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孩子討厭吃蔬菜,這是自保本能,與其強迫不如正面引導

孩子的身體健康是家長關注的重中之重,擁有一個良好的體魄,是開展一切事物的基礎。想擁有好的身體,首先就是在吃上面,要不挑食、搭配均衡等等。

但這同樣也是很多家長感到頭痛的問題,因為很多孩子都很排斥一種食物,那就是——綠葉菜。

鄰居的小孩辰辰就是典型的在吃飯上讓家長愁眉莫展的代表。辰辰跟大多數小朋友一樣,在餐桌上總會選擇顏色好看的,帶有肉類的食品,一旦家長夾了蔬菜到自己碗中,辰辰就開始各種反抗。

這讓辰辰的家長感到特別的無奈,總是擔心孩子會因為營養不均的問題影響到身體的健康發展。

如果只有少部分孩子不喜歡吃蔬菜,那可能是個體差異所致,但是我們發現現實中大部分孩子都或多或少存在著這個現象,那這就是不是偶然了。

耶魯大學:孩子討厭吃蔬菜,這是自保本能,與其強迫不如正面引導

那麼引起孩子討厭吃蔬菜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1.孩子的自保本能

在英國的《每日郵報》上就曾登過一則關於孩子不吃蔬菜的實驗報告。這項實驗是由耶魯大學的研究員調查發現的,在實驗中讓47名幼童去選擇自己想接觸的物體,結果發現,實驗中的孩子選擇觸摸關於植物類的物體概率極小。

“研究人員認為,人類打從出生以來,就存在這種行為模式,目的是為了避免被花或植物傷害或中毒。研究顯示,這種行為策略會保護孩童,降低他們可能誤食或誤觸有毒植物的機率,或是被植物的細毛、荊棘或毒油等物理防禦機制所傷,以避免暴露於植物帶來的危險。

研究稱,防禦和生存機制告誡人類不要摘取危險植物,這可能是兒童拒絕攝取多葉綠色蔬菜的原因。”

並且通過人類的發展進化過程我們也能發現,人類在初端屬於茹毛飲血的時期,對能量高且蛋白質豐富的食物更加嚮往,因此經常狩獵,而所謂的蔬菜,則是當時沒有肉類食物的情況下最為次等的選擇。因此,孩子不願意攝取關於蔬菜類的植物,是出於一種本能的反應,並不是故意而為之。

耶魯大學:孩子討厭吃蔬菜,這是自保本能,與其強迫不如正面引導

2.孩子不容易咀嚼所致

我們知道,蔬菜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這對人體是有益的,但同時纖維又是不容易咀嚼的,尤其是對於兒童而言,咀嚼肌還不夠發達,牙齒也沒有長好,蔬菜如果沒有經過充分的咀嚼,可能還會卡在孩子的嗓子裡,所以很多孩子會放棄性的不吃蔬菜。

3.味道所致

蔬菜類的菜品可能在開始吃時是味道比較足的,還算好吃。但是孩子牙齒嚼得很慢,咀嚼到後面調料的味道會消散,蔬菜就散出自己原本的味道。

而大部分蔬菜又比較的沒滋味甚至還帶有一點點苦味,這會讓天生喜甜的孩子自覺性的選擇排斥。

耶魯大學:孩子討厭吃蔬菜,這是自保本能,與其強迫不如正面引導

4.家長添加蔬菜的時間不當

很多寶寶在可以吃輔食的時候,很多家長可能會沒注意到要給孩子添加一些綠菜葉和水果之類的食物。但其實如果能在孩子可以吃一定的固體食品的年齡時,就給孩子吃一些蔬菜,會讓孩子的味覺更早的接觸到這類食物,長大後也會比較適應吃蔬菜。

朱柏廬在《朱子家訓》中就曾教誨自己的子孫,要: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務維艱”

不挑食、不浪費,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那麼家長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為了孩子的良好習慣養成,可以用哪些方法讓孩子多吃蔬菜不挑食呢?

耶魯大學:孩子討厭吃蔬菜,這是自保本能,與其強迫不如正面引導

讓孩子多吃蔬菜不挑食的方法

1.用“隱藏”食物的手段

孩子小會比較任性也聽不懂家長總講的那些大道理,所以這時候就需要用一些特殊手段,比如隱藏食物。家長可以查一些寶寶食譜,做一些看起來和吃起來比較像肉,但中間有添加著很多蔬菜的食物。

或者可以做一些看起來非常童趣的食品,但是確實用蔬菜去做的。這樣一來就矇蔽了隱瞞寶寶的眼睛和味蕾,既可以讓孩子開開心心的吃飯,家長又不用擔心孩子會不會營養不均衡,減少飯桌上的小摩擦,一家人其樂融融。

2.用孩子世界裡的道具去引導孩子

孩子在這個年紀是屬於好奇心比較重,對新鮮事物很感興趣的時期,所以家長可以抓住孩子的這一特點,給孩子買一些有關蔬菜類的小玩具,告訴寶寶認識蔬菜的種類模樣。

或者買一些關於蔬菜類的繪本,用不同的蔬菜當主角給孩子講故事。再者,家長也可以帶孩子看看關於蔬菜的動畫片,關於兒童要好好吃飯的動畫,用孩子世界裡的道具去引導孩子不要挑食。

這些讓人感到歡樂方式,會在潛意識中拉近孩子與蔬菜的距離,讓孩子對蔬菜不再擁有排斥抵抗的情緒。

耶魯大學:孩子討厭吃蔬菜,這是自保本能,與其強迫不如正面引導

3.找一個榜樣從側面激勵孩子

小孩子有時候也會有一些好勝心,家長剛還可以利用這一點去煽動孩子的情緒。比如家長可以拿誰家的孩子吃飯很乖,從不挑食給孩子做榜樣,製造一些孩子跟不挑食寶寶在一起吃飯的機會。

這樣一來孩子看到別的寶寶被大人誇,有一個寶寶在跟自己競爭,心中也會暗戳戳的下勁,激發起孩子努力吃飯不挑食的鬥志。

4.試著給孩子講一些挑食不好的道理

在這一點上,家長需要注意,不要去講一些過於深奧的道理。可以從一些古詩詞入手,比如家喻戶曉的憫農詩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讓孩子知道一餐一飯的來吃不易,不要浪費糧食,好好吃飯才對得起農民伯伯的辛苦播種。告訴孩子不浪費糧食是一種優秀的美德,要從自己的每一餐做起。

耶魯大學:孩子討厭吃蔬菜,這是自保本能,與其強迫不如正面引導

陶行知在《陶行知全集》中有留下過這樣一句話:

“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比如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材”。

孩子教育要從小抓起,在小的時候養成的良好習慣,會助於未來的成長,也助於他們未來長大成材。希望每位家長能夠從本文上述的一些方法方式中,有所收穫和啟發,希望每個寶寶都能健康快樂的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