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由“苍龙”、“飞龙”号航空母舰组成的第2航空战队是与第1航空战队(“赤城”、“加贺”)并驾齐驱的海空劲旅,尽管“双龙”在性能上稍逊于新锐的“双鹤”,但飞行队训练度较高,在战争初期的作战中表现出很强的战斗力,从珍珠港到印度洋,屡有斩获。

在日本航母技术发展史上,“双龙”也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积累,日本航空母舰的基本形态在该型航母身上得以确立,被称为“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标志着日本航母的技术设计渐趋成熟,并成为此后大中型正规航母的蓝本,从“翔鹤”、“云龙”等航母身上都能看到“双龙”的影子。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苍龙”、“飞龙”号航空母舰

往期文章:

舰名释义

龙在古代东方是备受崇敬的神兽,以龙名命名航空母舰显得非常有气势。

“苍龙”是指体色深蓝的龙,亦同“青龙”,在古代五行学说中是主宰东方的神明,自古以来即为祥瑞辟邪之物。在日本海军中最初取“苍龙”之名的军舰是1869年在横须贺动工的“苍龙丸”,该船作为天皇的御用船建造,于1872年竣工,排水量198吨,船体为木制,建成后交由海军代管,1883年改名为“苍龙舰”,1886年除籍。

第二代“苍龙”是1934年11月在吴海军工厂开工建造的航空母舰。

“飞龙”意指腾空之龙,传说飞龙飞天现身之际拥有呼风唤雨的神力。日本海军中第一代“飞龙”是一艘木制运输船,1864年在美国纽约竣工,1865年小仓藩在长崎从英国商人手中购入该船,命名为“飞龙丸”,次年献于幕府,1867年被明治新政府接收,成为政府军的运输舰,曾参与幕末戊辰战争的军事行动。

第二代“飞龙”是1936年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建造的航空母舰,为“苍龙”号的姐妹舰。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模型高手制作的日本海军航空母舰“苍龙”

建造背景

1933年轻型航空母舰“龙骧”号建成服役后,日本海军为了保持在航母数量上对美国海军的均势,在1934年制定的第二次军备补充计划(简称丸二计划)中再建造2艘航空母舰,这就是后来的“苍龙”和“飞龙”号。由于《伦敦条约》允许各国海军中占吨位限额25%的巡洋舰可以安装飞机起降甲板,搭载舰载机,于是航空巡洋舰这一新概念舰种引起了各国的兴趣。当时日美两国都在彼此猜测对方的动向,日本海军获得情报称,美国海军将巡洋舰分为重巡洋舰、轻巡洋舰和航空巡洋舰,据此判断美国海军将利用条约条款建造航空巡洋舰,于是也针锋相对,将“凤翔”号退役后的替代舰按照航空巡洋舰的构想进行设计,这就是“苍龙”级的最初原型。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日本海军主要航母飞行甲板同比例比较图

技术设计

“苍龙”号的最初设计方案被称为G-6,是在1932年提出的,是一个将重巡洋舰和航空母舰结合起来的奇特舰型,其标准排水量为12000吨,公试排水量17500吨,水线长246米,宽21.7米,吃水6.3米,装有尺寸为194.2x40米的飞行甲板、双层机库和两座升降机,能够搭载70架飞机,包括舰战和舰攻,动力装置采用8座吕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和4座舰本式减速齿轮蒸汽轮机,四轴推进,最大输出功率为150000马力,最高航速可达36节,重油装载量为3760吨。

作为一艘航空巡洋舰,G-6方案配备了重巡洋舰级别的火炮装备,3座200毫米双联装舰炮呈阶梯状安装于飞行甲板前方的舰体上,其火力与“古鹰"级重巡洋舰相当,另外还有6座12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提供对空火力,舷侧装甲带为100~140毫米,甲板装甲为35~40毫米。总的来说,G-6方案的前四分之一舰体是重巡洋舰,而后四分之三舰体为航空母舰。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苍龙”号

