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酸鹼鹽的困惑和對策

教學酸鹼鹽的困惑和對策

教學酸鹼鹽的知識,不得不說是一件令人困惑的事情。

曾在名師評比的答辯中,評委給出問題:“初中化學中,最難的內容是什麼?”我從兩個方面作了回答:可以說,酸鹼鹽是初中化學所有知識的高度概括、總結、歸納,綜合性極強;酸鹼鹽知識需要透過宏觀表面從微觀離子的角度去審視。

我是從教學實踐反饋的信息據實作答的。讓我們看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有的學生一邊翻書一邊填寫練習冊,離開了書就“兩眼摸黑”,一概不知;有的學生乾脆照著答案上演“拿來主義”,填了些什麼,自己統統“莫名其妙”;有的學生對著題目愣愣發呆,手中的筆遲遲不動。其實學生所做練習的難度一點兒也不大,多數是基礎知識再現題。我就問學生:“課下梳理過知識,有意識地記過嗎”學生的回答幾乎如出一人:“沒有。”

分析原因,也不完全是學生沒有去記憶,而根本的癥結在於:學習方法滯後了。他們還按照前幾章的方法來學習酸鹼鹽。殊不知,當學習的對象發生變化了,學習的方法必須隨之而改變。酸鹼鹽的知識非常具有規律性,只有按照規律去把握,記起來才會得心應手,才有如願以償的功效。

學習重在自我內化,如果缺少了必須的自我加工和思考,那麼老師口中講出的結論,抄寫在書本上的筆記等,統統都還是老師的知識,不會變成武裝學生頭腦的智慧。

至於說微觀知識,本來就是初中學生的難點,學生還不能形成抽象概念,或者說抽象意識還很模糊、雜亂。比如,學生對氯化鈉溶液的認識,只知道其中的溶質是氯化鈉、溶劑是水這個宏觀表象上,而其微觀實質是在溶液中鈉離子、氯離子、水分子的自由移動和共存。

綜上所述,學生不能按規律性記憶酸鹼鹽知識,又有微觀認識酸鹼鹽知識這個難點在擋路,這就使得酸鹼鹽的教學難度空前增大,教師又如何破解呢?

一、先說說幫助學生記憶宏觀知識的方法:

1、用“五指法”記憶酸的化學性質

分別用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表示酸與指示劑、金屬、金屬氧化物、鹼、鹽的反應。這種方法化學老師們眾所周知,簡單、形象、生動,效果很好。

在細節處理上可以再具體化、趣味化、有效化。我就用金屬氧化物與酸反應為例,作一說明。

這類反應中,比較重要的金屬氧化物有三種:MgO、Fe2O3、CuO,根據它們顏色的不同,可作形象的比喻:MgO是白臉劉備,Fe2O3是紅臉關羽,CuO是黑臉張飛,三種氧化物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運用趣味性十足的方法化解難度,相信學生再也不會忘記了。

為了讓學生在書寫金屬氧化物與稀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時有章可循,我根據規律編了個“十六字訣”:劃分成分,交換成分,價位不變,酸根配平。如,在書寫Fe2O3與H2SO4反應時,先把Fe2O3劃分成分為Fe

3+、O2-, H2SO4劃分成分為H+和SO42- ;再交換成分,初步得到FeSO4和HO;“價位不變”指反應前後各元素(或原子團)的化合價不變,所以兩種生成物是Fe
2(SO43和H2O;“酸根配平”的意思是根據鹽中酸根離子的個數,在H2SO4前配3,在H2O前配3,最終得到完整而正確的方程式:Fe2
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之後,我就書寫方程式的熟練程度提出最高標準:眼看,腦想,手寫,口說。當然,學生一下子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要求,不過是給了學生一個追求的目標而已,希望學生朝著這個方面努力。

以上是學習酸的化學性質的一點方法,鹼、鹽的化學性質也可通過多種有趣的方法學會並記住。

2、用“歌訣法”記憶鹽的溶解性

常見鹽的種類多,可以依據所含金屬離子或酸根離子的不同進行歸類,然後總結順口溜:鉀鈉銨鹽都可溶,硝酸鹽遇水影無蹤,鹽酸鹽不溶氯化銀,硫酸鹽難溶硫酸鋇,碳酸鹽見水多不動。實踐表明,學生對此反響良好,記憶的效果也不錯。

