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習慣是學習的前提

良好的習慣是學習的前提

觀察學生日常的一些行為習慣,就能大致瞭解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畢竟學生是圍繞學習這個中心來生活的,生活中慣常的、自覺不自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就會真實地反映其個性,而個性的東西不可能不體現到學習中來。學生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或當著老師的面會努力表現自己優秀的一面,也會用盡心思揣摩老師的脾性,但時間久了,就會不經意間脫去“偽裝”,顯露其真面目。當我們把學生的習慣與其學習聯繫起來加以分析時,不得不承認習慣對學習的影響真是太大了。同樣,當我們把學生的習慣與其學習聯繫起來加以預測時,又不得不承認習慣對學生未來學習的決定作用同樣太大了。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小陳是一名初三學生,他的姐姐比她大兩歲,姐弟倆同在一個班。當初姐姐入小學時,小陳也要跟著去。他本不夠入學年齡,但家長拗不過孩子的任性,只好去向老師求情,權且收下。可沒想到小陳的學習一路領先,早把姐姐甩在了後面,以致後來成了學習非常優秀的學生,在班級中獨佔鰲頭,異常突出。他活潑而不調皮,有一雙靈動的大眼睛,上課聽講眼神專注,反應敏捷,面對其他學生還毫無反應的問題,他捷足先登,已經胸有成竹了,但是他卻從來不顯示自己。

有一件小事頗能反映他有創新能力。在他的課桌上,端端正正地擺放著一個長方體硬紙盒,左邊放字典,右邊當筆筒用,右下端還挖出一個小小的抽屜,用來保存小刀和橡皮。這個盒子是他自己製作的,既保護了學習用具又方便取用。平日裡,他的課桌上的書本摞在一塊兒,碼放得整整齊齊。他用鋼筆寫字,作業本上的字讓人看了覺著舒服。做理化題邏輯順、條理清。他學習的優秀與其良好習慣有著極大的關係。與此相反,學生中有不良習慣的人卻很多。

有一個女生,長得矮,卻胖。總是在課堂上吃零食,但總能巧妙地避開老師的注意,課後只見課桌內滿是小吃包裝紙。上課東張西望,注意力分散,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卻不甘示弱,蠢蠢欲動,集體回答時濫竽充數,先眼瞅著其他同學的神態試探性地蠕動嘴唇,含糊順溜,在發現答案快要明朗的時候,會急著、搶著猛然提高十八倍的音量喊出幾乎人人都會說出的結果,而且一副“咬牙切齒”的樣子,在話音剛剛結束後還加上手從空中狠狠地向下一揮。若是讓她單獨回答問題,則話不成句,吭吭哧哧,吞吞吐吐,好不容易快要說到關鍵地方啦,聲音則忽然低下來,含糊其辭,徘徊矇混。老師再追問,就只有一句“就那樣兒……”,緊跟著跺腳,晃腦袋,臉早已憋得通紅。她熱衷活動,有一天中午,她邀請同學一起為她慶祝生日,活動完了匆匆去上課,可能還沒有從激動中緩過神來,課堂上咋也坐不穩,忍不住地想笑,偷偷喝礦泉水,進了嘴的水被控制不住的笑給攆出來,猛烈噴射,水花四濺,惹得全班一片大笑。下課了,急火火地收拾東西,一隻水芯筆的筆帽掉在地上,一時找不到,就揮揮手,無所謂地說:“不要了!”。三角板掉在地上,她用眼一瞥,見被踩髒了,不屑一顧,揚長而去。——這樣的習慣和做法,若能將學習搞好,還真有點兒奇怪吧?

因此,要搞定學習,先糾正不良習慣。習慣不改,學好談不上。若說學法,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方法自然也就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