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薄的天才,高启之死

魏观上任后,一反陈宁苛政,为民请命,将原定高额田赋减去一半。又聘用高启等当地一批名士做幕僚,尤其是帮高启把家从青丘迁至苏州夏侯桥,两人朝夕聚谈欢酌。

洪武七年,魏观因为原先办公的衙门地势低洼狭窄,易遭洪水淹没,就将苏州府衙迁到了原先已经荒废了的张士诚旧宫殿处,并进行整修翻新;上梁时,他请高启撰写文章纪念此事。

命薄的天才,高启之死

高启挥笔写就了文采飞扬、气魄雄浑的《郡治上梁文》,并呈诗《郡治上梁》以贺,诗中说:"郡治新还旧观雄,文梁高举跨晴空。南山久养干云器,东海初升贯日红。欲与龙廷宣化远,还开燕寝赋诗工。

大材今作黄堂用,民庶多归广庇中。"借赞扬苏州府第上大梁之机,称颂郡守魏观是国家栋梁之材。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篇诗文,酿成了飞来横祸。

当魏观将苏州治所迁往张士诚原址时,与魏观素来不合的苏州都指挥使蔡本看在眼里,暗中上书,报告朱元璋说魏观这样做是"复宫开泾,心有异图"。朱元璋疑窦大起,立时派御史张度前往查看。

命薄的天才,高启之死

张度到了苏州,发现不过是魏观兴建了一处衙门而已。但张度知道朱元璋嫉恨死敌张士诚,不放心苏州,于是又禀告说,魏观的行为不合时宜,调拨民工修建工程,耽误农时,催逼赶工;最重要的,是高启写的《上梁文》"典灭王之基,开败国之河"。

这话顿时击中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他接着再读高启《上梁文》,看到文中提到苏州府衙"虎踞龙蟠"四个字,这四字是时常用来形容南京的,高启却用来形容苏州,马上引起了暴君朱元璋的联想,将它与曾经和自己争夺天下的夙敌张士诚联系起来,认定魏观是存心为张士诚招魂,这不是谋逆之罪吗?

而你高启竟然把张士诚住过的地方也称"龙蟠虎踞",岂非大逆不道?岂不是另"有异图"?真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辞。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抓住高启的"小辫子",非要置其于死地呢?

命薄的天才,高启之死

据《明史•高启本传》透露:"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之未发也。"就是说,《上梁文》中的敏感字眼,只是高启被杀的导火线,而真正的祸根其实早就已经埋下了。朱元璋以此为由磨刀杀人,很明显的是在"秋后算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