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理科和文科的教學法

感受理科和文科的教學法

我代八年級物理、九年級物理、九年級化學多年,也兼代過七年級、八年級的政治、歷史,時間都不長,也沒有連續性,對教材還不能算熟,教法也只是處在探索和嘗試中,只有些淺薄的體會。

在教學中, 我有一點小小的感觸:理科的知識點明確而清晰,具體而細緻,教師要對概念要深挖其內涵與外延;對基本理論要說清講透,不留死角;計算題要注意格式的規範,如,化學反應方程式計算的設、寫、列、解、答,流暢自然;物理計算的文字說明、公式開道、數據代入、結果即得,邏輯順當,有理有據。

文科更側重對知識的積累和感悟,但記憶是前提,如果記不住知識,啥能力都談不上。那麼,如何教學生理解並記住東西呢?

一、理清脈絡 我從備課到課堂教學,始終傾力於理順課文的邏輯關係,提綱挈領地列好知識的框架,逐一細化每個子目標下的知識點。在課堂小結中,針對一節課的要點,設計框架圖或知識樹,強化學生記憶。

二、濃縮提煉 歷史中重大事件的影響或意義是重點,而課文中的闡述往往文字較多,學生不容易記住。我引導學生從中提煉出關鍵詞語,簡化、概括,減輕學生的記憶難度。如,拿破崙失敗的原因有三點:第一,國內原因—連年戰爭,造成法國經濟困難,導致國內矛盾激化。第二,國外原因—後期戰爭具有侵略性,遭到被侵略國家的反抗。第三,根本原因—當時歐洲大陸的封建勢力遠遠大於資產階級勢力。我挑出三點中具有代表性的詞語加以濃縮為:經濟困難,矛盾激化;後侵略,遭反抗;封建強大。提煉後成了18個字,記起來簡單多了。

三、講述引導 教學方法的使用應有靈活性、針對性,其選擇的依據要用兩點來衡量:一看學生的學習情況,二看教師的駕馭能力。我們學校地處偏遠貧困的山區農村,學生都來自山溝間大小不等的村莊,他們家中幾乎沒有可供查閱的文本資料,也無電腦的網絡資料,更沒有購書閱讀的習慣,他們的歷史知識僅源自課本,既無廣度,又缺深度,少之又少。再者,學生們沒有課前預習歷史的習慣。因此,面對世界歷史,他們的頭腦一片空白,課堂中的討論很難展開進行。面對此種情況,如果教師為了新課程的理念,強行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只能是表面上的走走過場,起不到應有的實效。我就決定發揮善講的特長,在講述中激發學生學歷史的興趣,在講述中培養學生學歷史的意識和方法。

我覺得運用講述法進行教學,需把好幾個關:一是講清歷史的專有名詞,如,“國會”的含義、“ “君主立憲”的意思。二是講透歷史事件背後隱藏的實質。如,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表明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統治被推翻,英國進入資產階級時代;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事件是“到巴士底去”,其中的巴士底獄就是封建制度的象徵。三是指明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過、結果、影響或意義,確保學生有明確的記憶目標。四是幫學生理清每個單元以至整個課本的知識關係,使學生對歷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理解與把握。如,對九年級歷史上冊的第一單元,“文藝復興”是資產階級的思想宣傳,“新航路的開闢”是資產階級的對外侵略、擴張,是積累財富的階段;英國、美國、法國的革命是資產階級的革命歷程。這樣講,線條清晰,邏輯順暢,學生既可從宏觀上把握,又可從微觀上記憶。

四、解讀課題 九年級歷史上冊的第十四課《避免革命的改革》,講的是19世紀俄國農奴制改革,標題“避免革命的改革”充分揭示了俄國資本主義化的獨特性,是全課內容的高度提煉,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標題一“帆船與汽船的較量” 用比喻的方式,形象生動,寓意深刻。“帆船”代表俄國,“汽船”代表英國和法國。因為在克里木戰爭中,俄國向前線運送軍事物資還使用牛車和帆船,而英國已經開始使用蒸汽機驅動的汽船了。“較量”代表落後的農奴制與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鬥爭,誰輸誰贏,不言而喻。用這樣的標題很好地說明了俄國農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

標題二“自上而下解放農奴” 這個標題的關鍵詞語是“自上而下”,它與“自下而上”相對比,說明俄國廢除農奴制是一種由沙皇決定的一項改革,而非農奴起義的逼迫,性質上有根本的不同。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談到農奴制的廢除問題時曾說:“與其等待農民自下而上地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用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原話作小標題,顯示了俄國資本主義改革的獨特性。

