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副省級女幹部,逝世時三位上將扶靈,幾十位將軍為其送行

自古以來,人們便有著只能男性去征戰沙場、保家衛國的刻板印象。但其實歷史中的“巾幗英雄”也並不在少數,何止"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古有木蘭從軍,近代也有不少女性馳騁在刀光劍影中。"大宋巾幗賢內助,金山擂鼓退金兵。"女性的颯爽英姿湧現在戰場,她們同樣成為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而今天這個故事的主角,也正是這麼一位英勇的奇女子。都說時勢造英雄,她在亡國的鐵蹄下覺醒,和丈夫奮戰在前線,在她去世的時候,甚至有三位上將扶靈,幾十位將軍送行,她就是邱一涵

她是副省級女幹部,逝世時三位上將扶靈,幾十位將軍為其送行


張震曾在《懷念邱一涵同志》一文中這樣評價她:“革命戰爭的烈火考驗、錘鍊了邱一涵一顆堅強妻子的心,一顆偉大母親的心,一顆真正的共產黨人的心

她默默地把悲痛埋在心底,把困難置之度外,以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準備迎接新的考驗。”她是所有新時代傑出女性的代表,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顆明星。

邱家有女初長成

邱一涵原名邱信貞,這是一個仍透露出封建社會對女性期望的名字,父母只希望她能夠長成窈窕淑女,然後成為賢妻良母度過安穩而幸福的一生。

可她並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早在青年時期,她就敏銳地看見中國勢微的局勢,進而如飢似渴地學習新文化

接受新的思想。她奮身於愛國的事業,於學校時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接著4年過後,她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她是副省級女幹部,逝世時三位上將扶靈,幾十位將軍為其送行

她曾任湘贛省委婦女部長紅軍大學共青團總支書記等職,而那個時候,共產黨的紅旗還只是中華大地上的一簇星星之火,還沒有多少人認識。

不過她卻堅信有且只有共產主義才能拯救中國,革命的工作任重而道遠,為了響應共產黨的號召,她義不容辭地邁向了農村,從基層贏得呵護。

她呼籲起全家,父母和哥哥都接受了她帶來的先進思想,前往農村帶領當地的人們起來革命,打擊胡作非為的土豪和鄉紳。

而這樣的工作,往往是危險常伴於身,敵人一波接著一波地搜捕,勢必將這個“反叛”的姑娘抓走。不過她從不畏懼,反而是輾轉於各個山區,將共產主義的旗幟散佈在每個受壓迫的地方,為窮苦的人們留下希望的火種。

可以說,共產黨贏下的民眾基礎,正是由邱一涵這樣的先進青年用她們的熱血打下的。官僚越是對她們恨之入骨,她們便越是勇敢地去打下每一場鬥爭。她們心中崇高的

愛國信念,是她們永恆的精神支柱,即使流血犧牲,也是為了理想而在所不辭。

苦命鴛鴦

在為革命事業奮鬥的路上,她遇見了自己一生的摯愛。時任中共宣傳部長的袁國平在一次交接任務時,兩人便一見鍾情。經過簡單的交談,兩人又一見如故,袁國平欣賞這位純真而又執著於為共產事業獻身的女生,而邱一涵,則被袁國平知書達理的氣質所深深的吸引。

她是副省級女幹部,逝世時三位上將扶靈,幾十位將軍為其送行

兩人深知在戰火中偶遇知己的幸運,而又苦於在動盪的局勢裡,和平美滿的幸福家庭只能是痴人說夢。況且,兩個深明大義的革命鬥士都心知一個道理,沒有國家這個“大家”的安穩,哪會有“小家”的和睦存在呢?

