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我国生育政策复盘


2015 年起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

2015 年 10 月 29 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发布公告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意味着, 1980 年开始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即将废止,我国人口政策迎来一次重大调整,由过去“控制”生二孩逐渐转 向“鼓励”生二孩。


我国人口政策的历史演变

1)1949 年-1969 年:人口政策在波折中前行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整体处于战后复苏阶段,社会安定、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改 善。在此背景下,鼓励生育的主张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对于生育儿女多的妇女甚至被称为“英雄母亲”。 妇女总和生育率由 1950 年的 5.81 上升到 1952 年的 6.47,迎来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一个生育高峰。

但是,1953 年第 1 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已经从 1949 年之前的 4.5 亿增长到 6 亿,这引起了政府的关 注,节制生育的思想开始萌芽。1957 年,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提出控制人口增长。国务院于 1962 年 出台了《关于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1963 年中央决定成立国家到地方的各级计划生育机构,1964 年国家计 划生育委员会正式成立。

然而,随着社会因素、自然灾害与政治运动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政策实施基本停滞。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 人口政策和机构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2)1970-1980 年: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回到正轨

从 1949-1969 年,我国人口仅用短短 20 年的时间翻了一番,这也促使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快速推进。1971 年,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并于 1973 年正式提出“晚、稀、少”政策,这一时期的计 划生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育率前所未有地快速下降。


3)1980-2000 年:计划生育政策成为基本国策

为了实现 2000 年把人口控制在 12 亿的目标,1982 年,计划生育成为了我国的基本国策,政策、机构都逐 步稳定下来。但是,一孩政策的实行在农村地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考虑到农民的生育需求,国家做出 了相应的调整。

这一阶段的生育率下降不止有政策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 得年轻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末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左右,是国际标准中的“很低生育率”。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4)2000 年-2015 年:老龄化促使开放“单独二胎”

2001 年中国的老龄化系数超过 7%,成为国际标准的老龄化国家,劳动力供给 2011 年达到峰值后逐年下降。 为了适应人口形势的新变化,2013 年 3 月,国务院将卫生部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职能合并,组建国家卫生和 计划生育委员会,同年 11 月 15 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中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5)2015 年至今:“全面二孩”政策实施

2015 年 10 月 29 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 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同年 12 月 27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 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于 2016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实施全面二胎的原因

1)单独二胎政策效果不显著,生育意愿仍旧低于预期。2014 年国家统计局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显示,单独二 孩政策目标人群中 43%有再生育的打算。“单独二孩”生育率低于预期,这意味着人口出生率不会因为“单 独二孩”有根本性的改变,需要有进一步的人口生育改革政策。

国家开放“全面二胎”政策,希望提高生育率,使得生育率能更接近更替水平的生育率(TFR 达到 2.1-2.3)。 目前我国的生育率已经连续二十多年低于更替水平,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更会造成严重的劳动 力短缺。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2)弥补未来劳动力短缺。我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老龄化问题还会逐步加重,进而导致严重的 劳动力短缺,这会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系列不利影响。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的人口结构 已经出现扭曲,自从 2013 年以来,我国的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一直在下降,截止到 2018 年,15-65 岁年龄段 人口已经减少了 1225 万人。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3)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从 1980 年代初,我国就出现了生育政策与生育文化冲突背景下的出生性别比 失衡现象,十余年之后演化为适婚人口的性别失调问题,挤压出至少 3000 万以上的男性光棍,单身人口规 模日趋庞大,人口性别生态失衡,危害严重。同时,少子老龄化趋势挑战加剧,年轻人口对老年人口的支撑 力越来越弱,人口代际失衡问题严峻,提高生育率则可以缓解人口生态问题。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全面二胎”政策意义重大,但影响力小于预期

“全面二孩”的正向效应得到释放

全面二孩政策的效果正在逐步体现,具体表现在二孩生育率与总的生育率明显上升,二孩生育人数(估计值) 由 2015 年的 4496400 人增长到 16 年的 5385900 人和 17 年的 8655300 人,同比增长约为 19.7%和 60%。 特别是 2017 年二孩的出生数量占总出生人口的比重几乎达到了 51%,可见如果没有全面二孩政策的促进, 实际出生率会大幅度下跌。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全面二胎”政策对人口的正向效应有限

国家统计局网站 8 月 22 日发布一份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中国总人口由 1949 年的 5.4 亿人发展 到 2018 年的近 14 亿人,年均增长率约为 1.4%。“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2016 年、2017 年出生人口分别 为 1786 万人、1723 万人,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 1644 万人的水平,政策效果显著。

但是应当注意到的是,2017 年出生人数比上年减少约 63 万人,2018 年的出生人数仅仅有 1523 万人,更是 比上年减少了 200 万人。同时,由于育龄妇女生育人数在逐年减少,未来的人口增长形式更是不容乐观。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原因:育龄妇女人数减少+出生率下降+生育观念变化