1933年,日本海军对丸二计划的航母整备方针再次做出调整,决定充分利用条约限额内的吨位数,建造2艘标准排水量为10050吨的小型航空母舰,并且要求尽可能多的搭载飞机,增加续航力和机动性,还计划让二艘新航母中的第一艘尽快服役,而第二艘将在1937年底完成,同时将“凤翔”号退役。由于标准排水量受到限制,先前的G-6方案就显得过大、过重,而且军令部要求增加航母单次出击的攻击力,飞行甲板能够一次起飞全部舰载机的半数以上,这样G-6方案中:只占舰体全长四分之三的飞行甲板也过短了。新航母在机动性和续航力上与G-6相同,尽量使用柴油机驱动,主炮火力略有削减,为5门200毫米舰炮,但防空武备大幅增强,为20门127毫米高射炮,机关炮数量在40门以上,而舰载机数量要达到100架(半数系留在飞行甲板上),防御水平与“妙高”级重巡洋舰相当,航空设施要便于飞机快速起降,必要时可以减少备用机数量。设计部门经过研究认为上述要求无法在10000吨的舰体上实现,于是将主炮口径修改为155毫米,具备能够击退敌驱逐舰袭扰的轻巡级别火力,127毫米高射炮数量减少到16门,适量减少机关炮数量,舰载机数量也削减为72架,防御水平与“龙骧”号相当即可。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舰娘——南云机动部队 加贺 赤城 飞龙 苍龙

经过修订最后形成了被称为G-8的设计方案,也被称为“苍龙原案”,其标准排水量为10050吨,水线长240米,宽23.4米,吃水6.3米,飞行甲板纵贯舰体,长233米,宽40米,配有双层机库和三座升降机,动力装置、输出功率、最高航速和续航力均与G-6方案相同,重油搭载量增加到4000吨,舰载机数量为72架,包括24架舰战和48架舰攻。G-8方案依旧保持了航空巡洋舰的特征,装备5门155毫米舰炮,三联装和双联装炮塔各一座,安装在前部飞行甲板下方的舰首甲板上,前后纵向布局,6座12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共计12门,25毫米双联装机关炮14座,共计28门。舰上要害部位的装甲能够抵御200毫米炮弹的命中,其余部位也具备防御驱逐舰火力的防护。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飞龙

就在“苍龙”号即将开工时,1934年3月发生了“友鹤事件”,新造水雷艇“友鹤”号因为武备过重导致重心升高,复原性不足,在训练中倾覆沉没,引起日本海军对舰船复原性的特别重视,对现役舰艇进行了相关改进,同时对即将建造的舰船设计方案也重新审核。同时考虑到新舰建成时《华盛顿条约》已经失效,根本无意续约的日本海军决定先下手为强,打破了10050吨的排水量限制,建造公试排水量为18000吨的中型航母,在最高航速方面的要求降低为35节,续航力减少为7800海里/18节,舰载机数量为68架。经过三度设计后,“苍龙”的基本方案才最终确定。

舰体

“苍龙”号的舰体采用类似于重巡洋舰的高速型船体,外形流畅,舰首为日本海军独有的双曲线舰首,其吃水线以下舰首向舰底平滑过渡,舰首柱前倾,耐波性良好,“最上”、“利根”级重巡洋舰都采用了这种舰首,在舰首甲板上设有飞行甲板支柱一组。“苍龙”号舰尾形状圆滑,也设有一组飞行甲板支柱。当时日本海军舰艇存在转舵时横倾显著的问题,海军技术研究所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向外侧倾斜的双舵比单舵回旋半径更小,能够减少横倾,根据这一结论“苍龙”号选择了舵轴向外侧斜18.5度的并列双平衡舵。1935年9月发生的“第四舰队事件”引发了日本海军在舰艇结构强度上的新一轮改正风波,正在建造的“苍龙"号也受此影响,对船体结构进行了大幅修改,着力加强舰体强度,船体外板、内底板、最上甲板和上甲板普遍以铆接代替电焊,舰首尾干舷高度也有所增加。为了减少横摇,将占全长三分之一的中部舰体宽度增加1.8米。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航母的各层甲板结构(飞龙)

飞行甲板

“苍龙”号的飞行甲板几乎覆盖了除少量舰首、舰尾外的整个舰体,长216.9米,前端宽16米,中部最大宽度26米,尾端宽17米,着舰标识宽38米,其中岛型舰桥所在位置的甲板宽度为25米,“飞行甲板高出吃水线12.88米,为无防护的木制甲板。为了提高舰载机进出机库的速度,便于航空作业,“苍龙”号在日本航母中首次安装了三座飞机升降机(虽然“赤城”、“加贺”在完成现代化改装后均装有三座升降机,但最初仅有两座),较为均衡地分布在飞行甲板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前部升降机尺寸为11.5x16米,中部升降机为11.5x12米,后部升降机为11.8x10米,其中后两部升降机位置稍微偏向右舷。在前部升降机前方设有一道起倒式遮风栅,着舰制动装置为9座吴式四型电气式制动装置,有9条横向阻拦索,在飞行甲板后部两舷各设有2座起倒式无线电桅杆。“苍龙”号还计划安装弹射起飞装置,但并未实现。“苍龙”号在飞行甲板中央和前后两侧设有多处安全网,防止飞机和人员坠海。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1939年11月在中国南海航行的“苍龙”号航空母舰