兩人短暫地享受了幾天新婚的愉悅,便又各自回到了革命的事業當中。袁國平需要加入抗戰的一線,邱一涵也報名隨軍戰鬥,一起奮戰在軍中。

而短暫分離的時候,袁國平手裡只有一張邱一涵的相片,相片背後是他當年告白的詩,"不是甜的蜜,不是香的花。

好比茅臺酒,醉芳與日加。"簡樸的話語裡,是他對於邱一涵愛的終身承諾,也是這對在戰亂中的苦命鴛鴦樸實的表達。

抗日戰爭的爆發,讓兩人也是聚少離多。原本生下的女兒,卻由於在軍中無暇顧及女兒的生活,將她送去鄉下撫養,沒想到,竟因家庭貧困無錢治病而夭折。

痛定思痛的他們,將更多的心力花在了黨的事業上,為了以後的中國家庭都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們寧願舍小家而為大家。

領導常常讚賞他,稱袁國平政治意識強,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行動力數一數二,具有獨立工作的能力。

她是副省級女幹部,逝世時三位上將扶靈,幾十位將軍為其送行


而兩人也確實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袁國平擔任了政治部主任,妻子邱一涵當了宣傳科科長。可是動亂的時局,並沒有給他們多餘的時間喘息,給這個家庭的磨難接踵而至,勢必就要考驗他倆的意志。

鳳凰涅槃

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的皖南事變大大地削減了中共的力量,位於皖南的新四軍近9千餘人遭遇了國民黨7個師約8萬人的突然襲擊。新四軍依然英勇抗擊,毫不畏縮,激戰了7天7夜,最終仍不敵眾寡懸殊, 彈盡糧絕的壯烈犧牲。

而其中,正是有袁國平身先士卒的身影。他指揮部隊衝出了重圍,但敵軍氣勢洶洶地在後追趕。而袁國平已在剛才的戰鬥中受了重傷,無法跟上隊伍,戰士們都捨不得離開他,要抬著他前進。

他擔心會影響隊伍前進的速度,直接拿起槍支對準自己的頭扣下了扳機。去世時,他才

35歲,正值年輕有為的時候。但他心中愛國的熱血沒有白流,他為隊伍爭取到了有效的時間,讓這群戰士逃出了包圍圈。

噩耗傳到邱一涵耳中時,彷彿五雷轟頂。她聽戰友講起他的貢獻,眼裡彷彿看到他愛國的熱血灑向大地。

"十年征戰感系多,問君何事費蹉跎?願將頭顱拋原野,不隨池流逐濁波。"這是她丈夫留下的一首遺詩,他精忠報國的一生由此畫下了句號。

她是副省級女幹部,逝世時三位上將扶靈,幾十位將軍為其送行


而邱一涵並沒有一蹶不振,反而,她知道丈夫泉下之靈希望她能盡他未盡的報國事業。於是,她擦乾了眼淚,化悲憤為力量,重振巾幗不讓鬚眉的豪情壯志,與戰友們更奮力地作戰,最終迎來了勝利。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抗戰有功,邱一涵擔任了江蘇省委常委的職務。而成立伊始,有大量的工作等待她去完成。她依舊帶著矢志不移的堅定信念,廢寢忘食地工作。

而長時間的積勞成疾,她倒在了崗位上,年僅49歲。黨的兒女們熱切地對這位革命的女戰士表達了哀悼,宋時輪、唐亮、鍾期光三位上將和她的獨生兒子袁振威一起將靈柩送上靈車,而大半的領導人都前來為她送行,上千的群眾也聞訊前來送她最後一程。最後葬於南京雨花臺

,和丈夫合葬在一起,英靈相擁、光耀人間。

她是副省級女幹部,逝世時三位上將扶靈,幾十位將軍為其送行


在近代歷史上,這樣發光發熱的女同志還有很多。她們有的拿起了武器、有的拿起了筆,不過相同的是,同樣為國盡忠的決心。先進的思想並不區別於性別,身子的嬌柔絲毫不減女性偉大的英姿。

儘管一些影視劇只拍攝了那個時代的官家太太紙醉金迷的生活,但正是有邱一涵這樣的巾幗英雄提醒著後人,女人同樣可以英勇無畏地衝向戰場。她的事蹟同時警醒著我們,

銘記過往,篤定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