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作戰篇》解讀

戰爭,在某種程度上,是敵對政治集團之間經濟實力的較量。2500多年前的孫子,已經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非常了不起。

《作戰篇》緊跟《計篇》。在邏輯上,是“五事七計”的進一步擴展,但考察分析的重點在經濟上。

第一,戰爭需要巨大的花銷。

孫子先以動用十萬之師舉例,具體分析了用兵打仗對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

戰爭開始前,從士卒的招募、訓練,到武器、裝備的製造,從內政、外交的開支,到後勤供應,每天都需要花費數目巨大的資金,所謂“日費千金”。

戰爭進行中,武器、裝備的維修補充,糧草及戰爭物資的遠程運輸,還需要大量的花費,所謂“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十去其六”。

如果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或者沒有做好財力、物力的充分準備,當權者絕不可輕言用兵。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物質基礎是戰爭的先決條件。

第二,從利害兩方面看待戰爭。

發動戰爭或者被迫參與戰爭,都是為了一定的利益。通過戰爭而擴大疆土、鞏固政權、佔有資源、擄掠財務,或者爭得有利地位、掌握主動權,都是有利可圖的。

但是,戰爭勢必會造成人員的傷亡、財力的消耗,必然破壞經濟。久戰不決更會增加服役,影響人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最終導致國力枯竭、人民貧困,國運將難以為繼。

同時,持久用兵造成的不利局面,將為別的諸侯國提供乘虛而入的可乘之機,到那個時候,局面就更難收拾了。

因此,用兵者僅僅看到戰爭的好處是不夠的,更應該十分清醒地認識到戰爭的害處,並將有害的方面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從而使戰爭的好處增加到最大的可能。

第三,速戰速決。

要達到“增利減害”的目的,關鍵是速戰速決,不宜拖延太久,所謂“兵貴勝,不貴久”。

基於此,孫子提出了兩點用兵要求。

一是戰略上,努力使戰爭不要持久延續,以免造成財力枯竭、服役加重、民不聊生的局面。

二是策略上,重視從敵國就地解決糧食供應和軍需補充,“以戰養戰”,最大限度地減少本國經濟實力的消耗。

第四,以戰養戰。

“以戰養戰”是孫子軍事謀略中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戰爭勝利的有效保證。

“因糧於敵”,在敵國解決糧草供應,不僅可以減輕本國經濟負擔,而且還消耗了敵國的財富資源,實際效益遠遠超過了糧草本身。“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稈一石,當吾二十石”,孫子在這裡作了一個1∶20的效益計算,充分說明“因糧於敵”的重要。

另外,重視從敵軍中補充武器和兵員,化敵用為我用。鼓勵士兵奪取敵人戰車,用來武裝自己;優待被俘的敵軍士兵,不斷補充自己的兵員。這樣做,在補充自己的同時更削弱了敵人的戰鬥力,其效益與“因糧於敵”等同甚至更大,因為優待俘虜還能產生瓦解敵人軍心的作用。

“以戰養戰”原則的正確運用,可以造成越戰越勝、越勝越強、越強則越勝的態勢,形成良性循環而確保勝利。

第五,對將帥要求高。

“兵貴勝,不貴久”,是基於戰爭對經濟力量的依賴和戰爭利害關係的分析得出的結論。

然而,真正要做到“速勝速決”,成功地實施“以戰養戰”,實現“勝敵而益強”,關鍵的因素在於領兵打仗的將帥。

沒有深知用兵之利害、正確執行既定方針的將帥,不僅不能速勝速決,反而有可能造成危險後果,使國家人民遭受巨大的災難。

因此,孫子最後特別強調了將帥的作用,“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這在“五事七計”中強調將帥“五德”和才能的基礎上,對將帥有了新的要求,使戰前的準備更加周密圓滿。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孫子倡導的“兵貴勝,不貴久”,是從進攻一方的角度而言的。

《作戰篇》主要說的是在境外對敵國實行戰略進攻的要求,並沒有包括在戰略防禦中應該採取的策略。

因此,實行戰略防禦的一方,可以採取持久的戰術,切不可急於求成;而實行戰略進攻的一方,主張速戰速決,反對曠日持久,則是最好的選擇。

孫子本人指揮的吳軍破楚入郢的戰鬥,就是速戰速決的很好範例。吳軍在孫子指揮下,長驅深入楚地數千裡,迂迴至楚軍背後由北而南攻擊楚國國都。出其不意,突然襲擊,很快取得了勝利,結束了戰鬥。

然而,此戰隱含著極大的冒險成分。如果當時楚軍及時封鎖北部的三關要塞,吳軍將處於前後夾擊、腹背受敵的被動地位。因此“兵貴神速”,是孫子此戰取勝的主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