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版《喜宴》,把對象帶回家為何這麼難?

最近有一部新出的越南電影,雖然題材特殊,但一上映就在豆瓣拿到了8分好評——

《再見,媽媽》。


越南版《喜宴》,把對象帶回家為何這麼難?


光看海報,就能猜到這是一部LGBT電影。


沒錯,片中的男主皖,九年前離開越南去美國讀書,已經拿到綠卡定居下來。


但由於政府徵用土地、家裡要為父親遷墳,作為長子長孫必須到場的他,只好帶著男友伊恩回到家鄉。


越南版《喜宴》,把對象帶回家為何這麼難?


伊恩同樣是個美籍越南裔,從小就舉家移民,思想觀念更加開放。


這次他之所以主動陪皖回到越南,就是想趁機得到他家人的認可。


然而,從小到大躲在“櫃子”裡的皖,一見到親戚就變得謹言慎行,更不敢公然把男友介紹給大家。


越南版《喜宴》,把對象帶回家為何這麼難?


於是,他們只能在表面上以兄弟相稱,好幾次都差點露餡。


比如看到飯桌上擺著酸湯魚,伊恩張口一句“我們好久沒做過(這道菜)了”,嚇得皖趕緊解釋一起做菜是同鄉聚餐的時候;


比如兩人忍不住睡在一起,皖擔心母親早上會推門而入,只好利用鬧鈴天不亮就起床,然後爬回自己床上接著睡。


越南版《喜宴》,把對象帶回家為何這麼難?


由於皖生活在親戚群居的大家庭,母親作為長媳又管理著家族生意,孤兒寡母的一言一行,難免要成為焦點接受審視。


好在伊恩性格溫順乖巧,不僅能討長輩的歡心,堂妹小金也對他另眼相看。


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奶奶,更是直接把伊恩錯認成了自己的孫子,經常拉著伊恩不撒手,還允諾只要結婚生下重孫,就把所有土地財產都留給他。


越南版《喜宴》,把對象帶回家為何這麼難?


而伊恩也不自覺地代入身份,將自己與皖相識相愛的過程,悉數當作心事講給奶奶聽。


沒想到奶奶不僅沒有反對“孫子”和男人交往,在聽到兩人鬧矛盾時,還爛漫地用“天涯何處無芳草”來鼓勵他。


與此同時,家裡的生意夥伴譚叔叔,也有意把女兒許配給皖。


對於這項指婚提議,皖出於尊重長輩不好當面拒絕,但母親卻會錯意,主動撮合起了兩人。


越南版《喜宴》,把對象帶回家為何這麼難?


結果在父親的遷墳宴席上,譚叔叔突然當眾逼婚,要求男主給出明確時間。


眼看皖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反駁,奶奶突然衝上臺去替“孫子”出櫃,還放話說誰敢阻攔,就先從她的老骨頭上踩過去。


在這一番鬧騰之後,親戚們趕緊七手八腳把奶奶攙回了屋,表示老人家只是說胡話。


但可想而知,這番官宣無異於“公開處刑”,讓眾人尷尬慌亂之餘,也為男主的未來埋下了定時炸彈……


越南版《喜宴》,把對象帶回家為何這麼難?


說到“出櫃”,它本來就是LGBT影片的一個常見主題。


比如第一部作為主流商業片上映的《愛你,西蒙》,比如甜茶和艾米·漢莫主演的爆款文藝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等等,講述的都是出櫃故事。


在當代的一些西方國家,這類題材之所以能走入主流院線,說明LGBT出櫃已不再是一個值得深入刻畫的社會問題,而是成為了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這類影片的畫風也大多是輕鬆而明亮的。


而今天聊到的這部《再見,媽媽》,作為一部越南電影,與上面的例子有很大的不同。


本片無論從劇本層面還是視覺影像,都更加彰顯出了東方語境下的細膩情感表達。


越南版《喜宴》,把對象帶回家為何這麼難?


