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的智慧------日日日出》7

2月8日

【原文:教弟子,如養閨女,最要嚴出入,謹交遊。若一接近匪人,是清淨田中下一不淨的種子,便終身難植嘉禾矣。】

種田地須除草艾,教弟子嚴謹交遊

教育子弟如同教養深閨的處女,不能稍微放鬆,因為偶一放鬆,青年便易入於歧途。更須密切注意他的出入,謹慎他所交的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次與惡人交,感染了惡習,就有墮落的危險。因青年大都血氣方剛,意志易於動搖,古語云:‘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這關係是何等的重大。

譬如一次交了惡友,如同已耕好了潔田中,應當放下清淨的穀物種子,才有好的收穫。如果誤播下雜草的種子,就會使雜草蔓延,無法植出好的禾苗。一染惡習,定結惡果,同時訓誡子弟如不顧及教育的方向,其後果也容易發生缺憾。所以,要以悲天憫人的心情,磊落光明的心地,密切注意教養的有效辦法,才能造就出好的子弟來。

2月9日

【原文: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姑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理路上事,毋憚其難而稍為退步,一退步便遠隔千山。】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情慾的事,都是人人想求得的,但無論何事都要有個分寸,不可一味貪圖快樂,被誘惑成了它的奴隸,恰如跌到山谷裡面,不能自拔了。例如酒之一物,只要一點代價即可入手,使用的地方也非常普遍,如婚喪嫁娶等儀式都要用酒,醫藥上亦需採用,如用得適度就興奮情緒,增進情感,醫治疲勞,促進健康,俗語說:‘一醉解千愁。’或:‘酒是百藥長。’利用之過度,即被誘惑陷入深淵,俗語說:‘酒後無德。’又說:‘酒為萬病之基。’不但有害,且致夭壽,結局是害人不淺。

其次是,我們走著義理的坦途,無論有多少困難也應當去克服它。佛家說,‘一寸道,九十魔。’又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可見修養練道之難。但我們不能怕麻煩,不能顧忌任何困難。在個人物質精神方面也應以精神為主,物質為從,如以物質為主便是本末顛倒。本著精神良知走向前面的大道,就能得到了。

修道如登山,不可退後一步,不然就如隔了萬重高山,無法達到。而學道、修道最要緊的便是要把握時間,所謂:‘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很多人往往要到明天才肯努力,這很可悲。

西諺說得好:‘一個今天,勝過兩個明天。’我們要把握今天,求無上的大道。

2月10日

【原文:念頭浪者,自待厚,待人亦厚,處處皆濃;念頭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濃豔,亦不宜太枯寂。】

不流於濃豔,不陷於枯寂

每個人都有思維,這個思維也就是心念。心念有寬厚也有淡泊,殊不一致寬厚是心念濃豔所致,淡泊則未免近於刻薄。那麼,應該採寬厚還是採淡泊?何去何從,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人的心念總不離衣、食、住、行,那我們採濃厚一些的方針,充實衣、食住、行,使其豐裕。推及萬事,使什麼事都因之充盈,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心志過於濃厚的人,盡情講求嗜好,忽略了正道的發展,則容易被人厭棄。所以濃豔太過,也不是應該採取的態度。

至於淡泊呢?由於一己的居處飲食以至於一切,都淡而無味,生活自然也就陷於枯寂,興趣低落,又如何能達到成功的境域呢?君子是不應枯寂的。因此,應以佛家中道的真理作為南針,不要太過也不應不及。‘過猶不及’是一般人應當遵守的原則,不流於濃豔的一面,也不偏向淡泊的一方。