1)适龄生育妇女人数减少

16 年和 17 年二孩出生人数增长如此之快是因为,想生二孩的母亲年龄一般偏大,在政策放开之后,会出现 在2016年集中怀孕并且在2017年集中出生堆积的情况,这可以认为是生育政策放宽的初始激发效应。因此, 我们认为,随着育龄妇女人数的逐步下降,尤其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的减少,二孩出生率将会逐步减 少,进而进一步导致新生代出生人口的减少。

由于计划生育的严格执行,90 年代初国出现了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跌。90 年代年均出生人数相比于 80 年 代少了 500 万人,2003 年的出生人口甚至一度跌到 1500 万。90 年代出生人口的减少导致目前适龄生育人 口的减少,是出生率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2011 年我国育龄妇女数量达到峰值后开始减少,2015 年 15—49 岁育龄妇女数量比上年减少约 500 万人, 其中 20—29 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数量减少约 150 万人。“十三五”期间,我国育龄妇女总量每年减少约 500 万人。据测算,中国 18—44 岁年轻人口 2017 年为 5.48 亿,2022 年将降低到 5.18 亿,五年间将减少 3000 万人。生育母体人口的减少必然导致新生代出生人口的减少。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2)出生率下降面前,“二孩潮”力量有限

自从 1988 年以来,我国的出生率就从 2.3%持续下降,并且在 2010 年达到历史最低位置,累计下降幅度达 到 50%。尽管最最近几年随着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的政策推进,出生率有所上升,但是相比于之 前的下降幅度来说,反弹程度非常有限。实际上,如果不是二孩政策放松后的对冲,我国出生率会进一步降 低。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3)经济发展导致生育观念发生变化

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生育转变有一个规律性呈现,即随着社会发展水平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意 愿和生育能力却出现代际弱化的趋势,年龄越低的育龄人群生育意愿越低。总体来说,“全面两孩”政策对促 进生育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二孩出生数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一孩出生数量减少的影响,有利于改善人口 年龄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出生人数逐年减少的问题。

仅仅开放生育限制难 以有效刺激居民尤其是一二线居民的生育意愿,这里面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文化的原因。社会原因包括育儿 成本越来越高、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使得女性生育机会成本较大。文化原因包括从 1980 年以来形成的“不 婚不育、晚育独生”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生育文化对年青一代生育行为的影响非常深刻。

过去二十年,中国女性的初育年龄已经从 22 岁推迟到 26 岁。80 后 90 后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生育意 愿普遍较低,身为独生子女的他们有自己减压式的生活方式,一般也更倾向于选择做独生子女父母



我国人口走势预测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 2019》对未来各国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变化进行预测,我们认为我国的人口增长和变 化更接近于使用中等变量预测和低变量预测的中间值的结果,根据报告的预测,中国未来的人口出生数量将 进一步下降,人口数量将在 2035 年前后达到峰值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人口变化对婴幼儿市场影响分析

出生人口减少并不会带来婴幼儿市场萎缩

中国婴幼儿市场每年仍有 2000 亿的消费市场

尽管我国的人口出生率逐年走低,但是我国目前每年仍然有千万级别的新生婴儿,2018 年新生婴儿数量是历 年来的最低值,仍然达到了 1500 万人。根据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研究成果,中国父母把孩子带大到 16 岁的抚 养总成本平均已达 25 万元,平均每年的花费就是 1.6 万,假设每年的出生人口都在 1500 万人,那么每年将 拉动 2 千亿左右的消费市场。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婴幼儿产业品牌升级成为关键

目前,由于人民生育意愿的下降,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家庭往往只有一个孩子,即使在开放了二胎政 策之后,婴儿出生率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现在的家长从奶粉、尿不湿到衣服、玩具,家长大都要选择“档 次还说得过去的”,而这又直接刺激了相关婴幼儿消费品价格的上扬,而在教育上,更是舍得投入,各种天 价幼儿园、辅导班层出不穷。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生育率已经出生率的下降不会带来明显的婴幼儿市 场的萎缩,随着经济的发展,父母对于儿童的衣食住行更加追求精细化与高端化。


童装行业:出生人口持续减少,品牌升级成为行业驱动力

受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影响,2016 年出生人口同比增加 7.9%至 1786 万人,2017 年政策效果减弱,出生人口 1723 万人,同比减少 3.5%,而 2018 年中国出生人口同比减少 11.6%。

从数量上上看,新生婴儿的减少会不利于童装行业的发展,而实际上,2013 年-2018 年童装行业规模已经从 11639 亿元增至 20910 亿元,行业增速提升至 16.2%。

现在的 80 后、90 后成为新一代父母群体,本身他们就生活在物质充裕的年代,对于品质的要求比较高。作 为父母,他们在为孩子挑选服装品牌时不仅仅注重面料的舒适性,还会注重时尚性。同时他们也是消费升级 的推动者,对于下一代的生活品质有更多的要求,这也将带动童装行业品牌升级。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成人服装品牌纷纷进军童装行业,根据 Euromonitor 预测 2019-2023 年中国童装规模 CAGR 为 12.5%,高于同期男装、女装、运动服规模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奶粉行业:奶粉人均消费量提升不大,但国内奶粉品牌有望迎来发展