机库

“苍龙”号的机库为,上下两层,其中下层机库前端短于上层机库,各分为三个库区,备有2座弹药升降机。“苍龙”号的机库相对低矮,其上层机库高度为4.57米,下层机库高度为4.27米,大部分舰载机在机库内不能折叠机翼,给机库作业和日常维修保养带来不便。在“龙骧”号上机库后端为开放式设计,便于向机库内运送舰载机,但是考虑到航母受损时机库开口可能导致大量进水,危及安全,“苍龙”号修改了这一做法,用水密结构将机库后端重新封闭起来,同时在后部升降机右侧设一部收放式电动起重机,将飞机先吊上飞行甲板,再用升降机送到机库内,其后的日本航母均采用这一设计。上部机库后端的补给品输送口也设有2平方米的水密门。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苍龙”号进行着舰测试的现场照片,一架92式舰攻正在降落

舰桥

在“苍龙"号之前的日本航母中,除了最早的“凤翔”号在新建时装有试验性的小型岛型舰桥外,其余均为无舰岛的平甲板型航母,“凤翔”号的舰桥也在服役后即被拆除,因此“苍龙”号是第一艘将舰岛作为舰体固有构造加以设计的日本航母,或者说是日本最初的岛型航空母舰,这种变化与大中型航母上舰载机起降指挥的需要有关。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苍龙"号舰桥结构示意图

早在G-6方案中就设计有一座大型舰桥,用于容纳200毫米舰炮的射击指挥装置,位于飞行甲板右舷中央部位,并在舰桥后方设有横向烟囱。后来的G-8方案则继承了G-6方案的大型舰桥设计,只有位置略有前移,并在舰桥后方设有直立式烟囱。到了最后定型的G-9方案,为了降低舰体重心大幅缩小了舰桥外形,位置转移到飞行甲板右舷前部,与完成改装的“加贺”号相同。“苍龙”号的舰桥分为四层甲板,内设舰长休息室、操舵室、海图室、作战室、罗经舰桥和起降指挥所,最上层是防空指挥所。在舰桥后方的飞行甲板上设有一座轻型三角桅,作为信号桅杆使用。

动力装置

“苍龙”号的动力装置与“最上”级巡洋舰后期型几乎一样,为8座带空气预热器的吕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和4台舰本式高中低压蒸汽轮机,四轴推进。8座锅炉被布置在8个独立的锅炉舱内,其锅炉蒸汽发生量为170吨/小时,是日本海军舰艇中最大的。4台蒸汽轮机也分别被布置在四个轮机舱内,呈田字形布局,其中前部轮机舱的主机驱动两具外侧螺旋桨,而后部轮机舱的主机驱动两具内侧螺旋桨,前部轮机还与巡航涡轮机相结合,提高巡航时的经济性。“苍龙”号四机四区划的主机布局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设计,并为后来的大、中型航母所沿用。“苍龙”号主机的最大输出功率为152000马力,能够达到34.5节的高速。在1937年11月进行试航时,“苍龙”号在公试排水量18871吨,主机功率152483马力的情况下,跑出34.898节的航速,虽然没有达到35节的设计指标,已经创下了日本航母的速度记录。

“苍龙”号的烟囱设计也是几经变化,在最初的G-6方案中,烟囱设在右舷中部较低位置,为横向烟囱,而在G-8方案中为舰桥后方的大型直立式烟囱,最后定型时为日本特色的舷侧下弯式烟囱,位于右舷中部。“苍龙”号装有两座舷侧烟囱,其中前部一号烟囱的向后倾斜度比二号烟囱要大。烟囱上装有海水喷淋冷却装置,并设有紧急排烟口,平时用盲盖盖住。

“苍龙”号的双烟囱设计在实际使用中效果良好,成为后继航母的标准设计。“苍龙"号的重油装载量为3400吨,续航力为7680海里/18节,稍稍低于设计指标。

武备和防护

在抛弃航空巡洋舰的设计构想后,“苍龙”号取消了所有大口径舰炮,自卫武器完全由高射炮和小口径机关炮构成。该舰的主要防空武器为6座89式40倍径12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共计12门,每舷各三座,其中左舷为前一后二,右舷为前二后一,由两座91式高射指挥仪指挥,每舷一座,后来更新为两座94式高射指挥仪,一座位于左舷中央,另一座位于舰桥顶端。轻型防空武器为14座96式25毫米双联装机关炮,共计28门,其中舰首3座、左舷6座、右舷5座,分为五个炮群。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苍龙”号右舷舰桥前方照片,近处是右舷3号高射炮

