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台湾,这些人,那些事儿

很久之前就想写一写台湾了。

说台湾,这些人,那些事儿

台湾,这个在祖国大陆对岸的特殊地区,一直是我内心想要了解和触摸的地方。她于我而言就像余光中先生诗里的那句:躲不掉的是乡愁,我在这头,而你在那头。

说台湾,这些人,那些事儿

前几年在某个视频网站偶然看到台湾作家吴念真的一段采访,那时他的《这些人,那些事》这本是刚出版,记得他在采访中说感谢读者给他的书做反馈,因为他觉得读者自己生命里面的某些东西,跟他去接触去反馈会产生共鸣;经历过什么样的人生,到老了的时候,怎样看待这几十年的岁月,这些都是记忆,把这些记忆写成文字和读者交流,这是一种灵魂与灵魂的碰撞,让他心动。“你遇到了谁?什么阶段碰到了什么事儿?那种感觉,回忆起来是非常好的”。这位作家多年前出过一个电视节目名字叫《台湾念真情》,后来我在网上搜了几期,看了下,是关于台湾当地的一些人事物的发掘和记录,蛮不错的。在采访最后,他说:我认为人生苦短,什么事情都应该试一试,不然,人生太无趣了,而且我认为很多事情都是意外的,不要去设定什么,只管走下去,这都是你的人生轨迹。

说台湾,这些人,那些事儿

他的这段采访给我很大感触,因为在去台湾之前,学生时代看了那么多台湾电视剧,可以说对台湾有自己浅层次的了解,例如地标性建筑 台式普通话特殊的语音语调,还有一些生活文化,习俗等等,但这些仅限于在电视剧里,并没有真正触摸到。2015年6月份,终于有机会踏上这片向往已久的土地。11天的环岛旅,让我真真切切感知到这片热土上人民的点点滴滴。

犹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日月潭,电视上播奏的那首阿里山的姑娘,老师教我们唱的那首外婆的澎湖湾,地理课本上中国的雨极“火烧寮”,还有几乎每部电视剧都出现的著名地标。当我一一触摸到这些梦里出现过的种种时,内心的感受实在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站在101大楼的底部,和家人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后来被我装上相框打印出来放在房间的书柜顶部,一抬头就能扫视到;在相片背面,写下了这么一段话:11天的旅行,这些人那些事儿,记忆永存,时光不灭。的确如此,这十几天的环岛旅行里,所遇见的人事物,每一件都让我难以忘怀。让我难忘的不在于它的景点,也不在于它的风土而在于台湾的人情味。忘不了苗栗酒店的夜晚和导游罗叔彻夜长谈两小时,脚丫泡在鱼池里,我们聊天地,聊人生;忘不了花莲那家牛肉面店里的打工老爷爷,他们都是国民党的退伍老兵;也忘不了台北市安放邓丽君墓的公园。这一切的一切,都烙印在心上。从台湾回来后,写了1万多字游记。如果还能找到,我一定会把它整合成一篇文章,推送给各位。

读研之后,从没想到会在研二结束的那个夏天,结交一帮从台湾来到北京游学的学弟学妹。都是来自台湾十几所大学的本科生,由我们几个学校志愿者带队,除去上课时间,需要带领他们去到北京各大景点去了解游玩,可以说是他们在大陆这十几天的导游。十几天的相处,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离开那天上大巴前,一位学弟偷偷塞给我一封信,信里他写道:感谢我这十几天对她他的照顾,感谢我带他们各处游玩,感谢与我这样的相逢,希望我有空一定要去台湾找他们玩。信读到最后,泪不由自主落下,我也期待我们再次相逢。送他们到首都机场后,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段送别文字,算是对他们的祝福,也期待我们各自安好,未来,不负相逢。这之后,可以说对台湾又有了深一步的认识,也对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期待,我期待着能够再次踏上这片让我欢喜的土地,也期待两岸关系能够更加和谐,更加向好,我更期待有朝一日,台湾能够真正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中。

说台湾,这些人,那些事儿

写下这篇文字的同时,我想到前两天得到一个好消息,那个给我一封信的学弟,他已经申请到了清华的研究生,明年夏天就要来这边读书,期待我们的重逢,感恩与你们的相逢。

这些人,那些事儿,未完。待续

说台湾,这些人,那些事儿
说台湾,这些人,那些事儿
说台湾,这些人,那些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