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葬玉有哪些?看看你是不是還戴在脖子上!

中國一直有隨葬的習俗,尤其是漢朝,厚葬之風盛行,葬玉更是極為普遍。人們相信玉有保存屍體的功用,以玉斂屍就會使屍體不腐爛,從而產生再生的可能。

西晉葛洪在《抱朴子》中說:“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不朽。”這話道出了當時人們使用葬玉的目的。狹義上的隨葬玉是指那些專門為保存屍體而製作的玉器,主要包括:玉握、玉衣、玉塞、玉琀等。

一 玉握


漢代葬玉有哪些?看看你是不是還戴在脖子上!

玉握就是死者手中握著的器物。古人認為,死時不能空手而去,要握著財富和權力。新石器時代是以獸牙握在手中;商周時期,死者手中多握數枚貝幣,因為古人認為貝是財富的象徵。到了漢代,則在長條圓柱上加琢單線條,也就是漢代最常用的“漢八刀”雕法,雕成一隻玉豬。


漢代葬玉有哪些?看看你是不是還戴在脖子上!

以玉豬作為隨葬的玉器,原因是豬是供祭祀用的主要牲畜,讓死者握著玉豬離開這個世界,包含了祈禱他在另一個世界活得富足的用意。玉豬造型多樣化,有的較為寫實,生動可愛。

二 玉衣

說到玉衣,大家脫口而出的就是金縷玉衣,最有名的也就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使用的為“金縷玉衣”。


漢代葬玉有哪些?看看你是不是還戴在脖子上!

其實玉衣不止有金縷的們還有銀縷和銅縷,不同的材料表示死者身份的高下不同。據《後漢書·禮儀志》記載,皇帝使用金縷,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用銀縷,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按規定中山靖王劉勝夫婦應該使用銀縷,但是西漢時制度還不是特別嚴格,所以劉勝就用了金縷。


漢代葬玉有哪些?看看你是不是還戴在脖子上!

但是可悲的是用金縷玉衣作葬服不僅沒有實現王侯貴族們保持屍骨不壞的心願,反而招來盜墓毀屍的厄運,許多漢王帝陵往往因此而被多次盜掘。到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玉衣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

三 玉塞


漢代葬玉有哪些?看看你是不是還戴在脖子上!

中國古代對玉有一種近乎迷信的崇拜,總認為玉能使活人平安。使死人不朽,所以死後用“九竅玉”, 是指堵塞或遮蓋死者身上九竅的九件玉器。所謂“九竅”, 是指人的兩隻眼睛、兩個鼻孔、兩個耳孔、一張嘴,以及生殖器和肛門。“九竅玉”即塞在這些部位的九件玉器:眼塞兩件,鼻塞兩件,耳塞兩件,口塞一件,肛門塞一件,生殖器塞一件。其中眼塞又稱眼簾,圓角長方形;鼻塞略作圓柱形;耳塞略作八角稜形;口塞如新月形,內側中端有三角形凸起,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與下面所講的“玉琀”不同;肛門塞為椎臺形,兩端粗細不同;生殖器男性為一短琮形,一端封閉,女性為一短尖首圭形。

四 玉琀

玉琀,有的還稱“押舌”。人殮時用來放在死者口中的玉,與”九竅”塞之一的口塞不同。據考古發現,早在殷商時期,死者口中就含有玉蟬、玉魚、珠、貝錢幣作為玉琀的,可見玉琀的來源是古人不忍心死者空口而去,因而把心愛的東西放人死者口中。其形狀本無定製,用貝、用珠、用玉、用金銀貨幣都可以。但用得最普遍的,是蟬形玉。


漢代葬玉有哪些?看看你是不是還戴在脖子上!

為什麼玉蟬作琀最為普遍呢?對此,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形式的湊巧

即玉蟬的形狀正好“與舌形相似”。

第二種說法是高潔之意

這種說法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古人認為“蟬居高飲潔”,這裡區蟬高潔之意。

第三種說法喻人之屍

出自瞿中溶《奕載堂古玉圖錄》:“《說文》: 蛻,蛇、蟬所解皮也。則人之死,其屍首有似於蟬之蛻,而又不能食,古人或因即用為玉琀耳。”這是以蟬之蛻,喻人之屍。


漢代葬玉有哪些?看看你是不是還戴在脖子上!

第四種說法是重生

蟬的幼蟲,入土變蛹,出土後,變成蟬,即如死者之靈魂,脫離死去之屍體,又開始其新生命,於是蟬遂為代表復活之符號矣。”這就把蟬當做了復活和新生的代名詞。

這裡要說明的問題是蟬除了作為玉琀的含蟬外,其他還有冠蟬和佩蟬。冠蟬是帽飾,其上下間有孔;佩蟬是供佩帶之用,其頂上有孔;含蟬一般無孔,但也有有孔的。作為冠蟬和佩蟬,主要是取其高潔之意。所以也不能看到別人戴蟬就是玉琀。

愛文玩,關注柴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