位于右舷后部的127毫米高射炮及其前方的三座25毫米机关炮装有除烟防盾,其余火炮均为开放式。受到吨位限制,“苍龙”号在防御上只能采取轻量化设计,但相比“龙骧”号仍然有所强化,其弹药库要能够防御200毫米炮弹的攻击,动力舱和航空汽油库则能够经受驱逐舰127毫米舰炮的攻击,因此在舷侧安装了35~140毫米的装甲带,而水平防御方面在动力舱上方敷设了25毫米厚的装甲甲板,弹药库顶部的装甲厚度为55毫米,但是飞行甲板和机库甲板的防御能力都十分薄弱,而且大部分舰体也只能防御炮弹破片。就整体而言,防御力弱是“苍龙”号在设计上的主要缺陷,并成为后来日本航母的主要改进方向。

舰载机

“苍龙”号的设计初衷就是要尽可能多地搭载飞机,增加航空攻击力,虽然舰型不大,但舰载机数量却相当可观。在“苍龙”号开始建造时,日本海军刚刚开发出舰载俯冲轰炸机这一新机型,虽然俯冲轰炸威力较小,但命中率高,日本海军计划将“苍龙”编入航母机动部队中,以敌航空母舰为目标,用俯冲轰炸破坏其飞行甲板,瘫痪其航空能力,因此在1935年“苍龙”号的舰载机以舰爆为主,计划搭载90式舰战24架,94式舰爆45架,共有69架。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从“苍龙”号上起飞的92式舰攻

当“苍龙”号建成服役时,日本海军舰载机已经实现更新换代,“苍龙”号的载机方案也发生了变化。在1937年其舰载机包括96式舰战12架,96式舰爆24架,97式舰攻24架,97式舰侦11架,共有71架。到1939年,“苍龙”号的载机方案再度发生变化,为96式舰战16架,99式舰爆36架,97式舰攻21架,共计73架。

在1941年12月奇袭珍珠港时,“苍龙”号的载机情况是零战21架、99式舰爆18架、97式舰攻18架,共计57架。在太平洋战争初期,“苍龙”号的舰载机搭载定数为零式舰战21架,99式舰爆21架,97式舰攻21架,共有63架。在中途岛海战时,除了上述舰载机外,“苍龙”号还额外搭载了2架新式的二式舰侦和3架零战,后者属于准备进驻中途岛的第6航空队。

舰体

“飞龙”号的舰体与“苍龙”号相同,舰首形状也一致,都为双曲线舰首,但是舰首和舰尾干舷都比“苍龙”号高出一层甲板,从而提高了凌波性,显得更加坚实稳固。在船体构造上“飞龙”号突出加强了结构强度,全面采用铆接制造船体,同时增加了舰底外板的钢板厚度,船身肋骨的间隔也做了重新规划,前后部为600毫米,中央部为900毫米和1200毫米。“飞龙”号的舰尾形状也做了修改,舰尾柱呈直线向内略微倾斜,而非“苍龙”号舰尾的曲线外形。“苍龙”号采用向外倾斜的并列双平衡舵,但是装有同型舵的驱逐舰在实际运用中发现效果不佳,于是“飞龙”号中途更改了设计,更换为中央支撑的半平衡舵,但服役后其效用依然不令人满意。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苍龙”号

飞行甲板和机库根据航空本部的要求,“飞龙”号的飞行甲板宽度要比“苍龙"号增大1米,长216.9米,前端宽16米,中部最大宽度增加到27米,尾端宽17米,着舰标识宽38米,飞行甲板距吃水线高度为12.57米。“飞龙”号也设有三座飞机升降机,但尺寸较“苍龙”号有所扩大,前部升降机为13x16米,中部升降机为13x12米,后部升降机为11.8x13米,适合形体更大的新型舰载机。“飞龙"号的着舰制动装置与“苍龙”号相同,但是滑行制动装置比“苍龙”号多一座,为5座,机库与“苍龙”号差别不大,设有2座弹药升降机。

