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凋》∶不露鋒芒的善良,其實是自我獨立性缺失造就的盲目順從

文 |七月仟情

《花凋》∶不露鋒芒的善良,其實是自我獨立性缺失造就的盲目順從


笑,全世界便與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張愛玲

作為獨具風格的中國近代女性主義作家,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栩栩如生,有扭曲的曹七巧、堅毅的顧曼楨、還有溫柔的白流蘇。

創作於1944年的短篇小說《花凋》,是張愛玲以其舅舅家為原型,寫下一個充滿心事和哀愁的少女。

《花凋》講述了鄭川嫦出生在上海落魄貴族家族,從小到大就一直遭受父母的忽視與家人的排擠,直到最後生肺病而早早離世的悲慘故事。

小說透過女主人公川嫦的生病事件,道出了一個落魄家族的人情冷暖,也讓讀者為川嫦感到悲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態度”是她一生最真實寫照,也塑造了一個可憐又可悲的女性形象。

《花凋》∶不露鋒芒的善良,其實是自我獨立性缺失造就的盲目順從


01、表面是肺病造成的不幸,實際上是落魄家族的“有毒思想”造成的悲劇。

小說一開始以倒述的方式,讓讀者明白了其實女主人公川嫦已經死了很久,只是是發了小財的父母在為她重新修葺墓碑,並且墓碑背面記錄著川嫦的一生:

"……川嫦是一個稀有的美麗的女孩子……十九歲畢業於宏濟女中,二十一歲死於肺病。……愛音樂,愛靜,愛父母……無限的愛,無限的依依,無限的惋惜……回憶上的一朵花,永生的玫瑰……安息吧,在愛你的人的心底下。知道你的人沒有一個不愛你的。"

透過碑陰上的記述,很容易讓人眼前浮現出為女兒的離世而傷心痛哭的父母,但實際並不是如此。因為在下文,張愛玲立刻話鋒一轉。

“她的死是...可是全然不是那回事。”

張愛玲正是用這種諷刺對比的形式,就此揭開了所謂富貴人家川娥悲劇的一生。

鄭家表面風光無比,但已經是山窮水盡的地步。鄭家人也為了所謂的虛榮心和麵子,還是擺起了有錢人家的架子。更是在子女教育方面,秉持著富貴人家的傳統,不讓子女出門工作。女兒們想要擺脫貧困家庭的,唯一方式是“女結婚員”,只有嫁出去才有好日子過。

但也是因為鄭家入不敷出的經濟狀況,也導致應該是和睦融洽的家庭關係,演變成為了僅有的一些資源而勾心鬥角的子女間鬥爭,讓本來幸福的家庭生活淪陷為一副本是現實社會才有的搶奪畫面。

張愛玲塑造了一個看似表面富貴的人家,實際是子女與外戚依附在這個搖搖欲墜的家庭,過著如寄生蟲般的生活。而川嫦就是生在糟糕透頂的家庭環境,一個帶著少許封建思想的鄭家,它有著父母的不恰當教育,還有著資源分配造成的“有毒思想”,一步步的逼迫她,折磨她,最終害死她。

張愛玲在小說裡,寫了兩處來自家庭對川嫦的毒害:一處是子女們忙著搶奪家庭資源,懦弱性格的川嫦時常退讓,慢慢把自己推向了弱勢的一方,生活處於被動無奈的絕境;另外一處是川嫦父母在為川嫦捉治療肺病的西藥時,兩人竟然為了錢財,絲毫不顧親情的推脫話語。

通過這兩處實質性的毒害川嫦行為,也深刻諷刺“有毒家庭”影響與迫害下,就算是親情變得薄涼,親人之間也比現實來的現實。

蘇珊.福沃德同時也在《原生家庭》裡,提到原生家庭的消極意義,是“有毒的父母”(Toxic Parents)的概念,它描述多種被稱之為“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這些模式在家庭中並不少見,甚至是在短期內的祥和。

