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說“要打死你”,耶魯大學:這只不過是孩子的語言學習


面對孩子說“要打死你”,耶魯大學:這只不過是孩子的語言學習

經歷過的父母都知道,娃好像都有這麼一個喜歡“放狠話”的階段。當孩子在心情差或不如意時,會突然說出來類似:“我打死你”“狗屎”“臭屁”等不好的話,甚至會加上手部的動作,以增加他話語的強烈感。

朋友曉雲說,自己和兒子的關係很緊張,孩子最近養成了一個不好的習慣——特別喜歡罵人。在和姥姥玩遊戲輸了的時候,竟然氣急敗壞的衝著姥姥說:“姥姥,你滾!”。

面對孩子說“要打死你”,耶魯大學:這只不過是孩子的語言學習

一旁的曉雲聽到後,沒按捺住心中的怒火,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但在這之後,孩子罵人的習慣,卻愈演愈烈。你打你的,我罵我的,這件事讓母子倆的關係陷入了惡性循環

其實在3-5歲寶寶的生活中,這樣的狀況時有發生,爸爸媽媽們也是為此苦惱不已。一向乖巧的孩子怎麼會如此沒有禮貌?不禁懷疑,是家中教養出了問題?孩子到底從啥時候開始學“壞”了呢?原來,是“詛咒敏感期”到了

面對孩子說“要打死你”,耶魯大學:這只不過是孩子的語言學習

什麼是“詛咒敏感期”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中寫道:兒童發現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一句話有時候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效果,或者像一把劍一樣能刺傷別人,詛咒的敏感於是到來了

孩子發現了語言的力量,便開始沒輕沒重、快樂地使用。大人很怕兒童使用詛咒詞彙,一聽到就反應強烈,會像曉雲那樣,採取過激的方式來禁止孩子說。但是在孩子眼中,成人反應越強烈,兒童越喜歡說這樣的話。以此來表示自己的情緒和使用暴力語言的權利。

面對孩子說“要打死你”,耶魯大學:這只不過是孩子的語言學習

說狠話、髒話,是每一個孩子語言發展的必經階段。如果我們把它看成是洪水猛獸,嚴格禁止,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我們越禁止,孩子越喜歡。難道不是嗎?我們小時候不也是如此?

面對孩子說“要打死你”,耶魯大學:這只不過是孩子的語言學習


如何陪娃順利渡過這個階段

《遊戲力》中說:作為大人,要學會翻譯孩子的“語言”,看到行為背後的情緒和需要。孩子的話越狠,恰恰說明他越需要我們。

孩子罵人說狠話,一般有兩個目的,一是試探家長的態度;二是發洩自己的情緒。例如上文中曉雲的例子,孩子正是從她的惱怒態度裡,找到了自己運用語言的樂趣,他會頻繁使用,目的是引起父母的關注;而跟姥姥的對話,他只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家長要關注的不是孩子罵人的話語,而是是孩子罵人的原因,他們是基於什麼原因說了這些話?

面對孩子說“要打死你”,耶魯大學:這只不過是孩子的語言學習

1、嘗試引導孩子的情緒發洩

如果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放狠話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有情緒,但是每次都通過放狠話來發洩自己的情緒,這樣是不對的。我們要把幫助孩子通過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讓娃讀讀關於“情緒管理”的繪本,比如要煮一鍋“生氣湯”。同時爸爸媽媽也要檢查自己是否有用“負面語言”發洩情緒的情況。

面對孩子說“要打死你”,耶魯大學:這只不過是孩子的語言學習

2、屢教不改,適當懲罰

經過循循善誘後,孩子依然沒有改變,對於孩子重複性錯誤,家長需要作出適當的批評和管教。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最佳管教期是0到6歲,孩子年齡越小,教育效果越好。

如果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我們就要加以適當的懲罰,比如取消去遊樂園的安排,減少看動畫片的時間等等,當然這些懲罰都要事先和孩子約定好

面對孩子說“要打死你”,耶魯大學:這只不過是孩子的語言學習

3、不要暴力解決問題,家長要注意方式方法

耶魯大學的保羅·布盧姆博士說:“這只不過是孩子的語言學習。一句髒話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什麼特殊意義。他們以後才會逐漸瞭解到這些話犯了禁忌。

當孩子放狠話時,我們可以制止,但不是以粗暴的方式,需要講究技巧。我們要觀察並理解孩子狠話背後的情緒。

有位朋友小俊,和媽媽之間一直都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就是因為小時候“放狠話”,被媽媽的一次懲罰,給他留下很深的心理陰影。

媽媽帶他一起去遊樂園玩,但到了遊樂園關門歇業的時間,小俊卻還沒玩盡興,媽媽只好拖著他往外走。小俊哭喊著:“媽媽,我想再玩一會兒”。媽媽卻說遊樂場要關門了,我們得趕緊走。拗不過媽媽,小俊最後氣急敗壞地說,“

我要把你扔到馬路中央,讓汽車撞死。”

而媽媽拖著小俊就往馬路中間走。雖然已記不清後來的事情,但當時那種刻骨銘心的恐懼,小俊一直沒忘記過,以至很少單獨跟媽媽出門。

面對孩子說“要打死你”,耶魯大學:這只不過是孩子的語言學習

上圖是《媽媽是超人3》中的一個片段,在嗯哼

放狠話後,霍思燕轉變思路,沒有直接去爭辯,反而是跟他解釋:“因為媽媽今天要帶3個孩子,其實有點緊張,有點焦慮,所以才說話聲音大了。”很多時候,孩子放狠話,是因為自己內心委屈有情緒,而我們家長如果能看到他背後的“委屈”,一切也就沒那麼難了。

錯誤的引導方式,會影響孩子以後的人生軌跡。他只是處在詛咒敏感期,而我們家長,除了要理解,還得正確引導,注意方式方法。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枕邊育兒寄語:

孩子的詛咒敏感期是階段性的,家長大可不必如臨大敵。只要我們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相信這個敏感期也會順順利利地度過。你家孩子有沒有過說

“狠話”的階段呢?你是怎麼處理的?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立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