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三高祠》: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

南宋著名音乐家、文学家姜夔,虽然才华横溢,满腹经纶,虽有心报国,仕途却是坎坷,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辗转江湖。姜夔曾在湖州居住,这期间,他仍四处游历,来往于苏州、杭州、合肥、金陵等地。淳熙十四年,也就是1187年,姜夔游览苏州三高祠,有感而发,写了一首《三高祠》:

越国霸来头已白,洛京归后梦尤惊。

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

三高祠,纪念的是苏州的三位历史人物,姜夔来到此地,想起那三位高人,又想起自己的坎坷经历,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姜夔《三高祠》: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


三高祠的第一位高人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范蠡:春秋末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沦为奴仆。范蠡对勾践不离不弃,一心辅佐,勾践在范蠡的帮助下,卧薪尝胆,刻骨图强,最后打败吴国,成为一代霸主。越国恢复强盛,范蠡功不可没,高官厚禄唾手可得,然他却在功成名就之时,急流勇退。是他高风亮节,淡漠名利呢。还是功高震主,受到猜忌才选择离开?就不得而知了。

“越国霸来头已白”,这句诗说的就是范蠡的故事,范蠡为了完成越国的霸业,费劲了毕生的精力,等到成功的时候,却受到勾践的猜忌,不得已选择弃官离开,徒然只剩下一头白发。


姜夔《三高祠》: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


第二个高人是西晋张翰,张翰著有一首《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当时张翰官至大司马东曹掾,那个时候天下纷乱,祸福未已。张翰不愿意卷入晋室的八王之乱,又见秋风起,思念故乡,于是借口思念故乡的菰菜、纯羹、鲈鱼脍的美味,弃官归吴。因为早早弃官回乡,战争爆发时,张翰幸免于难。

“洛京归后梦尤惊”,这句诗说张翰从洛京回归吴江,虽幸免于难,但间不容发,心有余悸。

第三个高人是晚唐诗人陆龟蒙。陆龟蒙是一位诗人,又生于晚唐时期,当时藩镇割据,战争不断,他的诗文也多是抨击晚唐时弊。陆龟蒙还是一位农学家,他写过许多田家诗,反映了许多农业活动和农民生活;他参加农田活动,中耕锄草从不间断,面对水灾,他亲自参加抗洪救灾,保护庄稼免受伤害;他还写过一本《耒耜经》,是中国有史以来,独一无二论述农具的经典著作。陆龟蒙曾担任苏州刺史幕僚,后归隐松江甫里。归隐的生活,除了参加农事活动外,闲暇时他就携带书籍、茶壶、文具、钓具等往来于江湖之上,当时人称他为“江湖散人”、“天随子”。


姜夔《三高祠》: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


“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这两句写的就是陆龟蒙的典故。姜夔很羡慕陆龟蒙活得这么洒脱,于是常以陆龟蒙自比。

这首诗中,姜夔对范蠡感到惋惜,为张翰感到庆幸,而对陆龟蒙则是欣赏。姜夔屡试不第,后终生不仕,这里也可以看出姜夔淡泊名利的胸襟,但同时也表现了他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范蠡、张翰、陆龟蒙,后人敬重,建祠缅怀,称吴江三高。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如宋朝刘清轩就说,范蠡帮助越国灭了吴国,却还夸他是吴江三高之一,实在是可笑。之后也有人说范蠡是吴国的仇敌,应该将范蠡除名。尽管质疑声不断,但三高祠依然屹立不倒,没有改变,范蠡也没有被除名。当时人们敬重的是他们三人的高风亮节,是他们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高尚行为,评判的标准是“高”,而不是“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