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髮絲上刻出630字《琵琶行》,他是怎麼做到的?

在生活中,人們常用“細如髮絲”來形容非常微小。

可是你能想象嗎?在重慶璧山,有一位微刻奇人潘啟慧,他在4根2.5釐米長的髮絲上,竟能刻出白居易長詩《琵琶行》,足足有630字。將髮絲置於顯微鏡下,每個字都清晰可見,氣韻天成,如行雲流水。

頭髮絲上刻出630字《琵琶行》,他是怎麼做到的?

一把長約12釐米的微型琵琶,以金絲和象牙為材料,其中琴絃由4根頭髮絲替代,除了刻有《琵琶行》,還配有琵琶女、坐凳等精美繪畫。

頭髮絲上刻出630字《琵琶行》,他是怎麼做到的?

中國微刻的歷史源遠流長,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人在甲骨上刻下了微小文字。發刻為目前所見到的最“微”者,其載體為毛髮。

頭髮絲上刻出630字《琵琶行》,他是怎麼做到的?

重慶市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潘啟慧是璧山微刻的代表人物。潘啟慧的微刻書法作品具有傳統書法的筆墨神韻,其刻字密度可達每平方釐米兩萬字左右,無論山水、花鳥、人物,線條刻畫都清晰流暢,色彩層次豐富.匠人的一雙巧手,被歲月所沖刷,為時光而不朽,為我們呈現出一幅幅傳承經典。

頭髮絲上刻出630字《琵琶行》,他是怎麼做到的?
頭髮絲上刻出630字《琵琶行》,他是怎麼做到的?

巴掌大的象牙上刻出一幅完整的《清明上河圖》,成為“國寶”,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頭髮絲上刻出630字《琵琶行》,他是怎麼做到的?

刻畫的仕女,面部猶如一顆細小的塵沙,但放大後,畫面中秀如金玉,雅似芝蘭的容貌,栩栩如生,令人叫絕。

頭髮絲上刻出630字《琵琶行》,他是怎麼做到的?

微刻的關鍵不在眼神好使,而是講究手感。當年,潘啟慧的師傅王繼坊一道在衣袖裡練習雕刻印章,讓其領會“神刻”的奧妙。如今,潘啟慧也能熟練地創作“盲刻”作品。

頭髮絲上刻出630字《琵琶行》,他是怎麼做到的?

在專研微刻技藝二十餘年裡,潘啟慧每天都飽含熱情,為了買工具,甚至忍痛將積存多年的珍貴郵票都低價賣出。雕刻過程中,更要凝神聚氣,有時安靜到能聽到心跳聲。一件微雕作品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完成的,在微小的東西上雕刻,要拿捏得非常好,否則就前功盡棄,有的作品要花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由於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潘啟慧被評為市級傳承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頭髮絲上刻出630字《琵琶行》,他是怎麼做到的?

璧山微刻是集書法、繪畫、雕刻於一體的高難度綜合藝術,它的精髓是“小中見大,微中見精”,以詩詞文章、國內外名畫以及地方特色文化為主要內容,主要材料有金、銀、玉、陶瓷、牙骨、石等。毫釐之中展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也充分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

頭髮絲上刻出630字《琵琶行》,他是怎麼做到的?

璧山微刻工藝獲得“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重慶市特色文化新產品名錄”等多項榮譽,部分精品已被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多家國家級博物館收藏。2014年4月,璧山微刻工藝被列入重慶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頭髮絲上刻出630字《琵琶行》,他是怎麼做到的?

進入21世紀,應用仿真技術仿製的工藝品充斥市場,使贗品和真品難以分辨,導致真品藝術品價格降低,加上製作難度大,全國精通此藝術者不足100人,微刻工藝已成為國家公佈的瀕危搶救項目。

頭髮絲上刻出630字《琵琶行》,他是怎麼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