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薄的天才,高啟之死

魏觀上任後,一反陳寧苛政,為民請命,將原定高額田賦減去一半。又聘用高啟等當地一批名士做幕僚,尤其是幫高啟把家從青丘遷至蘇州夏侯橋,兩人朝夕聚談歡酌。

洪武七年,魏觀因為原先辦公的衙門地勢低窪狹窄,易遭洪水淹沒,就將蘇州府衙遷到了原先已經荒廢了的張士誠舊宮殿處,並進行整修翻新;上樑時,他請高啟撰寫文章紀念此事。

命薄的天才,高啟之死

高啟揮筆寫就了文采飛揚、氣魄雄渾的《郡治上梁文》,並呈詩《郡治上樑》以賀,詩中說:"郡治新還舊觀雄,文梁高舉跨晴空。南山久養幹雲器,東海初升貫日紅。欲與龍廷宣化遠,還開燕寢賦詩工。

大材今作黃堂用,民庶多歸廣庇中。"借讚揚蘇州府第上大梁之機,稱頌郡守魏觀是國家棟梁之材。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篇詩文,釀成了飛來橫禍。

當魏觀將蘇州治所遷往張士誠原址時,與魏觀素來不合的蘇州都指揮使蔡本看在眼裡,暗中上書,報告朱元璋說魏觀這樣做是"復宮開涇,心有異圖"。朱元璋疑竇大起,立時派御史張度前往查看。

命薄的天才,高啟之死

張度到了蘇州,發現不過是魏觀興建了一處衙門而已。但張度知道朱元璋嫉恨死敵張士誠,不放心蘇州,於是又稟告說,魏觀的行為不合時宜,調撥民工修建工程,耽誤農時,催逼趕工;最重要的,是高啟寫的《上梁文》"典滅王之基,開敗國之河"。

這話頓時擊中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經,他接著再讀高啟《上梁文》,看到文中提到蘇州府衙"虎踞龍蟠"四個字,這四字是時常用來形容南京的,高啟卻用來形容蘇州,馬上引起了暴君朱元璋的聯想,將它與曾經和自己爭奪天下的夙敵張士誠聯繫起來,認定魏觀是存心為張士誠招魂,這不是謀逆之罪嗎?

而你高啟竟然把張士誠住過的地方也稱"龍蟠虎踞",豈非大逆不道?豈不是另"有異圖"?真是欲加其罪,何患無辭。那麼,朱元璋為什麼會抓住高啟的"小辮子",非要置其於死地呢?

命薄的天才,高啟之死

據《明史•高啟本傳》透露:"啟嘗賦詩,有所諷刺,帝之未發也。"就是說,《上梁文》中的敏感字眼,只是高啟被殺的導火線,而真正的禍根其實早就已經埋下了。朱元璋以此為由磨刀殺人,很明顯的是在"秋後算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