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徑竹,烙山水,“頭戴”一頂金帽子

江南的梅雨愁煞人,千防萬防,剛買的原木筷子終究著了道——起了一片片黴花花。忍不住埋怨:“說用刷油漆的筷子等於慢性自殺,起黴的原木筷就能使麼?”爺爺倒是不急,翻箱倒櫃地找出一個盒子,“用這個,不帶漆也不發黴,這老底子的好東西都是有前人的智慧和心血在裡頭的。”

定睛一看,不就是小時候家家戶戶都用的帽兒筷麼(筷頭有個金屬帽)。原以為再沒人用這些老調調了,沒想到爺爺還藏了一盒。爺爺說,這筷子叫天竺筷,如今是難買著了。我知道他還是捨不得,便留了個心,細細地在市面上尋訪著……

小徑竹,烙山水,“頭戴”一頂金帽子


天竺筷,始於清乾隆年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唯一的筷子老字號


天竺筷業極盛時期年產有286萬把,遠銷東南亞及日本、美國、荷蘭等14個國家和地區。但是,上世紀90年代,一次性筷子與機械筷子大量出現,這雙江浙滬家家必備的“吉祥筷”慢慢在市面上隱退了。

小徑竹,烙山水,“頭戴”一頂金帽子


清乾隆年間,杭州天竺山上的天竺寺香客絡繹不絕,寺廟裡的碗筷不夠用,僧人只得削竹成筷供香客進餐。天竺筷應景而生,又應景而續,它既能為全家人增口福帶好運,又可保留一份佛祖心中留的虔誠,在東南亞一帶極受歡迎。民國早期,第一夫人宋美齡以天竺筷作為“國禮”贈予各國大使夫人,極受歡迎,一時間“天竺筷”名聲大噪。一九七二年,美國總統尼克松遊杭州,周恩來總理棄用了象牙筷而選擇極具地方特色的天竺筷宴客,許多外賓都要求帶走一雙留作紀念。

小徑竹,烙山水,“頭戴”一頂金帽子


“老祖宗留下的遺產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丟失了。”

他憑藉古法技藝和創新設計復興了天竺筷

杭州百年老店和頂級酒店非此不用


“那麼好的東西為什麼就不能留給子孫後代?我得去把它找回來。”抱著這份樸素的情感,46歲的工美大師、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連道開始了天竺筷坎坷而曲折的復興之路。

他跑遍了省市檔案館、圖書館、文史館,翻閱了各種記載天竺筷的文史資料。一個一個的拜訪以往在天竺筷工作的工藝師傅們。

“那些懂工藝的老師傅還在,天竺筷就不會消失。 ”

天竺筷·古法技藝

光緒十二年,鉛絲師傅潘三四在天竺筷身上烙了花紋,鑲了錫制的筷頭,又利用酸鹼中和法給筷子染上不褪色的棗紅色。如今130年過去了,天竺筷的二十幾道製作工序在王連道的手上竟一絲不差的傳承了下來。

小徑竹,烙山水,“頭戴”一頂金帽子

▲選用一到二年生的天然細竹,按規定截斷,保留竹子青衣,五年都不會黴變


小徑竹,烙山水,“頭戴”一頂金帽子


▲蒸煮脫脂 ,小苦竹一定要煮曬過,這一步叫脫脂,脫過脂後筷子不發黴

小徑竹,烙山水,“頭戴”一頂金帽子


▲畫稿,制花板,在有限的展開面積內表現地域特色,必須以篆刻章法中方寸之地,表現出氣象萬千

小徑竹,烙山水,“頭戴”一頂金帽子


▲磨頭 砂光 ,將竹節的突出部分磨平,將整支筷料砂光

小徑竹,烙山水,“頭戴”一頂金帽子


▲烙花,這是最關鍵的一道工序,將備好的烙花鋼板加熱到預設溫度,必須有超高技能,快了烙不了,慢了燒焦了筷料

小徑竹,烙山水,“頭戴”一頂金帽子


▲精選,有經驗的老師傅滾一滾筷子,立刻能挑選出符合要求的好筷

小徑竹,烙山水,“頭戴”一頂金帽子


▲磨腳上頭,在筷頭鑲上錫制筷帽,將筷腳磨粗糙以便於夾取

小徑竹,烙山水,“頭戴”一頂金帽子


▲配對,每雙上乘的天竺筷,它的粗細、色澤都是精挑細選,非常考驗眼力


二十多道工序手作而成的天竺筷,無需油漆塗料,不會導致人們誤食一般筷油漆中的有毒物質,有利於人們的飲食健康。筷身上的紋飾也是火烙工藝,低碳環保。

天竺筷·入古出新

王連道憑藉他深厚的繪畫、篆刻、書法基礎巧意創造,為天竺筷筷身上的火烙畫設計創新了一系列主題。

天竺筷·西湖十景

小徑竹,烙山水,“頭戴”一頂金帽子


▲將美麗的西湖十景附於筷身,加上三潭印月的造型作為飾頭,一筷一景,地方特色濃郁


天竺筷·運河古韻


小徑竹,烙山水,“頭戴”一頂金帽子


“拱宸古橋”、“橋西直街”、“香積雙塔”和“清御碼頭”,這四個極具代表性的京杭大運河景緻,烙在天竺筷筷身成為傳播千年運河文化的載體

天竺筷·濟公賜福


小徑竹,烙山水,“頭戴”一頂金帽子


筷架是濟公的法寶之一葫蘆,把濟公扶危濟困的形象烙在筷子上,寓意播善納福,給家人增添口福,(最喜歡的一套,葫蘆的筷架好可愛)

一雙天竺筷,浸潤在杭州百年老店樓外樓的西湖醋魚裡;在奎元館熱氣騰騰的片兒川裡;也在酒店法雲安縵的禪意裡...


易向,一種類文藝的生活方式(微信公眾號:e_xang);

易象讀書,閱讀就是一種修行(微信公眾號:iexang);

意典,城市旅行家(微信公眾號:taoolichin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