3、通過“三明確”來書寫複分解反應方程式

先幫助學生梳理複分解反應的四大類型:

⑴酸 + 鹼 → 鹽 + 水

⑵酸 + 鹽 → 新酸 + 新鹽

⑶鹼 + 鹽 → 新鹼 + 新鹽

⑷鹽 + 鹽 → 兩種新鹽

然後從步驟方面規範“三明確”:一是明確複分解反應的類型,二是明確反應物溶解性的限制(鹼與鹽的反應、鹽與鹽的反應,要求反應物可溶或微溶),三是明確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生成物中有沉澱或水或氣體)。

二、再說說如何幫助學生建立並鞏固微觀觀念的方法

1、從離子角度認識酸、鹼、鹽的構成

可溶於水的酸、鹼、鹽都可以在水中解離,解離結果如下:

酸 → H+ + 酸根離子 鹼 → 金屬離子 + OH

-

鹽 → 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 + 酸根離子

所以說,酸是由H+ 和酸根離子構成,鹼是由金屬離子和 OH-構成,鹽是由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和 酸根離子構成。

2、總結複分解反應微觀實質的類型

⑴中和反應:右圖是鹽酸與氫氧化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反應前有四種離子:鈉離子、氫氧根離子、氫離子、氯離子,反應後少了氫氧根離子和氫離子,剩下了鈉離子和氯離子,但多出了水分子,怎麼多的呢?原來是氫氧根離子和氫離子結合成了水分子,所以中和反應的實質是:H

+ + OH- = H2O。

⑵產生沉澱:硫酸鈉溶液與氯化鋇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深入到離子層面看,若把每種物質解離,得到如下的式子:Na

+ + SO42- +Ba2+ + Cl- → BaSO4↓ + Na+ + Cl-。很顯然,反應前後都有Na+
、 Cl-,實際這兩種離子沒有參與反應,所以該反應的微觀實質是:SO42- + Ba2+ = BaSO4↓。有學生產生疑問,說Na+ 和 Cl- 結合成NaCl了呀!其實,Na+
和 Cl-也結合,的確得到了NaCl,這是宏觀的認識,但NaCl可溶於水,最終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還要離解成Na+和 Cl-。由此,推而廣之,一切可溶於水的酸、鹼、鹽,在水溶液中都以自由移動的陰、陽離子的形式存在著。

⑶產生水和氣體:碳酸鈉與鹽酸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運用上面的方法,可以看出其反應的微觀實質是:2H+ + CO32- = H2O + CO2↑ 。

綜上所述,在酸鹼鹽的相互反應中,一旦產生了沉澱或水或氣體,它們就不會再解離成微觀的陰、陽離子了,這就是所謂的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

應該說,我的方法獨特而有趣,我的分析細膩而全面,我的引導深入淺出而通俗易懂,我確實下了一番大功夫、深功夫、苦功夫,但實際的效果卻緩慢艱澀而不盡人意,要說原因不外乎知識的難度太大及其學生的消化快慢、能力強弱、悟性高低所致了。

放眼全省學校的九年級學生,從農村中學到城市中學,酸鹼鹽知識真有“大浪淘沙”的威力,著實讓剛學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生感到頭疼,也令化學老師們無可奈何。

在實際的教學中,要讓所有的學生都跟上酸鹼鹽知識的前進步伐,似乎很難,也不太現實,但老師們也欣喜地看到,勤奮用功的學生在一點點地慢慢領悟,由原來的朦朦朧朧到漸漸“柳暗花明”,由開始的陌生逐漸到熟悉,有剛接觸題的“一團亂麻”而無法下手到逐次地明晰了題目內容的來龍去脈。

教師不但要引領學生學會並記住基礎性知識,還要細緻地指導解題的思路。我欣喜地看到,學生對我的例題剖析有了濃厚的興趣,他們聽得認真仔細,漸漸找到了解題的感覺,眼睛充盈著強烈的求知熱望。作為教師,何懼麻煩?只能憑著滿腔的責任心,助推學生“更上一層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