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提起秦腔,也許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對它的印象只停留在爺爺收音機裡播出的咿呀旋律,或加入流行元素所改編的歌曲演出。


我們聽歐美流行,參加音樂節,玩說唱,卻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鐘樓附近的西一路上,坐落著代表秦腔藝術最高水準的劇社——易俗社。


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作為世界藝壇三大古老劇社之一,易俗社從1912年經營至今,對中國戲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盡觀易俗社的百年滄桑變化,我們會發現它就像是一部西安近現代發展史的剪影。它見證了西安事變、參與了建國大典,靜觀西安從古老到現代、坐看鐘樓商圈繁榮又落寞,它自巍然不動。


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但如今,易俗社要變了。據政府規劃,這裡將建設成為集保護、演藝、交流、傳承於一體的易俗文化街區。


改造徵收範圍東起鐘樓諾富特酒店,西至金鐘大廈東牆,南起新華書店,北至易俗社。


改造徵收,就意味著有人要搬離居住許久的老房子,這次被涉及的徵收對象就包括住在易俗家屬院的人們。今天,我們不講秦腔,只講講在易俗社旁長大的人們與那些有關老西安的回憶。


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城牆裡的回憶


八九十年代生活在城牆裡的人們,天生帶著一絲由歷史賦予老西安人的優越感。要是擱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他們那就是正兒八經皇城根兒下長大的孩子。


清晨迎接他們的,不是蟲鳴鳥叫,而是報話大樓悠遠而寧靜的《東方紅》整點報時。這個旋律陪伴著他們走過寒暑冬夏,走過懵懂和成長,直至今日還在不知疲倦地迴響。


這一帶的人們大多住著單位分配的大板樓,每家每戶都燒著鍋爐,埋在鍋爐灰裡的紅薯,是幼時最香甜的味道。有的人家把放鍋爐的小房子改造成書房,不知有多少學生在這裡聽壞了復讀機。


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徵收中的易俗家屬院|


後來家屬院裡又加蓋了平房,大板樓留給老人住,年輕人則帶著孩子分住了出來。


那時的西一路不像現在都是門面房,一眼望去,馬路兩溜兒都是擺攤賣飯的。醬油香醋、瓜果蔬菜、日常用品應有盡有,經常能在飯點看到被家長打發過來的小孩,提溜著一袋大白饅頭回家。


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現在的西一路|


要是家裡來人,或想換個口味,大華飯店和五一飯店的包子是繞不開的選擇。皮薄餡大的包子,幾毛錢一個,那味道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只不過現如今五一飯店早已關門,而位於開元旁邊的大華飯店包子雖然還在,味道卻已經大不如從前。


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大華包子還在,但味道變了|


那時候下館子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居住在西一路的人們,卻在下館子上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往西步行5分鐘,就能到達美食遍地的回民街。


胡辣湯、臘牛肉夾饃,牛羊肉泡饃、酥肉小炒涼皮...居住在附近的人,太知道哪家店味道重,哪家店給料足了。就連麻醬、坨坨饃這些簡單樸素的食物,他們都有買了十幾年的固定店家。


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早些時候,現在鐘樓開元的地方,被解放路市場佔據著,前進鞋帽店、鐘樓食品店則在現在騾馬市的位置。


解放路市場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當時商場裡的頂流,無論是西安人還是西安周邊的縣城人,都會在過年過節時來這裡購置服裝百貨。


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前進鞋帽店在開業時還請了儀仗隊,吹了好幾天的小號,這在當時的西安來說是一件十分新鮮的談資。


鐘樓食品店裡的糕點零食琳琅滿目,如今許多西安人都在回味的鐘樓小奶糕,就是東大街鐘樓食品店裡一個小小的店鋪。


案板街的唐城百貨大廈,是人流量密集的商場之一。後來它改成了鞋城,也很是紅火了一段時間。


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曾經的唐城百貨大廈,現在的唐城鞋業|


生活在西一路的人們,相當於被幾個西安乃至西北最有影響力的商場包圍著,別人需要規劃好時間、做好出行安排,好不容易才能來一次的地方,就像是他們的“後花園”:吃完飯沒事幹,逛圈兒去消消食;家裡來親戚了,逛圈兒去帶親戚買點新鮮玩意兒順便長長見識。


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近代西安的第一個公園蓮湖公園,距西一路步行只需15分鐘;西安的第一家肯德基,就在南大街,步行5分鐘可達;甚至就連西安的第一條純空調路線K605,都是以鐘樓為起始站的。


繁榮的商圈、四通八達的交通、遍佈街頭巷尾的美食、風景優美的城市公園(蓮湖公園、西安市兒童公園、革命公園)...十幾年前住在這裡就倆字:舒坦!