舰桥

根据“加贺”号的运用经验,“飞龙”号将岛型舰桥的位置从右舷前部改为左舷中央,与改装后的“赤城”号相同,这成为“飞龙"号与“苍龙”号在外观上的最大不同。关于采用左舷舰桥,航空本部是基于以下理由:首先,未来舰载机将趋于大型化、高速化,其起飞滑行距离更长,而右舷舰桥会造成妨碍:其次,左舷中央舰桥对于指挥舰载机起降均为有利,也便于其他作业:最后,将舰桥和烟囱分别置于两舷,有利于重量平衡,也便于船体的建造。但是,实践证明上述理由并不正确,不仅与飞行员的习惯相违,而且造成甲板气流紊乱,不利于飞机起降,“飞龙”号之后的日本航母再也没有采用这一设计。于是,“飞龙”号和“赤城”号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艘采用左舷舰岛的航空母舰。“飞龙”的舰桥外形比“苍龙”号略大,并且增加了一层甲板,为五层甲板,以改善操舰视野,内部设置与“苍龙”号相似,由于舰桥内部空间较大,能够容纳司令部相关设施,因此“飞龙"号在建成后成为第2航空战队旗舰。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飞龙”号舰桥结构示图

动力装置

“飞龙”号的动力装置与“苍龙”号相同,但巡航涡轮机有所改进,输出功率提高1000马力,达到153000马力,在公试时创下了34.59节的航速纪录,但由于排水量增大,航速比“苍龙”号下降0.2节,为34.3节。“飞龙”号的燃油搭载量为3750吨重油,续航力为7670海里/18节。“飞龙”号的烟囱设置也与“苍龙”号相同,只是在倾斜角度上有细微差异。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飞龙”号

武备和防护

“飞龙”号的主要防空武器与“苍龙”号相同,为6座89式40倍径12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但由于舰桥位置变更,其布局也相应变化,两舷均为前二后一,呈左右对称,并采用2座新型94式高射指挥仪进行火控指挥,一座位于舰桥顶端,另一座位于舰桥前方左舷平台上。25毫米机关炮数量有所增加,为7座三联装炮和5座双联装炮,共计31门,其中舰首安装2座双联装炮,左舷有5座三联装炮,右舷有2座三联装炮和3座双联装炮,分为五个炮群,由5座95式射击指挥仪指挥。“飞龙"号是第一艘装备三联装25毫米机关炮的日本航空母舰。

与“苍龙”号相同,“飞龙”号位于右舷烟囱后方的高射炮和机关炮都装有除烟防盾相比“苍龙”号,“飞龙”号的防御有所增强,其舵机舱和轮机舱要能够抵御驱逐舰127毫米舰炮的攻击,而弹药库、航空燃料库等要害部门要能够承受重巡洋舰200毫米主炮的轰击,因此舷侧装甲带为50~150毫米,而水平装甲为25~55毫米,但机库甲板和飞行甲板的防御依旧薄弱。

舰载机

“飞龙”号建成时就采用新型舰载机,其1937年度的载机方案为96式舰战16架(常用12架、备用4架),96式舰爆36架,97式舰攻12架,97式舰侦9架,共有73架。在太平洋战争前夕,“飞龙”号的舰载机搭载情况是:零式舰战21架,99式舰爆21架,97式舰攻21架,共有63架。

建成服役

“苍龙”号于1934年11月20日在吴海军工厂动工,1935年12月23日下水,1937年12月29日竣工服役,编入日本海军第2舰队第2航空战队,舰籍归属横须贺镇守府。“苍龙”号建成时标准排水量远远超出最初的计划,达到15900吨,公试排水量为18448吨,满载排水量为19800吨,舰长227.5米,舰宽21.3米,吃水7.62米,航速34.5节,续航力为7680海里/18节,装备127毫米高射炮12门(2x6),25毫米机关炮28门(2x14),舰载机数量为71架,编制人数为1100人。“飞龙”号由于进行了诸多改进设计,所以开工时间被延后,于1936年7月8日才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1939年竣工时“飞龙"号舷侧及俯视线图

该舰于1937年11月16日下水,1939年7月5日竣工服役,编入日本海军第2舰队第2航空战队,舰籍归属佐世保镇守府。“飞龙”号的排水量比“苍龙”号略大,标准排水量为17300吨,公试排水量为20250吨,满载排水量为21900吨,舰长227.4米,舰宽22.3米,吃水7.84米,航速34.3节,续航力为7670海里/18节,127毫米高射炮12门,25毫米机关炮31门,舰载机数量为73架,编制人数为1101人。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1939年7月5日完成舾装工程后停泊于横须贺港的“飞龙”号

