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與益都知縣徐家傑父子的知遇之恩

李提摩太(第一位在青州傳教的外籍牧師)在自己的回憶錄《親歷晚清四十五年》中提到,光緒初年,與自己在青州府一起賑災的益都知縣(徐家傑),他的兒子二十年後謀劃參與了“戊戌變法”。經查證,徐家傑參與戊戌變法的兒子叫徐致靖。戊戌變法失敗後,徐致靖被列在七個獲斬刑者之首,時稱“戊戌第七君子”。由於徐家傑在會試中暗替李鴻章答卷,兩人同榜及第,又同朝為官,李鴻章知恩圖報,託榮祿向慈禧求情,保住了徐致靖的人頭,免去了徐家的滅頂之災。這樣就使原本的“戊戌七君子”變成了“戊戌六君子”。

李鴻章與徐家傑同榜及第

李鴻章(1823—1901),字漸甫,號少荃(泉),安徽合肥人。徐家傑(1817-1895),字冠英,號偉侯,江蘇宜興人,寄籍順天宛平(今屬北京)。

1844年,李鴻章謹遵在刑部供職的父親——李文安之命,入京參加第一次會試,落榜後,投與其父同科進士、時任翰林院侍講學士的曾國藩門下,修經世之學。1847年3月,李鴻章與徐家傑同時在京城貢院參加會試考試。李得了瘧疾,徐去隔壁考棚探病,李嘆息“今科無望,完了”。徐問李做了幾篇?李說只謄清一篇,還有兩篇是草稿,來不及修改就病了,拿筆哆嗦,無力完篇。徐說:“我替你整理抄寫,遞進去試試”。結果二人都獲得貢士資格。4月,徐、李又在保和殿參加殿試,結果李鴻章中得第二甲進士出身,徐家傑中得第三甲同進士出身。這樣,李鴻章就欠了徐家傑一個大的人情。

李鴻章與徐家三代同朝為官

李鴻章中進士後,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時依舊受業曾國藩門下。三年後任翰林院編修之職。1852年,李鴻章受命回籍辦團練。1858年,入曾國藩幕府襄辦營務。1860年,統帶淮揚水師。1862年,編成淮勇五營,乘英國輪船抵滬,自成一軍,是為淮軍。1863年至1864年,率淮軍攻陷蘇州、常州等地,和湘軍一起鎮壓了太平天國。1865年,分別在上海和江寧(南京)創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和金陵機器製造局,開始從事洋務運動。1866年,繼曾國藩署欽差大臣,專辦鎮壓捻軍事務。先後在山東至江蘇間、直隸至山東間剿滅東、西捻軍。1870年,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控制北洋達25年之久,參與掌管清政府外交、軍事、經濟大權,成為清末權勢最為顯赫的封疆大吏。

徐家傑中進士後,作為山東即用知縣,歷知臨淄、商河、陽信、益都等縣,晚年任北京金臺書院山長。他受李鴻章等洋務派影響,主張開鐵路、種牛痘;1876至1878年和1880至1881年,他先後兩次任益都知縣。他第一次知益都時,正趕上青州府轄區各縣鬧饑荒,與在青州傳教的英國牧師李提摩太一道賑災,李提摩太從海外募集善款,他向自己的原籍江蘇求援,在江蘇成立救災組織,募集錢、物在青州發放,招募人員在青州設立施粥場、孤兒院,因此與李提摩太成了朋友;他向李提摩太打聽英國何以能夠富強的道理;他教育子弟,既著重研究中國歷史,又要研究外國曆史。他的次子徐致靖,從小受父親教誨,“治經學、史學之外,留心洋務及經世之學”。

徐致靖(1844年—1917年),字子靜,晚號僅叟,同治癸酉科舉人,光緒丙子科進士,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七品),左右春坊、左中允(六品),左右庶子(詹事府五品官),日講起居注官(為皇帝講書並記錄他的生活行動),翰林院侍講學士(從四品)、侍讀學士(正四品),署禮部右侍郎(二品)。徐致靖長子徐仁鑄為光緒十五年(1889年)進士,翰林院編修、官至湖南學政,維新志士,為清末四才子之一。次子徐仁鏡為光緒二十年(1894年)進士,翰林院編修。徐致靖與徐仁鑄、徐仁鏡被稱作“父子三翰林”。

徐致靖父子三翰林參與變法

1898年6月8日,徐致靖以翰林院侍讀學士(正四品)身份上《守舊開新請明示從違折》,提出“外侮方深,國是未定,開新守舊,兩無依據,請乾斷特申,以一眾心而維持時局”。這是百日維新前夕軍機處上呈慈禧太后的重要折片,史稱“請定國是疏”。6月11日,光緒帝頒佈《定國是詔》,宣佈變法自強。此後的103天裡,徐致靖至少還上過7個重要的摺子,對變法進程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6月22日的請廢除八股折,7月7日的《請酌定各項考試策論文體折》,8月14的《請開編書局折》,9月5日的《請酌置散卿折》,9月11日的保袁世凱折,9月14日保舉人才折等。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他6月13日上的《密保人才折》,薦舉了工部主事康有為、湖南鹽法長寶道兼署湖南按察使黃遵憲、江蘇候補知府譚嗣同、刑部主事張元濟、廣東舉人梁啟超共五人,建議光緒帝將他們“或置諸左右,以資顧問;或進諸政府,籌措新政”。16日,光緒帝第一次召見康有為。同時,光緒帝下旨召黃遵憲、譚嗣同進京,安排梁啟超在各國總理衙門。康、譚等能直接參與新政,徐致靖功不可沒。