從最直觀的視覺影像上看,影片雖有不少對少年身體的捕捉,但卻沒有絲毫猥瑣意淫之感。


無論是他們聽著傾盆大雨聲,在幽靜屋內繾綣纏綿;還是在夜市的霓虹燈光裡,隨著音樂自然扭動身體,都流露著恰到好處的青春荷爾蒙氣息。


這也讓影片在沉重的主題下,平添了絲絲活力與愜意。


越南版《喜宴》,把對象帶回家為何這麼難?


片中還多次出現了家庭中的烹飪場景,將飲食文化與人物的情感關係相勾連,會讓人聯想到李安在《飲食男女》中營造的那種煙火氣息。


從人物上看,影片開場就通過男主與伊恩的性格對比,揭示了生在恐同的社會氛圍中,皖潛移默化地養成了壓抑封閉的性格。


在得知奶奶有意將財產相贈後,他所想到的第一個計劃就是環遊世界,逃離家鄉的環境束縛,然後找一個喜歡的地方定居下來。


越南版《喜宴》,把對象帶回家為何這麼難?


在這種壓抑的社會氛圍下,東方人緊密的家庭倫理、親子關係,往往成為LGBT影片中最常見的情感羈絆。


在出櫃邊緣來回試探的主角,最後不是選擇魚死網破、徹底撕裂,就是接受現實、忍痛妥協,不論走向哪種結局,都會伴隨著某種犧牲。


越南版《喜宴》,把對象帶回家為何這麼難?


在這部影片的後半段,男主好不容易為了伊恩准備出櫃,卻又發現母親患上了嚴重的糖尿病、冠心病,再次變得踟躕不前。


他站在浴室門外向伊恩傾訴苦衷,祈求男友的理解與原諒,沒想到門後站著的竟是母親,這才不得不鼓起勇氣坦誠面對。


但即便有了這個戲劇性的巧合,影片也仍然保持溫柔克制的敘事,並沒有批判父母長輩的落後觀念,而是利用奶奶的患病設定,巧妙地將個體性取向與家庭倫理之間的衝突,化解在了祖孫溫情之中。


越南版《喜宴》,把對象帶回家為何這麼難?


後來,伊恩和皖吵架過後在街頭遊蕩,正好被男主的混混堂弟撞見。


堂弟二話不說就將其毆打羞辱了一頓,好在奶奶及時出現,這才救下了伊恩。


可以說,影片圍繞家庭、愛情、恐同、出櫃,展現了東方家庭以血緣親情為紐帶的緊密聯結與堅不可摧。


越南版《喜宴》,把對象帶回家為何這麼難?


男主的母親在得知混混侄子侵吞公款、弟媳搞傳銷賣過期保養品時,都沒有施以嚴厲懲戒,而是默默承擔下一切。


直到侄子因為伊恩與男主大打出手,還當眾辱罵他,這才觸碰了母親的底線,引發一場秋後算賬式的家庭撕逼。


但等到大戰過後,隨著時間流逝,一家人還是會恢復往日和睦。


母親在感受到兒子與伊恩的相愛後,坦然接受了他們的選擇,自己也決定告別過去、從學車開始重新上路。


越南版《喜宴》,把對象帶回家為何這麼難?


而經歷了出櫃風波的男主,也終於可以在家人的祝福下與伊恩坦誠相擁,共同面對未來的人生路。


就像導演在接受採訪時說的,兩個真心相愛的男孩就像潺潺溪水,而家庭鬧劇頂多是向水中丟石頭——雖然會掀起浪花,但不會打斷溪流。


這樣的結局放在東方國家的現實中,固然過於美好和理想化,但也可以看作是導演樂觀的希冀。


就像奶奶在片中所說的那句臺詞,“你把你的愛人介紹給你的家人,這怎麼都不是錯”。


越南版《喜宴》,把對象帶回家為何這麼難?


相比那些只能自我閹割的作品,同樣擁有電影審查制度的越南電影人,能夠拍出如此真誠且品質不俗的影片,確實讓人羨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