標題三“近代化的沉重步伐” 俄國的農奴制改革很不徹底,保留有濃厚的封建主義色彩。按改革法令的規定,農民為了取得一份耕地和宅旁園地,須向地主交納高出實際地價2—3倍的贖金。因此,從表面上看,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但從根本上看,農民背上了更為沉重的經濟負擔。農民成了沙皇政府和地主雙重敲詐與掠奪的對象。標題中的“沉重步伐”表現為俄國的近代化步伐依然沉重而緩慢,它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也比不上美國、德國等新興的國家。“沉重”的原因,容易引發教師和學生的深層次思考。我個人認為有如下幾個原因:其一,俄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遲。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經歷的時間是:1640年—1689年,美國是1775年—1783年,法國是:1789年—1794年。而俄國從1861年起才開始實行農奴制改革,就是與就近的法國相比,也遲了近一個世紀。起步晚,必然意味著發展緩慢。其二,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方式不同。英國,美國,法國的資產階級是通過革命的方式走上歷史舞臺的,而俄國是用和平改革的方式逐漸過渡的,改革不徹底。其三,俄國的農奴制改革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殘餘,直接影響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速度。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曾明確表白自己的心聲:“請你們相信,為了保護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這話很真實地反映了改革的目的只是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是欺騙人民的“換湯不換藥”的招牌而已,並不能使俄國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這個標題揭示了農奴制改革的積極意義和消極影響,同時能啟發師生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和思考歷史問題。

用心解讀課題,對學生理解和記憶歷史大有用處,也不失為學歷史的一種好方法。

五、交代背景 在教學的實踐中感到,每一節歷史課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距甚遠,要理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並非易事。為此,還原歷史原貌,交代清歷史背景便顯得異常重要了。比如,在教學美國內戰時,我幾乎用了三分之二的時間來交代歷史背景:美國南方是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北方是資本主義工商業。南方與北方在政治經濟方面的矛盾十分尖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方面:北方需要在南方銷售它所生產的工業品,而南方則主要從英國輸入工業品。

2、原料方面: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需要南方為它提供工業原料,希望南方成為它的原料產地。而南方則寧願將棉花等工業原料輸往英國以換回所需的廉價工業品。

3、關稅方面:南方需要向英國輸出原料,從英國輸入工業品,所以南方希望降低關稅,而北方從保護本國工商業的角度出發,希望提高關稅。

4、勞動力方面: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需要大量自由勞動力,而南方奴隸制種植園則佔有大量的勞動力。

5、西進運動:西進所建新州實行哪種制度的爭論衝突不斷升級和加劇。

總結以上矛盾,順理成章地得出美國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與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之間的矛盾。

然後再講清林肯對待黑人奴隸制的態度:林肯反對黑人奴隸制,但他反對立刻廢除黑人奴隸制,他要求限制黑人奴隸制向西發展,認為奴隸制如果被固定在原來的地區而不讓它進一步發展,它會在一定時期內自行消失。到此,學生就對課文中的一句話“林肯當選總統後,南方奴隸制種植園主感到自己的利益將無法得到保障。”完全理解了,自然得出美國內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林肯當選總統。學生記起來易如反掌。

通過以上的分析講解,這節課的“重頭戲”也就拿了下來,繼之之後的內容:戰爭發展狀況、林肯政府扭轉戰局的措施、戰爭的結局、內戰的意義等便順當、容易多了。

六、學科滲透 課堂教學難度要降低,學生才能學得輕鬆,學生隨堂記憶的效果也便提高了,為此,我常用學科滲透法來“化腐朽為神奇”。為了說明:在化學反應中,每種原子都要使自己的最外層電子達到相對穩定結構,原子真有種“不達目標勢不罷休的勁兒”,這就好像歷史中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群情激憤,“到巴士底去”,拉開革命序幕;先是斐揚派上臺執政,但國內政局動盪,奧地利等國開始干涉法國革命,法國處於危機之中;接著是人民起義,又推舉吉倫特派上臺,可法國物價飛漲,對外戰爭連連失敗;後來人民又起義,推選雅各賓派上臺執政,可惜的是,雅各賓派濫殺無辜,使自己失去了群眾基礎,連領導人羅伯斯庇爾也最終被送上斷頭臺;直至“熱月政變”後才算穩住局勢。原子的最外層電子達到相對穩定結構就像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一樣,具有“徹底性”。

七、聯繫比較 早自習課上,常見學生手捧歷史書嘴裡叨叨個沒玩沒了,但若是檢查背誦情況,則丟三落四或張冠李戴。原來,學生記憶時,往往是順著課文的文字“眉毛鬍子一把抓”,暫時保留在頭腦中的知識零散開來,象隨手堆在一起的磚塊一樣容易倒塌。加強每課知識的聯繫與比較,會使知識融會貫通,理解並記憶的效果就會大幅度提高。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把課文的內容“再加工”,將成片的內容梳理、細化為一個個具體而清晰的小問題,然後把這些小問題按照一定的邏輯排列下來,自問自答,使記憶落在每一個實實在在的“點”上。同時,教師還需引導學生將不同課間的內容放在一起來“整合”。如,將歐洲的航海活動與中國的鄭和下西洋進行比較,就其影響的巨大差異展開討論,學生就會更深刻認識歐洲新航路開闢的積極意義和消極影響。把英國、美國、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加以聯繫,從中可認識相同點和不同點,理解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和規律,對學生學習歷史起著極大地促進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