徐仁鑄是青年翰林中熟悉時務的後起之秀,受到李鴻章的欣賞,也是翁同龢的得意門生。1897年,徐仁鑄出任湖南學政,與譚嗣同、黃遵憲、陳三立(陳寶箴之子)在湖南共同協助陳寶箴推行新政。1898年,徐仁鏡與堂弟徐仁錄參加康有為在北京發起的保國會。1898年9月,百日維新朝夕不保之際,康有為、譚嗣同等曾想依賴小站練兵、手握新建陸軍,對新政表示支持的武人袁世凱,先讓康門弟子徐仁錄去小站看操(因為其哥哥仁鑄與袁是盟兄弟)。徐仁錄到天津後,袁盛宴招待,看操時就坐在袁的身邊。徐仁錄回京後,盛讚袁的治軍才能,康、譚主張由徐致靖上密摺保袁,這就是9月11日上的《密保練兵大員疏》:臣竊見督辦新建陸軍直隸按察使袁世凱,家世將門,深嫻軍旅,於泰西各國兵制及我國現在應行內治外交諸政策,無不深觀有得,動中機宜。臣聞新建陸軍之練洋操也,精選將弁,嚴定餉額,賞罰至公,號令嚴肅,一舉足則萬足齊舉,一舉槍則萬槍同聲。……這才有光緒帝兩次召見袁,賞侍郎候補的事。

徐致靖父子與整個百日維新關係很深,先後上摺子保舉包括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以及袁世凱等六人,變法失敗後,“一門三翰林”統統被革職,就是因為舉薦了康有為等五人,差一點成了刀下鬼,但對此終生不悔。對於保薦袁世凱,則痛悔不已。其實徐仁鑄“深知袁之為人”,他被革職後曾說:“保袁最為失策,此人居心叵測,如不保袁則維新變法雖失敗,六君子或不致全部被害,一著錯,滿盤輸。”他說林旭有見識,林有詩:“本初健者莫輕言”,對袁是有警覺的。徐仁鑄最後請求代父坐牢,具折陳情:臣父一生忠厚篤實,與康有為素不相知。臣去歲入湘以來,與康有為之門人梁啟超晤談,盛稱其師之品行才學。臣一時昏聵,慕其虛名,謬謂可以為國宣力,當於家信內附具節略,稟懇臣父保薦。臣父溺於舐犢之愛,不及博訪,遂以上陳。茲康有為獲罪,臣父以牽連逮問,推原其故,皆臣妄聽輕舉之所致也。儘管有修飾的成分,但這恰恰證明了徐氏父子在維新變法中所起的作用。

李鴻章力保徐致靖父子性命

1898年9月21日,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皇帝。9月24日,九門提督署到徐府抓人時,正值徐致靖外出,他回來後自行到刑部投案。徐致靖與維新派官員被投進了監獄。由於李鴻章與徐家的私交關係,李鴻章就想方設法救徐致靖,最後決定找榮祿幫忙:“年侄徐子靜,是個書呆子,好唱崑曲,並不懂新政,你給講個人情。”榮祿表示為難,因為徐是要犯。李再三重託“保住他的性命”。第二天,榮祿面見慈禧太后,看到慈禧親筆批的判罪名單,第一名就是徐致靖,“斬立決”(死刑,立即執行),下面是譚嗣同等六人。榮祿進言:“太后英明,這些人都是罪有應得,不過徐致靖聽說是個書呆子,整天在家裡唱崑曲,吹笛子,他並不懂新政,恐怕是上當受騙。”慈禧太后面帶怒容說:“徐致靖不是好東西,他離間我母子,你為什麼袒護他?”榮祿忙跪下說:“奴才不敢,不過據奴才知道,徐致靖升了禮部右侍郎後,皇上沒有召見”。太監奉命去查檔,果然,光緒帝三個月內都沒有召見過徐,她這才辭色緩和下來,對榮祿說:“看你的面子,叫他老死獄底吧。”動筆把“斬立決”改為“斬監候”(死刑,緩期執行)。而事實上,光緒沒有召見徐致靖的原因是因為他雙耳重聽,別人跟他說話不提高聲音就聽不清楚。而光緒左右時有慈禧耳目,所以為保密起見不太召見。9月28日,譚嗣同、楊深秀、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被處斬。

他倖免在獄,讀書養性,並沒有後悔自己捲入維新運動,對前去探監的侄婿言謇博說:“我們主張變法改制,效法明治維新,可謂對症下藥,雖然沒有成功,但我相信,將來還要走此路,這是大勢所趨,少數人阻撓不住的。”獄中,《祭六君子文》《續正氣歌》的腹稿都打好了。在獄兩年,精通中醫的他常為犯人治病,救活了不少人。八國聯軍進京,釋放全部犯人,他不願走,“我是大清國的犯官,判我絞監候,現在外國人開監放囚犯,我不能聽他們的命令”。一直等到監獄的伙食都停了,他才肯出來,並請刑部尚書貴恆代奏請命,兩個月後,得到西安來的赦旨,才經天津航海南下,在杭州姚園寺巷定居,改名徐僅叟,意謂“六君子”被害,刀下僅存的老朽。(王效明 張國新 張韞)

李鴻章與益都知縣徐家傑父子的知遇之恩


李鴻章

李鴻章與益都知縣徐家傑父子的知遇之恩


徐致靖

李鴻章與益都知縣徐家傑父子的知遇之恩


徐仁鑄

李鴻章與益都知縣徐家傑父子的知遇之恩


李提摩太與翰林院翰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