川嫦表面是肺病造成的不幸,實際是來有毒家庭所帶來的“思想造成的一生悲劇:子女,扭曲了她們的品格,影響了她們的一生。看似祥和的家庭裡,子女們是現實般的搶奪,且父母扭曲的思想,讓他們成為了一名施暴者,在無形中迫害著。

比起“幸運”的鄭家兒子們過著寄生蟲般生活,作為鄭家女兒是最為可悲的。除了只能依附在落魄家族身上,就只能如商品般打扮自己,在努力把嫁出去,嫁好人家。

這樣子的思想扭曲,在她們眼裡,親情也就看的很淡了。再加上川嫦生病期間,父母的不管不顧,也不出錢治病的態度,也進一步加深了子女之間的冷漠,畢竟父母連自己孩子生死不顧了,那還有什麼親情可言呢?川嫦的死也沒能激起她們很多的同情心,或許在她們眼裡只是少了一個搶奪資源的對手罷了,僅此而已。

張愛玲筆下的鄭家,本身就是個問題的存在,除了子女之間的親情冷漠,最為可笑的是這個打臉充胖子的家族核心成員,父親鄭先生是有錢沒錢都會生孩子,全然不管養育的費用;而鄭太太已經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並恨著丈夫,內心只是希望女兒們嫁的好,最少是不要像她那樣過著省吃儉用的艱難日子。

《花凋》裡的鄭家已經是個不去掩飾人生薄涼的“有毒家庭”,它灌輸給了子女錯誤思想的同時,也直接造成川嫦不爭不搶的順從,演變成一場逆來順受的悲劇,最終走向死亡來解脫她的一生。

《花凋》∶不露鋒芒的善良,其實是自我獨立性缺失造就的盲目順從


02、不爭不搶的順從性子,川嫦性格里藏著“善良”,卻是一步步讓懦弱的她先走向思想的麻木,然後是身體真正意義上的死亡。

任何小說裡的上海大戶人家之女,都有著光鮮亮麗的一面。作為女主人公的川嫦有著醜小鴨的身份,她是一個“終年穿著藍布長衫,夏天淺藍,冬天深藍”的富家大小姐。

張愛玲用這種對比性寫法,揭露了川嫦看似風光無限的家族裡,已經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在注重面子的鄭家,竟然還讓大小姐川嫦長年穿藍布長衫,這種有損家族形象行為,也隱約點明她性格里的懦弱。

事實上,川嫦的相貌不如姐姐俊美,性格不如弟弟尊重,但作為家裡最小的女兒,本最有可能成為最寵愛的人,但卻因為順從,被姐姐們用各種理由哄騙,而始終穿著不符合小姐身份的舊衣服,

長期生活在處處不如別人與糟糕的家庭環境裡,讓川嫦有著就連她都沒有發現的卑微,天真的她以為只要不爭不搶,並且順從家人意思的性子,那麼家裡的關愛還是可以輪到她的。

所以,川嫦在面對父母的偏心是選擇默認,在面對其他兄弟姐妹的搶奪資源都是退讓。她是善良的,也覺得這樣的退讓與善良之舉,最終會換來別人的理解與關愛。

但這只是川嫦的痴心妄想罷了,張愛玲在小說裡也曾經寫過一次她的內心慾望,是等家裡有了錢,就能送她進大學,在好好地玩兩年,從容地找個合適的人。

只不過是川嫦自以為是帶給自己的幻想,父母都對她從不上過心,更別提希望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讓她看清了現實。

對一個不曾反抗和失去希望的川嫦來說,善良試圖理解一切已經沒用了,換來的是父母和現實一次次的打擊。但是一切已經晚了,走投無路的她,思想也跟著走向死亡。

其實處於被動的她哪裡抗爭的能力,但是,川嫦不知道的是隻要她象徵性的爭取,哪怕哭鬧,對其還存在關愛的母親還是會多多照顧她的。

可惜一個人思想死亡的人,已經無法察覺也已經放棄了希望,那麼川嫦的悲劇是註定的。

《花凋》∶不露鋒芒的善良,其實是自我獨立性缺失造就的盲目順從


文學泰斗魯迅先生,年輕時候是學醫的,當時他在學校看了一部關於日俄戰爭的紀錄片,影片中的國人為俄國人做偵探而被日本人逮捕要被處決,而麻木不仁的國人卻像“鴨子”一樣伸著腦袋來看熱鬧,這件事大大地刺激了魯迅先生,他認為“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於是毅然棄醫從文,拯救思想已經死亡的人們。

