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英雄落幕餓死於沙丘宮,剖析“沙丘之變”發生之根源

沙丘,一個聽起來並不起眼的地方,卻和歷史上許多重要的人物都產生了淵源。千古一帝秦始皇於公元前209年病逝於此,李斯、趙高密謀更改遺詔,賜死扶蘇與蒙恬,擁立胡亥。沙丘見證了始皇帝的隕落,感受到了秦王朝分崩離析前的黑暗。這片原本屬於趙國的土地,曾在公元前295年還見證了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的落寞收場。

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兌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乃遂圍主父。令宮中人“後出者夷”,宮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史記·趙世家》


趙武靈王英雄落幕餓死於沙丘宮,剖析“沙丘之變”發生之根源

趙武靈王

這場由前太子趙章發起的宮廷政變即“沙丘之變”,最終以趙章被鎮壓殺死,趙武靈王被困沙丘宮餓死而收場。“胡服騎射捍北疆,英雄不愧武靈王”一代雄主趙武靈王以如此方式謝幕,不禁令人扼腕嘆息。在惋惜之餘“沙丘之變”還給趙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1. 由北向南,繞開函谷關與黃河天險,採用騎兵速戰速退的戰法削弱秦國,變戰爭的被動於主動的西北戰略由於趙武靈王的去世而戛然而止,沒有將理論變為現實。趙國逐漸失去了與秦國正面交鋒的實力。
  2. 趙國人才損失慘重;首先是失去了雄才偉略的趙武靈王,還有趙章,老臣肥義。跟隨趙武靈王與趙章的良臣武將為免受牽連保全自身而逃亡他國。例如:樂毅投奔了燕國,樓緩投奔了秦國,逃亡的肯定還有一些史料未曾記載的文臣武將。
  3. 趙武靈王、肥義等死後,趙惠文王少主即位。大權全被守舊派公子成等把持。趙國經過變法取得的良好勢頭在守舊勢力的打壓之下戛然而止,武力擴張轉為被動防禦。趙國漸弱,秦國漸強,弱國無外交,之後的澠池之會,趙惠文王依靠藺相如的出色發揮才求得全身而退。
趙武靈王英雄落幕餓死於沙丘宮,剖析“沙丘之變”發生之根源

胡服騎射

“沙丘之變”可以說是給趙國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成為了趙國由強變弱的轉折點。“沙丘之變”禍起蕭牆,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悲劇收場,司馬遷針對此事件也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主父初以長子章為太子,後得吳娃,愛之,為不出者數歲,生子何,乃廢太子章而立何為王。吳娃死,愛弛,憐故太子,欲兩王之,猶豫未決,故亂起,以至父子俱死,為天下笑,豈不痛乎!——《史記·趙世家》

司馬遷將“沙丘之變”的發生原因歸納為“欲兩王之”,但筆者認為此事件的發生,其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一、趙武靈王受趙國內外因素的影響,“盛年退位自為主父”是其顛覆傳統的又一項改革。

公元前325年,年僅15歲的趙武靈王在其父親趙肅候手裡接過了趙國的大旗,成為了趙國的新任國君。即位之初,所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即

“五國會葬”。秦、楚、燕、齊、魏五國各派一萬軍隊來給趙肅候送葬,想趁機打壓分化趙國。年幼的趙武靈王在肥義的輔佐之下,採取軟硬皆施的手段化解了這次危機。危機雖已化解,但是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的傷痕卻無法抹除。幼主即位在解決重大國內外事務時面臨的困難異常之大,因此培養合格的繼承人成了一件重中之重的事情。

趙武靈王在位期間,周邊各國也是處於多事之秋。“燕噲無道,禪位子之”。燕王噲搞了一個禪讓把燕國弄得大亂,齊國趁機攻打燕國,燕國差點被滅亡。公元前307年,秦國也發生了一件大事。年富力強登基僅四年的秦武王嬴蕩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絕髕而亡。同樣在秦國引發了動盪,趙武靈王讓代相趙固接回在燕國為人質的嬴稷,才穩住秦國的局勢。

趙武靈王英雄落幕餓死於沙丘宮,剖析“沙丘之變”發生之根源

秦武王嬴蕩(劇照)

基於趙武靈王親自經歷的以上事件,如何傳位能讓國家避免出現動亂就成了懸在他心頭的一塊石頭。由於“胡服騎射”取得了重大成功,他對於變革充滿了自信。他於是選擇了“盛年退位自為主父”這樣一種顛覆傳統方式,讓自己退下來專心輔佐年少的公子趙何,用這樣的辦法實現政權的和平更迭。事與願違,這項改革終究還是失敗了,沒能避免流血衝突,上天也沒有再給他重新調整的機會。如果趙武靈王能在當時根除掉代表守舊勢力的公子成等人,不給他們做牆上草的機會,這項顛覆傳統的改革有可能會取得成功。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二、趙國地處北疆,受狄、戎等遊牧民族觀念影響頗深

趙國三分於晉國,趙的先主當時被晉分封於晉陽,封地四處狄夷橫行。一代代的打拼下來,到趙武靈王時期,原來的鮮虞、肥鼓、矛狄等都已成趙國的腹地,樓煩、林胡又相繼被征服,趙國可以說是一個建立在狄夷之上的國家,觀念頗受狄夷等遊牧民族的影響。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周禮