2月11日

【原文:彼富我仁,被爵我義,君子固不為君相所牢籠;人定勝天,志一動氣,君子亦不受造物之陶鑄。】

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人以物質為榮,走向富貴高官,我則依然故我。毫不為達官貴人的職位感到一點羨慕,或動搖了本來的志趣。也就是說,我們要做君子,走向仁的一途,以仁愛待人,以道德為尺度。君王啦!宰相啦!高高在上的地位不過是樊籠一樣,寧為自由人,不為富貴榮華所囚縛。做個高風亮節的君子,勝於爭名奪利的小人,人到了最終不免兩腳一伸,黃泉路引,那時名利皆空,只有君子的盛德才永遠為後人懷念。

《史記》中伍子胥言:‘人眾能多勝天,天定亦被人破。’並非虛語。人的志氣是最厲害的,成功失敗繫於此志氣一動之間,志氣一旦集中,攻無不克,至於人的氣質變化也全賴這志氣的一動與一定。造物者鑄定了人的模型,唯君子超乎其外。人既能勝天,君子的意志,常不被任何事物所左右,即造物者亦無法來支配它。所以,佛家說:一切唯心造,自力創造非他力。

2月12日

【原文: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裡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立身要高一步,處世須退一步

人生在世,自己本身要立得穩,站得牢;心地要放寬,要高超,不可與世人一般俗見雷同。也就是說,要認識真理,修身養性,如果不然,同凡夫俗子一樣,時時刻刻在泥淖裡打轉,一似塵中振衣、泥中濯足,又怎能成為一個不凡的人呢同樣的,處世待人,謙讓為高,退後一步可進十步,若是如一般魯莽滅烈之徒,恃一己無謀之勇,一味盲目,必如飛蛾投火,被火燒死。又如羚羊的勇猛,只知直衝向前,頭角觸著了藩籬,倒掛在頭上,拔都拔不出來,前進不能,退也不得,後悔就遲了。因此,我們為達成目的,絕不能盲目努力,一方面要具有高超無比的赤子之心,另一方面要加上謙虛求進的修養之道,然後成功可期,光明在望。

2月13日

【原文:學者要收拾精神,並歸一路。如修德而留意於事功名舉,必無實詣;讀書而寄興於吟詠風雅,定不深心。】

修德須忘功名,讀書定要深心

大凡求學問的讀書人,是為了深明事理。那就應把散亂的精神收拾起來、統一起來,用於研究事理一方面,這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說,求學最大的目的還是為了更高尚的道德,發揮道德與加強學識是應齊頭並進的。現代人多藉修德之名,為了他個人的名利、事業的前途而努力,這樣便失去為學的本意,沒有深入的學問可求了。

讀書人往往只知道吟詩弄賦,但求風雅不求實學,這種人哪裡是真正的求學呢?沒有深入的學問,只求一些膚淺的皮毛,那是何等可憫!明乎此,要修養一心,求最真實的學問,不是風雅一番就可以了事的,為了真正的得益,我們便應該發菩提心,修無上道,去做度世人的大事業。

2月14日

【原文:人人有個大慈悲,維摩屠劊無二心也;處處有種真趣味,金屋茅簷非兩地也。只是欲閉情封,當面錯過。便咫尺千里矣!】

真偽之道,只在一念

任何人都有一個本性的善心,推面廣之即成為大菩薩心,維摩是印度的佛門大德,其實他的心與屠夫和創子手並無差別,因放下屠刀,醒悟前非,則真知性現,仍可成佛。

真、善、美充滿了宇宙,這天然的趣味雖在貧寒破舊的低矮茅屋中,一樣可以得到與富人高樓大廈各有不同的情調與趣味,然則,金屋同茅屋沒有太大的差別。

人類的心本是善良的,可惜為情慾所縛,矇蔽了真如之心,混沌汙濁不知自救。有此欲心,一切善良已被七情六慾的惡賊據守,一轉眼間錯失了修養的道心,如咫尺之差就隔去十萬千里之遙,有道的人卻因欲情而成帛非道的人,好像光明的人忽然盲目,不是人可悲了嗎

所以,欲心不可使其高張,看清原始以來的欲心,堅持不退的道心,則菩薩之道不遠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