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孩子們的美好時光


二十年前的西安夏天還不像現在這般炎熱,太陽落山之際總能帶來涼風消除暑意。放學的孩子們端坐在門口納涼寫作業,媽媽則在一旁端著鍋鏟炒菜。聞著飯菜的香氣,孩子們的心早就飛到了飯桌上。


院子裡人來人往,搬出小方桌吃飯的間隙,還不忘和鄰里打個招呼嘮嘮家常,飯桌上不時會出現鄰居老奶奶新炒的辣子醬和隔壁阿姨剛撈出的鹹菜。


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徵收中的易俗家屬院|


馬路對面是西一路小學,再往東走10來分鐘就是上興趣班的西安市青少年宮,孩子們的學習圈,不出1公里範圍,就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流動的三輪車攤位,可以隨時進到家屬院裡面。崩爆米花的大叔、烙蛋卷的阿姨一來,整個院子頓時就有了節日的氛圍,他們到來的時間,決定著小孩的今日份零嘴。


要是吹糖人老爺爺的敲鑼聲再一響,那院子裡就更熱鬧了。孩子們烏泱泱湧上來,看著老爺爺手裡變出一隻只憨態可掬的小兔子和昂揚挺胸的公雞,即便是圍觀再多次也要忍不住驚呼。


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90年代中期的家屬院裡,電視機已經不是稀罕事物。還記得有段時間某個臺在重播《獅子王》,不過家裡信號不好,只能讓大人扶著天線斷斷續續看完。


吃完晚飯,院子裡就成了孩子們的樂園。除了看電視,在後院跳皮筋、打沙包是小朋友們最常舉行的活動,玩累了到院子裡的小賣部和小夥伴們人手一瓶買瓶冰峰,玩鬧間喝完,又是一項再也體會不到的美好回憶。


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易俗家屬院的小賣部|


鐘樓郵局也是這裡的孩子們經常光顧的地方,色彩豐富的賀卡、成套的郵票,承包了他們大半的零用錢。


鐘樓郵局旁的文體商店,有著時下最新的文具和最全的學習用品。迪士尼的書包、炫酷的電子錶、三層的立體鉛筆盒...孩子小小腦袋裡所能想到的小玩意,都能在這裡找到。


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老師佈置了新的手工作業,孩子們會約上幾個小夥伴,一起來買必要的學習用品,白紙卡、水彩顏料、2B鉛筆、各種新奇的手工用品...要是這裡買不到,那麼整個西安怕是沒有能買到的地方了。


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文體和新華書店舊址|


而除了以上回憶,西一路的孩子們最為特殊的生活片段,跟秦腔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那些從易俗社中傳出的若隱若現的秦聲,那些千里迢迢來到易俗劇院看戲的人們,那個劇場門口被摩挲得光滑發亮的石獅子,還有那個因父母下鄉演出而獨自度過的夜晚,都構成西一路孩子們不可磨滅的童年記憶。


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易俗社小劇院|


從懵懂著被媽媽抱進劇院,看叔叔阿姨們身著戲袍在舞臺上發光,到稍微懂事時掐著蘭花指擺出身段,唱出不知從哪兒學到的戲文,從初高中時被港風韓流影響,不再關注秦腔,再到成家立業後重新認識它。


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搬離了易俗家屬院的大板樓,並且生活軌跡也與秦腔沒有了任何交集,但我們堅信的是,只要有機會,他們仍會不遺餘力地向眾人推薦秦腔藝術。


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如今,西一路的拆遷安置工作正在進行中,往日平靜的小院也變得喧鬧嘈雜了起來。最後一批在西一路居住的老西安人,就要和這裡說再見了。


西一路,講不出再見

|徵收中的易俗家屬院|


未來,這裡將以易俗社、鐘樓郵局辦公樓和新華書店舊址為基礎,建設起西安的文化名片。而在這裡居住了幾十年的老西安人雖然搬走了,但有關這裡的生活回憶絕不會被抹去,而有關秦腔的印記,更是會被永遠銘記。


只要鐘樓的鐘聲在響

易俗社的秦聲不斷

西安的心臟就在跳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