从技术上说,“苍龙”级是日本海军第型现代化航母,经过从“凤翔”号的诞生到“赤城”、“加贺”两巨舰的改建、改装,再到条约束缚下的“龙骧”,日本海军逐步解决了航母建造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在舰体构造、飞行甲板和舰桥的设置、升降机布局、舰载机起降设备、舰体复原性和结构强度、动力系统的布置、武器的配备等各方面都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日本航母特有的设计风格,最终在“苍龙”级身上奠定了日本航母的基本形态,包括全通式飞行甲板、双层机库、三座升降机、位于右舷前部的岛型舰桥、舷侧下弯式双烟囱设计等,之后的“翔鹤”级、“云龙”级均是在“苍龙”、“飞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1937年12月29日竣工当天驶离吴港的“苍龙”号

同时,“苍龙”、“飞龙”的建成也极大加强了日本海军的信心,两舰都是性能优良的高速中型攻击航母,在服役后表现出很高的实用性,成为机动部队的中坚力量。在“飞龙”号服役时,日本海军的航母数量增加到6艘,而美国海军当时拥有的航母数量是5艘,日本方面拥有6:5的优势,而且更为精良的“翔鹤”级也已动工,即使美国正在建造的“大黄蜂”和“黄蜂”号服役,日本海军在“双鹤”竣工后仍保有8:7的优势,加上可以在战时紧急改装为航母的商船水上飞机母舰、潜水母舰、给油舰等,日本海军相信在未来“制空权下的舰队决战”中将压倒美国海军的航母部队。

不过,上述乐观判断都忽视了战争的长期性和美国超高的工业能力。如果日本海军在进入无条约时代后放弃“大和"级战列舰的建造,全力批量建造“飞龙”级及其改型航母,则太平洋战争的局面将有所改观,在中途岛海战时至少能够再投入5艘“飞龙”级航母,在瓜岛战役期间航母危机时能得到2艘“飞龙"级的增援,到1944年“阿”号作战时则可以拥有7~10艘“飞龙”级或“云龙”级航母,但这些想象都是事后诸葛亮。即使上述设想能够实现,日本海军也将在飞行员的培训和补充方面遇到很大的困难。

作战历程

“苍龙”号服役时正值日本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日间全面战争已然爆发,为这艘新舰提供了磨练战技的良机,在完成基本训练后就于1938年4月开赴中国海岸,支援日军对厦门的进攻行动,同时将部分舰载机转场至南京的陆上机场,参与对中国内地的航空攻击。同年10月,“苍龙”号和“龙骧”号临时编成第2航空战队,南下华南沿海,支援日军对广州的入侵,后于12月返回本土。1939年11月,“苍龙”号再度披挂上阵,为日军对广西南宁的进攻提供空中支援。1941年7月,“飞龙”号和“苍龙”号联袂出击,支援日军对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占领行动,此后两舰返回本土,为奇袭珍珠港展开训练。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苍龙"号的舰体涂装。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飞龙"号的舰体涂装。

山本策划Z计划时最初准备投入第1航空舰队的5艘航空母舰,即第1航空战队的“赤城”、“加贺”,第2航空战队的“苍龙”、飞龙”和第4航空战队的“龙骧”。在“翔鹤”、“瑞鹤”相继服役,编成第5航空战队后,山本又力争将该部队也纳入机动部队序列中,而“龙骧”号则被替换下来投入南方支援作战。军令部本想将第2航空战队也一并撤下来,转用于其他方向,但引起战队司令官山口多闻海军少将的强烈反对。“苍龙”、“飞龙”最后留在了奇袭珍珠港的行列中。

奇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凌晨,从“苍龙”、“飞龙”两舰上起飞了36架97式舰攻和14架零战(苍龙:舰攻18架、零战8架:飞龙:舰攻18架、零战6架),投入对珍珠港的首轮突袭。第2航空战队的雷击队和水平轰炸队与第1航空战队一道构成第一攻击波的主力。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奇袭珍珠港

在攻击开始后,“苍龙”号的雷击队奉命攻击了停泊在福特岛西侧的美军辅助舰艇。在“赤城”、“加贺”的雷击队完成攻击后,“苍龙”、“飞龙”的雷击队继续扫荡“战列舰大道”击中了“加利福尼亚”号和“内华达”号。在随后的水平轰炸中,由“苍龙”号攻击队投下的一枚穿甲炸弹击穿了“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的前甲板,引爆了主炮弹药库,将该舰彻底炸毁,有1架舰攻未能返航。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奇袭珍珠港