溫順的川嫦,也曾發洩出唯一一次真實情緒,摟住母親,伏在她背上失聲痛哭道:"娘!娘,我怎麼變得這麼難看?"她無助的問了又問,讓她母親也不知所措跟著也哭了。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只要有壓抑,就會有反彈的強烈情緒爆發,這也很好解釋了川嫦爆發情緒的原因。其實她是在哭訴與不甘心,這輩子始終沒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反觀來說,也正是因為川嫦的不爭不搶,去順從家人的性子,也給鄭家人“慣性思維”:不管做什麼,都覺得川嫦能理解,也不會責怪什麼,也就理所當然的不抓藥,不拿錢出來救治。

因為人與人長期接觸,就會形成一個固定印象,之後的判斷都會基於這個固定印象做出表面性的行為,並不會深入思考。

川嫦的印象是“不爭不搶的順從、懦弱、不曾反抗,”那麼會給多少重視與希望,也只是完全取決於家人了。

張愛玲以川嫦的性格,塑造了一個就連生與死都沒有自我主見與選擇的可憐女人。如果她敢於爭取,一番哭鬧糾察,哪怕再窮,就算父母拿不出錢,還有幾個嫁人的姐姐,無理取鬧總會得到一些重視,畢竟天無絕人之路。

她從小自卑懦弱的性格,不曾反抗與爭取,逐漸也讓思想走向麻木不仁。一個人的思想一旦死亡,那麼活著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隨著疾病來臨,實現了真正意義的身體死亡。或許對她來說,解脫是最好的方式。

這就是《花凋》裡的川嫦一生的性格,是姊妹中最老實一個,言語遲慢又有點脾氣,本是最可能被疼愛的小女兒,卻天生要被大家欺負。


《花凋》∶不露鋒芒的善良,其實是自我獨立性缺失造就的盲目順從


03、如果去打破順從,不逃避,何來的悲劇發生呢?

愛麗絲•門羅《逃離》:還是別試著逃避了,而是要正視這個打擊。如果你暫時逃避,就仍然會一而再地受到它的打擊。那可是當胸的致命一擊啊。

張愛玲在《花凋》裡並沒有講述關於女性獨立的文字,只是在那近乎平淡的語言,赤裸裸影射一個民國帶有封建思想的家族,女兒淪為“女結婚員”。而女兒們也是以婚姻為代價,藉此來逃離家族,去實現獨立。

既然是以婚姻為改變命運機會,張愛玲也給川嫦的一段悽美的愛情,更好引起讀者對她的同情之心。

隨著姐姐全出嫁了,19歲的川嫦也相親到一個叫章雲藩的醫生,兩人到了家人默認與談婚論嫁的地步。只不過疾病的到來,她失去唯一可能改變命運的機會,嫁出去改變現在在家庭的弱勢困境。

在面對肺病時,章雲藩的那句"我總是等著你的",也足足等了川嫦兩年,最後放棄了且另尋新歡。其實他還是真心待過川嫦的,一直在斷續照顧著。

只不過,結婚的前提還是要以健康身體為基礎,不然就變成了相互拖累的婚姻包袱。所以,我們也不能責怪章雲藩的始亂終棄,或許在他心裡覺得自己已經盡力了,也只能及時放棄,因為那是不治之症。

後來,實在想不開的川嫦還是約了章雲藩和他的新歡來家裡做客,最為諷刺的是昔日愛人的新歡遠遠比不上她,又矮又胖。只不過擁有著健康的身體,這是川嫦所沒有的,可憐、可嘆又覺得可惜。

這就是川嫦的一生了,就連愛情也因健康,也被剝奪了反抗與爭取的機會,那可是唯一一次可能迎向新人生的婚姻啊。只不過也隨著疾病支離破碎,也留下我們對來自川嫦家庭、性格的思考:在那個女權偏低的時代,如果不去打破對傳統思想的盲目順從,那如何去實現女權意識的覺醒呢?

