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教賴學生

談談教賴學生

偶然的一個機會,師生隨便閒談,聊到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一個學生直言不諱地對他們的英語老師說:“你的方法適合教好學生,你應該用一套教賴學生的方法教我們。”英語老師不動聲色地用他一貫的柔聲調侃道:“我看你們是欠揍!”,旁邊的學生聽了哈哈大笑。

過後細想,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在有意、無意中,教師和學生都在推卸責任:教師怨學生學習吊兒郎當、鬆鬆垮垮,缺少嚴厲的管束和嚴格的監督;學生嫌老師的教法不當,因為聽不懂而學不進去。

我認為,作為教師,老嘆惜學生的不用功無濟於事;作為學生,自身努力是解決學習問題的主觀首要條件,這一點毋庸置疑。

就教師而言,真正要把學生教好,好、賴學生都不好教。先說教好學生,兩個字“費勁”。好學生的天賦較高,習慣優良,認真勤奮,基礎紮實,知識儲備豐富,對教師的要求高。不要說教師備課的細緻周全、深刻靈活,也不用說課堂中突出重點內容之自如、破難點知識之巧妙,還要有解決難題的一整套方法和本領,更要有深厚的知識底蘊。教師忙個不可開交很正常,焉有輕閒空兒?

再說教賴學生,也是兩個字“更難”。賴學生往往是對學習不上心,隨波逐流;淘氣、貪玩,壞習慣多且屢教不改;思維品質低下……

單說教賴學生。

首先,特別講究教法。

對那些天資聰穎、勤奮好學的學生來講,由甲教師教或乙教師教,用A方法教學或B方法教學,雖也不同但影響不大,這是經實踐證明的事實。可對賴學生卻大不一樣。記得我上初中時的一位歷史教師,他上課認真踏實,板書了一黑板又一黑板,手上、衣服上、頭上都飄滿了粉筆末,真是夠累的了,但學習尚可的我愣是沒弄明白都講了些什麼。這就是方法的問題了。那麼,何謂好教法?這是沒有定論的,正所謂教無定法。總的來講,教師能“倒的明”,學生能“學的會”,應該是教師所追求的目標。

教師要在教法上想方設法下功夫,使傳授的知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使教學進程邏輯順當,由淺入深,讓學生跟得上、聽的懂,讓學生樂於學習、學有所獲。為此,要杜絕華而不實的課,實實在在地教學;要杜絕高高在上的課,貼近學生的認識脈絡;杜絕無病呻吟、矯揉造作的課,要直抒胸臆、直點主題;杜絕四平八穩、暮氣沉沉的課,要激情飛揚、活力四射;杜絕隨隨便便、不著邊際的課,要目的明確、環環相扣……

特別一提的是,要時刻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替學生著想。有兩個細節:一是課前複習。常見的方式是提問,但在實際操作中發現,這種方法無法使學習被動的學生行動起來,相當於走走過場而已。我就讓學生索性展開課本念筆記,一人念其他人聽,但“念非念”,要求作一定的思考,並隨時提出疑問。然後把新課中要用到的知識作簡單的再講解和強調。二是課上觀察。上課中,留意學生的反應,及時發現學生的“病症”,或變換角度再闡釋,直至弄懂;或查漏並針對性地補缺。在教學物理、化學的計算時,學生列出式子後,求助於手機的計算器,原來是自己不會進行數學計算。我就教給計算的方法。比如,100/44=x/6.6g(化學),先去小數點,得100/44=10x/66g;分子與分子、分母與分母分別約分,得10/2=x/3g;分子與分母再約分,得5=x/3g;最後得出結果x=15g。然後引導總結:此類式子都可左右橫著或上下豎著約分,最後“十字交叉”相乘,快速得出結果。再比如,G=F=PS=2X105 PaX2X75X10-4

m2(物理),先是非10的數相乘:2X2X75=300,再把10的冪相乘:105X10-4=101=10,兩個積再相乘:300X10=3000。這種方法最終成了九年級學生計算物理長式的“法寶”。

其次,多次重複才有效。

賴學生往往是對舊知識一知半解,新知識又囫圇吞棗。一個知識點學過一遍,如同久旱的大地只逢著幾縷毛毛細雨,根本起不到實質性作用。賴學生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掌握知識,第一個突出的表現是不記或記不住基本知識。第二個普遍的弱點是面對涉及能力轉化的問題無能為力。有一個極其簡單可非常普遍的規律:學生只有牢固掌握了足夠多的基本知識後,才能充分利用知識間彼此緊密的聯繫,昇華成嚴謹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然後順利解答問題。賴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非常有限,且支離破碎、殘缺不全,故面對有能力有要求的題目,或胡答亂猜,亦或“束手待斃”。第三個缺陷是對理科中的實驗探究或綜合計算“望洋興嘆”。學生自己沒有思路或思路不清,經過教師的點撥講解後,也能明白一些,但這種明白仍處於半清醒與半糊塗狀態。

根據以上存在的問題,教師的教學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須得多提念識記性的知識,多講解有代表性的類型題。當然,這裡的重複講指重要知識點的重複和解題思路與方法的重複。例如,物理電學中運用“聯繫推想法”和“逆向回推法”解答歐姆定律的應用題;用“已知-未知搭橋法”攻克電功率的計算;根據“十六字口訣”寫出清晰明白、邏輯順當的解題過程(以上這些都在其他論文中有詳細的介紹)。

值得注意的是,重複絕非知識和方法的簡單再現,教師要鼓勵學生深入反思,系統總結,喚醒沉睡的思維,從中昇華成一種豁然的悟性,將收穫內化,產生前所未有的突破,內心升騰起喜悅感和成就感。

有一個印象深刻的例子,當我再一次提問到冶鐵的反應方程式時,學生們面面相覷。我只好把反應方程式寫在黑板

上:3CO+Fe

2O3=2F+3CO2(高溫),強調兩點:(1)從氧化—還原反應的角度去記生成物。(2)從氧原子個數的特點上思考配平。我靜下來等待學生的反應,前排的郭雁飛先是盯著看式子,然後不由自主地叫道:“奧,我明白了!”他欣喜地望著我,兩眼灼灼閃光。我問:“你明白了什麼?”他說:“一氧化碳奪取氧變成二氧化碳,三氧化二鐵失去氧變成了鐵。”“好的,這是生成物的確定,”我讚許地點點頭,“如何配平呢?”他緊接著說:“左邊氧原子的個數是1、3,右邊是2,都要變成6,所以CO前配3,CO2前配3,最後在Fe前配2。”末了又忍不住加了一句:“我今天發現了這個規律!”

賴學生雖然很難教,但也不是教不會的。教師得有愛生情懷,不嫌棄、不拋棄學生;教師得有耐心,學生笨,學得慢不怕,貴在堅持不懈;教師得多瞭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教法能切中學生的期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