在第二攻击波中,“苍龙”、“飞龙”出动34架99式舰爆和17架零战对珍珠港内的残余舰艇和岸上设施实施了轰炸,“苍龙”号飞行队长江草隆繁海军少佐直接指挥了第二攻击波舰爆队的行动,在此次攻击中第2航空战队的损失是5架舰爆和3架零支援威克岛登陆从珍珠港凯旋途中,"苍龙”、“飞龙”于12月16日离开编队,在“利根”,“筑摩”号重巡洋舰、“浦风”、“谷风”号驱逐舰的护卫下南下支援日军对威克岛的第二次登陆。

日军在12月11日对该岛的第一次登陆因为守军的顽强抵抗而告失败,反而被击沉了2艘驱逐舰。当时承担登陆支援任务的陆基航空部队虽有36架96式舰战,但因为航程有限,无法为登陆舰队提供空中掩护,因此第4舰队电请联合舰队司令部抽调正在返航的机动部队一部前往支援,山本大将决定派第2航空战队执行这一任务。

12月21日黎明时分,“飞龙”、“苍龙”在威克岛以西300海里处出动零战18架、舰爆29架、舰攻2架,协同千岁航空队的33架陆攻对岛上机场、基地设施进行了反复攻击。次日上午,第2航空战队又起飞零战6架、舰攻33架实施第二次空袭,遭遇美军战斗机拦截,有2架舰攻被击落,但岛上了美军航空部队也损失殆尽,为日军的登陆铺平了道路,威克岛在12月23日沦陷。

南方作战与印度洋攻略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1942年2月22日的南云机动部队,后方的两艘航母是“苍龙"(左)和“飞龙”(右)。

在1942年2月,休整完毕的第2航空战队开赴南方前线,接替第5航空战队。在与第1航空战队会合后投入对荷属东印度攻略的支援行动,先在2月19日参与空袭了达尔文港,接着又对爪哇周边海域的盟军目标展开攻击,作战顺利。

1942年4月,“苍龙”、“飞龙”号又参加了印度洋攻略。4月5日,两舰出动36架97式舰攻和18架零战空袭了锡兰岛的科伦坡港。当天下午,来自第2航空战队的36架99式舰爆与“赤城”号的17架99式舰爆组成攻击队抓住了英国重巡洋舰“康沃尔”和“多塞特郡”号,仅17分钟内就将两艘重巡从海面上抹掉了,其中“多塞特郡”号中弹31枚,“康沃尔”号中弹15枚,日机投弹命中率高达88%!双龙的强悍可见一斑。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1942年4月9日,在经受攻击后倾覆沉没的英国“竞技神”号航母

4月9日,第2航空战队派出36架舰攻和12架零战参加了对亭可马里的攻击,并发现了以“竞技神”号航母为中心的英军舰队,四天前的一幕再度重现,85架99式舰爆和6架零战组成的大机群如一片不祥的乌云笼罩了这支小舰队,其中“双龙”出动了36架舰爆和6架零战。45架舰爆向“竞技神”号俯冲下来,在投弹命中率达82%的高效攻击下,这艘可怜的航母被37枚炸弹直接命中,迅速葬身大海,同时陪葬的还有澳大利亚海军驱逐舰“吸血鬼”号,另有1艘护卫舰和3艘商船也被悉数击沉。至此,“苍龙”,“飞龙”的征途达到了辉煌的顶峰,但运气也到头了。

中途岛海战

1942年5月27日,“苍龙”“飞龙”伴随着“赤城”,“加贺"从柱岛锚地启航,开始了日本海军规模最大的作战行动中途岛攻略。6月4日晨,日军机动部队起飞第一攻击波108架飞机空袭中途岛,其中“飞龙"、“苍龙”各起飞了18架97式舰攻和9架零战。因为渊田美津雄患病,由“飞龙”号新任飞行队长友永丈市海军大尉担任空袭总指挥,来自“苍龙”号的菅波政治海军大尉负责指挥制空队。众所周知,美军因为破译电文已经严阵以待,日军未能达成奇袭效果,第2航空战队在空袭中损失3架舰攻。友永大尉请求发动第二轮空袭,获得南云的同意,命令“赤城”、“加贺”号的舰攻将鱼雷换成炸弹。然而,阴差阳错的是,美国舰队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出现了,结果第1航空战队的两艘航母被迫再度换弹。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中途岛海战