“立嫡立長不立賢”制度沒有被接納采用。早在趙國還是晉國的一部分的時候,就已經有“立庶不立嫡,立賢不立長”的做法了。趙國的構建者趙簡子在立太子時就是“立賢”、“立庶”。

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將置後,不知所立。乃書訓戒之辭於二簡,以授二子曰:“謹識之。”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辭甚習,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於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後。——《資治通鑑》

無恤就是趙襄子,他不但不是嫡子,而且他的母親還是“翟婢”。

簡子曰:“此其母賤,翟婢也,奚道貴哉? ……”簡子於是知毋恤果賢,乃廢太子伯魯,而以毋恤為太子。——《史記·趙世家》


趙武靈王英雄落幕餓死於沙丘宮,剖析“沙丘之變”發生之根源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之後,狄夷觀念在趙國又得到了融合與推崇,加上老祖宗本身就是這麼幹的,所以趙武靈王在立太子上的做法也不可以說是有問題。筆者看來在這種情況下出現“沙丘之亂”主要是以下兩點原因:

  1. 趙國內部大臣輔政專權,君主的中央集權沒有做好;趙國本身脫胎於晉國,晉國就是沒有做好君主的中央集權,導致臣子權利太大,最終“三家分晉”。趙國沒有總結晉國滅亡的經驗教訓,趙武靈王在位期間仍舊重用大臣肥義,給予公子成、李兌等極大的權利,即使不出現“沙丘之變”,長此下去也會生出其他的變故。之所以公子成、李兌能夠迅速鎮壓趙章叛亂,繼而連同趙武靈王本人都一起殺害,就是因為他們手裡掌握的權利太大了。
  2. 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沒有做到“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周禮講究的是“尊卑有別”,“長幼有序”
    ,由於上文所講,趙國受狄、戎等遊牧民族觀念影響頗深,從晉國時期起就形成了與中原其他國家不同的文化傳統。晉國一直以來就是君不君臣不臣,從歷史上的“曲沃代翼”,再到後來“驪姬之亂”,再到最後“三家分晉”,晉國國君的更迭一直伴隨著的就是父子相殘,兄弟相爭。臣子以下犯上殺死君主在晉國甚為常見。趙國從晉國分出之後,對於周禮與狄夷文化的融合,依舊沒有再進行二次整合。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之後,加強了國民對於狄夷文化的吸收。但其在推行的過程中依舊沒有做到“吸取精華去其糟粕”。
趙武靈王英雄落幕餓死於沙丘宮,剖析“沙丘之變”發生之根源

趙惠文王(劇照)

三、矛盾的時代造就趙武靈王矛盾的性格,矛盾的性格註定了趙武靈王悲慘的結局

戰國中後期,國家關係錯綜複雜,政治主張百家爭鳴,各國都在變法圖強。各種學術主張大行其道,沒有統一的觀點,也沒有對錯之分。在別的國家可行的方法放到自己的國家就不一定能行,作為任何一名政治家,做出正確選擇是很困難的。從主張改革上來看,趙武靈王屬於法家,但是又不是傳統的法家思想。法家注重耕戰,趙武靈王單一發展軍事。在一些重大決策上,又採取縱橫家實用主義做法,使得國家政策方針缺乏穩定性,極易出現失誤。

當時周王室衰微,整個華夏禮崩樂壞,相反周邊的少數民族由於受到華夏民族的影響,社會發展很快,使得狄夷與華夏之間的關係模糊化,恰恰趙武靈王又是生活在受胡族文化影響很深的社會,他骨子裡面的根卻又在華夏,這個就決定了他矛盾的性格。

軍事上看到胡人騎兵厲害,於是帶頭推行“胡服騎射”,力排眾議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在繼承人問題上依舊是不拘一格,採取了一個自認為不錯的方法,依舊是雷厲風行的推行了下去,趙惠文王做的也不錯,一切都在有條不紊進行。可是當他“見其長子章劚然也,反北面為臣,詘於其弟,心憐之”,於是想要“分趙而王章於代”,根深蒂固的“周人貴親尚齒”的思想又在作祟,導致了最終的禍亂。矛盾的時代造就趙武靈王矛盾的性格,矛盾的性格註定了趙武靈王悲慘的結局。

趙武靈王英雄落幕餓死於沙丘宮,剖析“沙丘之變”發生之根源

結語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以如此方式落幕收場,留下了趙惠文王這樣一個幼主,趙國開始由盛轉衰。歷史沒有如果,但是後世的我們又喜歡臆想一下:趙武靈王按照自己制定的西北戰略執行下去,趙惠文王在趙武靈王的輔佐下成長起來,趙國會不會最終統一天下?可是,還是那句話,歷史沒有如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武靈王落幕收場,隨之而來的是一代代新的英雄,在戰國這個舞臺上嶄露頭角。通過剖析“沙丘之變”發生之根源,不是讓我們點評誰對誰錯,而是讓我們學會理性的分析歷史事件,在其中找到有益於民族發展和國家復興的經驗教訓,這才是我們學習歷史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