《花凋》∶不露鋒芒的善良,其實是自我獨立性缺失造就的盲目順從


04、川嫦的一生,告訴我們關於善良與獨立的反思,也是生命的角度。

川嫦用短暫的一生告訴我們深刻的道理,並不是每一份的善良付出,都能得到每個人的理解。

鄭家人雖然是一家人,但也演繹了人間百態的薄涼,讀著讀著就會讓讀者忘記他們還存在一層親人關係,始終是冷漠無情的畫面。

全家人不怎麼待見川嫦,父親的醜惡嘴臉都讓人有種“女兒早點死去”的畫面感,也隨著川嫦的去世,良心不安的他們也在小說開頭有著“惋惜”的惺惺作態樣子。

久久不能釋懷川嫦如善良的天使,內心的她不曾有“惡”,或許也不能代表不會受到傷害。其實我們善良是需要一定的理智,運用好“善良”的力量,用對了是美好人生,用錯了演變成逆來順受的懦弱。


《花凋》∶不露鋒芒的善良,其實是自我獨立性缺失造就的盲目順從


女星孫儷通過一檔節目認識因家境貧困而面臨輟學的男孩向海清,心存善良的孫儷匿名資助他直到考上大學,男孩也是入學前才知道資助自己的是當紅明星。

然而,向海清入學後不思進取,竟然把孫儷的善心當搖錢樹,不斷要錢,還嫌錢少,就打電話發難:“每月500塊,你也拿得出手?你家的寵物狗每月的花銷也不止500塊吧?”

為了讓他學會獨立,孫儷停止了資助。向海清急眼竟然杜撰了一封長信來曝光孫儷。如果不是知情人澄清真相,她不知要被網民罵多久。

所謂“鬥米養恩,石米養仇”,善良沒錯,如果過了度,那就會演變成為別人眼裡那理所當然,甚至會讓自己逆來順受。要是一旦停止善良行為,反而會讓人忌恨與也會失去獨立性。

我們的善良不必太過於鋒芒畢露,它存在著雙面性力量:是助力,幫助我們走向更美好的人生;但是過度的善良,就會演變成懦弱。如同川嫦在鄭家裡逐漸處於弱勢,逐漸失去了自己的獨立。

富蘭克林說過:命運的變化如月亮的陰晴圓缺,無損智者大雅。

維尼也曾說過:平凡的人聽從命運,只有強者才是自己的主宰。

順從父母一生的川嫦,其實是自我獨立性缺失造就的盲目順從,一生過著並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的懦弱,對命運做出了妥協:不去改變自己,盲目順從,最終思想死亡,以死來解脫自己。

川嫦的命運是當時社會很多女性的縮影,或許反抗命運是很難,但不反抗就一點機會也沒有。但是任何年代,都有勇於改變命運的女性,如武則天、李清照等,她們都在打破對傳統的順從,去完成自己想要的人生。

在我看來,不去倚仗外來力量,它始終難以改變自身的命運,唯有獨立自己才是最好的自救行為。只是盲目的順從,就會迷失自己。


《花凋》∶不露鋒芒的善良,其實是自我獨立性缺失造就的盲目順從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我命由我不由天”,點明人生不去順從命與人,去突破自身去走向美好的未來,這才是真正的生命含義。

《花凋》∶不露鋒芒的善良,其實是自我獨立性缺失造就的盲目順從


《花凋》是一部看著很壓抑的小說,全篇都在講述人性薄涼與逆來順受的女子,張愛玲並沒有闡述太多的觀點,只是在平淡的文字裡,寫出了鄭家那殘留著封建社會愚昧的思想,親情變得不堪一擊。

川嫦如花一樣的美麗女子,有著善良,但她的盲目順從,也很快就凋謝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其一生最真實的寫照。

《花凋》裡的川嫦,代表著女性盲目順從的形象,不敢反抗命運,善良也是言不由衷。笑,全世界便與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