建築節能先進標準領跑計劃,開展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築試點。”

超低能耗建築並不是“玩概念”,它是可實現的事實。

成本!成本!

取代傳統建築的“被動房”來了,你對它有誤解嗎?

成本問題,一直是桎梏超低能耗建築發展的一大原因。從成本增加的角度來看,確實,超低能耗建築的建設成本會比傳統建築高800~1200元/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築的確更貴。

但實際情況是,超低能耗建築是妥妥的“性價比”建築。

每平米800~1200,多了優秀的設計,多了厚實的牆體保溫,多了高品質的門窗,多了新風系統,但少了夏天的汗流浹背,少了冬天的“凍手凍腳”,少了空氣的汙染,少了每月的空調/採暖費用。每平米多1000塊,增加的是居住的舒適度,也給自己和家人多一份健康的保障。從宏觀角度上來講,更能降低環境的壓力,減少碳排放。

就比如最近疫情期間,在北方地區依然出現了霧霾天氣。這時,工廠停工,路上行駛的車輛幾近消失,空氣汙染現象理應有所減輕。由此可以看出,建築能耗(採暖等)對環境的影響是多麼顯著。想要在保護環境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必須從建築能耗上下手。

取代傳統建築的“被動房”來了,你對它有誤解嗎?

從超低能耗建築的性能上來講,其本身創造的價值,給我們帶來的收益,已經遠遠超過其增加的成本。可以說額外投資的增加,帶來了居住體驗的極大提升,對居住安全和居住健康也產生了積極的保障作用,同時也降低了社會的環境保護成本,尤其考慮到後期建築使用階段,還能節省一大筆能源消耗費用。長期來看,超低能耗建築比傳統建築更便宜,性價比更高。

超低能耗建築並不適合我們這個地方?


取代傳統建築的“被動房”來了,你對它有誤解嗎?

超低能耗建築最早起源於嚴寒地區,當時的被動房做了大量且嚴格的保溫措施,以保證室內的溫度合適。隨著這項技術的推廣,我們發現在不同地區,在不同氣候條件的作用下,超低能耗建築的技術方向其實是有變化的。

被動房建設標準中,將氣候分為:嚴寒地區,寒冷地區,夏熱冬冷地區,夏熱冬暖地區和溫和氣候區。不同氣候區,對超低能耗建築的建設要求也都會有所差異,但每個地區都適合且都能夠建成符合要求的超低能耗建築。

例如,保溫對於嚴寒地區來說極其重要,但並不意味著其他氣候區的超低能耗建築也需要這樣嚴格的保溫。對於夏熱冬冷氣候區的建築,我們考慮到冬天的寒冷,是要做到有效保溫;而對於夏季的炎熱,我們還需要考慮到光照、遮光、通風、甚至於額外的製冷等。

取代傳統建築的“被動房”來了,你對它有誤解嗎?

所以,超低能耗建築的要求和標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各個不同地區的需求進行相應的變化,但最終都是會為了實現同一個目標而努力:更健康、更舒適、更環保。與其問超低能耗建築適不適合我們,不如說我們到底需不需要健康、舒適和綠色的生活環境。可以說,超低能耗建築適合所有地區和所有人。


對於新生事物,人們剛開始都會有所疑慮—真的就有說得那麼好嗎?我們會基於過去的經驗進行判斷,或者通過眼前的分析做出結論,很少有人會思考這個新東西的未來和前途到底怎樣,眼下看到的問題是否能解決,我們收集到的一些信息是不是就決定了這個東西就不過是曇花一現?

一直充滿疑慮,一直觀望,直到最後,我們才會發現,當其他先行者將這些新理念,新事物不斷踐行,不斷推進,最終取得重大成績的時候,我們可能就已經失去了一個又一個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