在未来,即使在“全面二孩”政策已经开放之后,出生人口仍然很有可能进一步下滑,婴幼儿出生率的不断 减少很显然会影响奶粉市场的规模。

但是中国家长对孩子向来不吝投入,尤其是在营养与教育方面高度重视。少什么都不能少了孩子的“奶粉钱”。 我国的母乳喂养率已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母乳喂养对提升宝宝免疫力、帮助吸收、帮助妈妈产后修复等方 面均有益处。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计委正在通过对妈妈们的教育,倡导母乳喂养比奶粉更适合宝宝发 育成长,并对医院接生的婴儿的进行定期回访,计划到 2030 年 0-6 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提高到 50%。与此 同时,众多品牌也会在官网上首先弹出“倡导母乳喂养”的宣传,因此,母乳喂养可能会挤占一部分奶粉的 市场份额。综上,人均奶粉消费量提升空间不大。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婴幼儿奶粉行业在过去十几年间,成为乳业中量价齐升的黄金地带,然而 08 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后,我国奶 粉行业一直由外资主导。消费者除了在专卖店购买外,跨境海淘也占了市场的一大部分,目前市场上流通的 非国行版的外资品牌奶粉,一般均是通过海淘网站或者私人代购得到,但因为缺乏监管,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存在大量假货水货,即便是海外原装正品,也存在因国内外生产标准不同而导致不符合我国质量检测标准的 问题。目前我国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对跨境电商进行了规范化监管。这必然会释放一部 分奶粉需求给国内奶粉厂商。

同时,2016 年后,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国产奶粉品牌崛起,2019 年出台《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提升行动方案》, 其中明确行动目标是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产量稳步增加,更好地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力争婴幼儿 配方乳粉自给水平稳定在 60%以上;在此背景下,内资品牌份额有望强化,即将迎来最好的时代。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儿童医疗:儿童药市场稳步增长,疫苗市场潜能逐步释放

由于受到成长环境变化、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儿童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中国部分区 域受雾霾等恶劣天气的影响,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导致儿童就诊率随之上升,进而推动儿童用药消费。同时, 城镇一体化、新农合的实施会释放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也将推动儿童用药品需求。

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我国儿科门诊就诊人次就由 2000 年的 0.55 亿上升到 14 年的 2.07 亿,占综合医院门诊人次的比重也由 2000 年的 6.88%上升到 14 年的 9.71%。因此儿童用药市场未来仍然 稳步增长。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以 2018 年出生人口为例,每年 1500 万出生婴儿就意味着每年 1500 万个孩子要注射疫 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医疗保障水平的持续提升,人们对疫苗产品认识不断加深,社 会将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疫苗是一种更加先进、便宜、有效的健康消费产品。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 和消费实力的不断提升,将促使我国疫苗市场的潜能逐步释放。


辅助生殖:生育年龄延后,辅助生殖需求增大

高龄妇女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如果有生育的想法或需求,则借助辅助生殖技术的概率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女性初婚初孕年龄、平均生育年龄不断延后,我国女性生育年龄明显延后,可能导致对辅助生殖的需求 提升。同时,未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放开,补偿性生育意愿和需求增加,高龄妈妈数量明显增多,部分 高龄夫妇家庭存在对辅助生殖技术的需求。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儿童教育:看好补习班市场的发展前景,托儿所供给缺口有望加大

中国自古就有“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说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稳 步增长,虽然近几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在家庭可支配支出中一直维持了较为稳定的比例,但是教育娱乐类支 出的绝对数额呈现了大幅度的增加,这足以体现我国居民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随着“80”后、“90 后”父母崛起,新兴教育观念开始普及,“80”后父母对子女教育支出普遍高于“60”、“70” 年代的父母,早教行业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可以预见在 2020 年后的新生儿的父母受到高等教育的比例将 会更高,根据北京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调研,父母的学历越高,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也越大,对子女教育 的投入也越高。长期来看,民办幼儿园市场有望“量价齐升”,看好中高端民办幼儿园产业。同时看好钢琴、 绘画等各类补习班的长期发展。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对中国家庭来说,当孩子出生后,由谁来带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目前,我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达到 73% 以上,位居世界前列,绝大部分家庭孩子是由祖父辈抚养,还有一小部分是交给保姆抚养。但是无论是祖辈 抚养还是保姆抚养,都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因此,托儿所是融合机构、社会和家庭为一体的理想的方式。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当前我国幼儿园的毛入学率不断上升,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8 年我国幼儿园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 81%以 上,学前教育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根据教育部有关《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及《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前教育行业的整体质量将在国家层面有效提升,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人口深度分析:“少子化”现象对相关产业意味着什么?

风险提示:出生人口大幅减少影响相关行业需求,少儿消费升级不及预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