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天干地支的天皇氏

——中華易學人物小傳(1)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組干支,即六十甲子,按固定的順序排列,組成了干支紀元法,即干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這就是干支歷。從文獻記載來看,太古時代就已有干支,那麼幹支是誰發明的?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唐初由孔穎達等人奉詔編撰的《五經正義》之第二部《尚書正義》解釋說:“(容成、大橈)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週。”隋代陰陽家蕭吉撰寫的《五行大義》說:“(大撓)採五行之情,佔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創立天干地支的天皇氏

(天皇氏)

然而,發掘於四川鹽亭天垣盤埡村《盤古王表龜碑》卻說:“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明朝著名命理學家萬民英根據中國古文獻記載確定干支為天皇氏發明,他在其著作《三命通會·論支幹源流》中說:“夫幹猶木之幹,強而為陽;支猶木之枝,弱而為陰。昔盤古氏明天地之道,達陰陽之變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後,先有天而後有地,由是氣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繼盤古氏以治,是曰天靈淡泊,無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其十干曰:閼逢(yān féng)、旃蒙(zhān méng)、柔兆(róu zhào)、疆圉(qiáng yǔ)、著雍(zhù yōng)、屠維(tú wéi)、上章(shàng zhāng)、重光(chóng guāng)、玄黓(xuán yì)、昭陽(zhāo yáng);十二支曰:困敦(kùn dūn)、赤奮若(chì fèn ruò)、攝提格(niè tí gé)、單閼(chán yān)、執徐( zhí xú)、大荒落(dà huāng luò)、敦牂(dūn zāng)、協洽(xié qià)、涒灘(tūn tān)、作噩(zuò è)、閹茂(yān mào)、大淵獻(dà yuān xiàn)。蔡邕獨斷曰:‘幹,幹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也。’謂之天皇氏者,取其天開於子之義也;謂之地皇氏者,取其地闢於醜之義也;謂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於寅之義也。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時始制,而地皇氏則定三辰,道分晝夜,以三十日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虛王,臣不虛貴,政教君臣所自起,飲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氣而有子母之分,於是干支始有所屬焉。至於伏羲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與人,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以作甲歷而文字生焉。逮及黃帝授河圖,見日月星辰之象,於是始有星官之書。命大堯探五行之情,佔鬥綱所建,於是始作甲子配五行納音之屬。”

創立天干地支的天皇氏

(甲骨文干支)

天皇氏和大橈氏都是神話傳說人物,天皇氏是盤古開天闢地後天下第一代君主,大橈氏是黃帝的大臣,天皇氏要比大橈氏早很多年。據漢代無名氏撰《春秋命歷序》說:“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地形起於崑崙之虛,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號曰‘防五’,兄弟十三人繼相治。乘風雨,夾日月以行。”天皇氏共有兄弟十三人(一說十二人),古越族,姓望,名獲,字文生。別號天靈、防五、天霧、天尊、元始天王、中天皇君。歲紀攝提格(寅),以木德王天下。據宋代羅泌《路史·前紀二·天皇紀》記載:“粵有天皇,是曰天靈,望獲強尊。”天皇氏繼盤古治所“南海盤古國”,在粵地花都獅嶺(也有人認為其治所在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臺址上)。天皇氏望獲是至高無上的天尊。據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說:“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頭。澹泊無所施為,而俗自化。木德王。歲起攝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萬八千歲。蓋天地初立,神人首出行化,故其年世長久也。然言十二頭者,非謂一人之身有十二頭,蓋古質,比之鳥獸頭數故也。”

創立天干地支的天皇氏

(元始天尊)

據道教典籍《元始上真眾仙記》說:“昔二儀未分,瞑涬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遊乎其中。溟涬經四劫……復經四劫,二儀始分,相去三萬六千里……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復經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澗積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絕妙,常遊厚地之間,仰吸天元,號曰太元聖母。元始君下游見之,乃與通氣結精,招還上宮。當此之時,二氣絪縕,覆載氣息,陰陽調和,無熱無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並不復呼吸,宣氣合會,柑成自然飽滿,大道之興,莫過於此。結積堅固,是以不朽。金玉珠者,天地之精也,服之與天地相畢。元始君經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頭,治三萬六千歲,書為扶桑大帝東王公,號曰元陽父;又生九光玄女,號曰太真西王母,是西漢夫人。天皇受號十三頭,後生地皇,地皇十一頭,地皇生人皇九頭,各治三萬六千歲……故天真皇人、三天真王,駕九龍之輿是也。次得八帝,大庭氏、庖羲、神農、祝融、五龍氏等,是其苗胤也,今治五嶽。”

道教認為太上老君是無世不存在的,屢世都做為帝王的老師,所以《太上混元聖紀》從元肇始記起。說:一元肇始,天地初立,有神人號稱天皇氏,以木德王,從寅年開始統治天下,天皇氏兄弟十二人,每個人活了一萬八千年。據傳天皇氏統治時,太上老君應運降跡,做了天皇氏的師傅,號通玄天師,一號玄中大法師。太上老君正方圓上下之形,定洪荒樸略之狀,配四海於四神,付五行於五帝。傳說盤古開天闢地以後,自號元始天王,元始天王與太元玉女通氣結精,生天皇氏。據《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說:太上老君從三玄空天宮下凡,以《天皇內經》十四篇授與天皇氏,天皇氏統治天下三十六萬年以後,白日升仙,飛昇至三玄空天宮中。據《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所說:天皇氏飛昇成仙后,為道教中三皇的天寶君。《九天生神章經》認為:天寶君是三洞之尊神。《十二部經》說:天寶君為洞真教主。天寶君統治玉清境,即清微天,清微天的氣是青色的。

據唐代杜佑撰寫的《通典》,以及清代方浚師的《蕉軒隨錄》所說:“天皇氏是出現在三皇之前的帝王。”傳說天皇氏兄弟十二人(一說十三人),身材相貌長得都一樣,他們有著人的腦袋,蛇的身體,頭上有龍角。天皇氏的統治是從寅年開始的(歲紀攝提),當時遭遇大火高溫劫難,為解天下大旱,天皇氏領導了造天降雨工程,為人類創造了一個既能濾除日毒、又能下及時雨的大氣層天體。天皇氏出入像風一樣迅速;當時人很少,民風淳樸。天皇氏又根據四季更替,萬物變換的自然規律,制定干支歷用以定歲時節候。北宋時司馬光組織編撰的《資治通鑑》就以這套干支歷術語紀年。天皇氏干支的發明影響深遠,至今在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都在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