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的強大影響力,源於網絡文化和技術信仰基因


新媒體的強大影響力,源於網絡文化和技術信仰基因


想象一下沒有媒體的日子,你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粉絲們看不到偶像的言行會抓狂,甚至發瘋;沒有信息更新的你,可能會渾身不自在,甚至好像丟了魂……

沒有了媒體,國家會怎麼樣呢?

會迷失……

媒體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它延伸了你的工作、生活圈,它讓你和一切都鏈接在一起。沒有了媒體,你會處在黑暗之中,你的大腦會停滯——行屍走肉般的活著。

媒體是近兩個世紀商業社會發展的產物,特別是新聞和娛樂加速了媒體的商業化、社會化,互聯網等新技術使媒體的進一步垂直下沉——形成了“新媒體”,它把人的行為、人的思維和社會形態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新媒體”與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媒體不同,而無論“自媒體”“富媒體”“融媒體”等各種概念,它都是在互聯網、移動設備及各種新技術的支持下出現並形成的。

在這裡,統稱為“新媒體”。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雖然看起來僅僅是形態上變化,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傳統媒體也都開發了網站、客戶端,並在內容形式上也做了創新。

但是類似於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百度、微信等這些媒體,它們誕生於網絡,是真正的“新媒體”,它們的影響力、傳播力越來越強大,也逐步改變著人的認知,“媒體能夠塑造人類時間和空間的認知,進而影響人的感知方式”。

商業化的新媒體為何會快速崛起,為何有如此強的吸引力呢?

新媒體具有與現代社會文明發展一致的文化基因。


新媒體的強大影響力,源於網絡文化和技術信仰基因


自由、平等、公平、科學、公開是網絡文化的內核,也是社會文明的標誌,也符合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

美國社會學家曼紐爾·卡斯特說過,“網絡文化是由人類技術進步過程中的技術統治信仰組成的,由崛起於自由、公開的技術創新性黑客社會執行,深植於重塑社會為目標的虛擬網絡之中,並由金錢驅使的企業家在新經濟的運行之中使之物質化。”

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正在給改變著人們的社會方式和思維習慣,動搖了原有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特別是“網絡原住民”——90後,他們是伴隨著網絡環境和網絡文化成長起來的,對網絡虛擬社會的“信仰”可能超越對現實社會的關注。

新媒體不僅具有這樣的文化基因,而且還有深厚的技術基因。

依據“算法”精準推送內容和廣告,通過“點擊量”和“流量”增強粘性;建構“模型”,實現數據運行“智能化”,強化用戶的依賴感——技術信仰——提升網絡媒體的吸附力、公信力。今日頭條、抖音、喜馬拉雅就是這樣的。

新媒體已經成為90後一代人及未來新生代獲取資訊、社交、學習,甚至於工作的主要工具。但新媒體也因為“技術信仰”導致“信息繭房”,讓用戶或受眾得不到他們真正想了解的信息和內容。

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各衛視等為代表的主流媒體,也被稱為“傳統媒體”,它們提供的信息和內容是正確完善的,也在內容和技術上做出了一些創新,但這還不足以適合新媒體用戶的口味,或者說是思維習慣。

所以說傳統媒體更為重要的是“思維模式”應做出改變,新媒體不能因技術而陷入“信息迷失”。


新媒體的強大影響力,源於網絡文化和技術信仰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