此时,在“苍龙”、“飞龙”号的甲板上,挂满炸弹的36架99式舰爆已经准备就绪。在发现美军舰队之后,好战的山口就请示南云由第2航空战队先行发动攻击,但南云以敌情不明且无法派出战斗机护航为由加以拒绝,两人发生了争辩!与此同时,空袭中途岛的攻击队也已返航,必须腾出甲板降落。在一连串难题前,南云决定先回收飞机,再集中全力发起决定性攻击,可惜命运没有给他机会。

就在日军舰队陷入忙乱时,从美军“企业”、“大黄蜂”和“约克城”号航母上起飞的攻击机群杀到日军头顶。10时20分,美军俯冲轰炸机从高空突袭而下,“赤城”、“加贺”号首先遭殃,中弹起火。10时30分,来自“约克城”号的17架SBD从太阳方向瞄准“苍龙”号俯冲投弹,此时刚刚返航的日军飞行员还在往嘴里塞饭团充饥!三枚454千克炸弹分别命中前、中、后升降机附近,落弹散布非常均匀,其中两枚炸弹在上部机库内爆炸,并引爆了挂弹满油的舰载机,而击中船体中部的炸弹最为致命,贯穿两层甲板后在下层机库中爆炸,破坏了“苍龙”号的锅炉舱,中弹仅10分钟后该舰主机就停转了。面对动力丧失,已成火龙的“苍龙”号,舰长柳本海军大佐在10时45分下达了弃舰令,但他本人拒绝离舰,暂与军舰共存亡,幸存舰员转移到“滨风”、“矶风”号驱逐舰上。“苍龙”号于19时13分高昂舰首沉入海底,柳本舰长以下718名舰员随舰阵亡。“苍龙”号的沉没位置是北纬30度38分、西经179度13分,于1942年8月10日除籍。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苍龙中弹图 ​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飞龙中弹图 ​

在南云机动部队遭遇灭顶之灾时,只有位于编队最北面的“飞龙"号幸免攻击。在“赤城”中弹后,坐镇“飞龙”号的山口多闻少将接替南云指挥作战,他决定立即组织反击,在10时54分出动第一攻击波18架99式舰爆和6架零战,在小林道雄海军大尉指挥下跟踪返航的美机找到了“约克城”号,6架飞机突防成功,命中三枚炸弹,致使该舰燃起大火,但在抢修后仍能保持20节航速,日军损失了13架舰燥和3架舰战,包括小林大尉的座机。在第一攻击波返航后,山口又组织了第二攻击波于13时31分起飞,包括10架挂载鱼雷的97式舰攻和6架零战,由友永大尉亲自指挥再袭“约克城”,命中2枚鱼雷,导致锅炉舱进水,舰体倾斜,动力丧失,被迫弃舰,但半数的日军飞机没能返航,包括5架舰攻和3架零战。重创的“约克城”号在拖航途中遭日军伊-168号潜艇雷击沉没。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规避美军空袭的“飞龙"和“苍龙”

“飞龙”号虽然在最后的反击中重创“约克城”号,但自己的生命到了尽头,在派出第二波攻击队后,美军侦察机也发现了“飞龙”号的位置,“企业”和“大黄蜂”号立即出动40架轰炸机在下午17时03分攻击了正在规避的“飞龙”号,连续4枚炸弹击中飞行甲板前部和中部,顿时烈焰冲天!虽然一度控制了火势,但“飞龙”号已经无可挽救了,山口在午夜时分决定弃舰,但与“飞龙"舰长加来止男海军大佐一起留在舰桥上,迎接终结时刻的到来。5日清晨5时10分,驱逐舰“卷云”号奉命向“飞龙"号的残躯发射2枚鱼雷 ,其中一枚击中舰首,舰体大幅左倾,但该舰一直到上午8时20分才沉没于北纬31度38分、西经178度51分的太平洋深处,山口司令官、加来舰长和416名官兵与舰同沉。“飞龙”号于1942年9月25日除籍。

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苍龙”“飞龙” 双龙闹海

“飞龙”号

在“飞龙”号沉没前,‘“凤翔”号的舰载机发现漂浮于海面的该舰上还有人影,“谷风”号驱逐舰奉命前往营救,但一无所获。事后得知,这些人是“飞龙”号轮机舱的官兵,他们本来被困在舰底,但“卷云”号发射的鱼雷炸裂了舱壁,使大约70人得以逃生,其中34人在漂流了15天后被美舰发现获救。

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苍龙”、“飞龙”虽然逞凶一时,却也难免折戟沉沙的下场,双双在中途岛一役中灰飞烟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就请关注我,我是“蓝光加特林”,持续为您带来精品好文,谢谢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