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設計”“有思考”的信息,你躲不開


“有設計”“有思考”的信息,你躲不開


信息這個詞是在現代社會生成的,但它並不是在現代社會才出現;信息不僅能感知到的、有形的、客觀存在的,而且有的是看不到的、無形的、神秘的,比如地震前出現的異常現象、宇宙中發出的各種光線和波動;信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有的亙古不變,有的瞬息萬變。

社會由信息匯聚而成,信息更新,社會變革

在很早很早以前,沒有人類的地球就被各種信息所包圍,這些信息為其他生物所感知和利用。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人類的形成是地球上各種信息交互作用的結果,古之信息就是“密碼”、“序列”或者說是現代意義上的“基因組合”。

人,是各類信息的組合體,也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人們口口相傳、文字記錄下來的信息成為歷史,它是社會發展進程非常少的一部分,往往被認為是重要的、體現輝煌和光榮、有用的,其實從客觀上來看是靜止的。社會發展進程中大量的信息並沒有記錄下來,有的成為“神的啟示”,有的成為“心裡暗示”;而天體、自然變化的動態的信息一直隨著地球轉動著。

信息社會不應該是當代技術革新下社會發展的專屬名詞,社會本來就是各種各樣信息流動中的狀態,信息不同社會形態也不同,不同信息生成不同的行業,不同行業影響和左右著人們不一樣的思考,推動社會形態的變化。

特別是近兩個世紀以來,從商業生態系統中催生並發展起來的新聞和娛樂,讓我們更加直觀地、深刻地感受、體驗到信息的力量,從內心裡體味到沒有了信息就無法思維、無法生存,更談不上時尚、舒適、個性的生活。


“有設計”“有思考”的信息,你躲不開


新聞是“有思維”“有生命”的信息

新聞是經過研發、設計、加工、核驗過的信息,是“有思維”“有生命”的信息,它在相當程度上給出或還原社會“真相”。不真實的、虛假的、刻意隱瞞的、違反道德的新聞為人們鄙視、厭惡、摒棄,也叫“醜聞”。

“新聞是人們為其生活做出合理決策所需要的信息。”這是由新聞本身的特點決定的,也是新聞作為一種業態在其發展過程中而約定俗成的。

那麼新聞是什麼呢?新聞 是“指報紙、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等媒體經常使用的記錄與傳播信息的 一種文體,是反映時代的一種文體。”

新聞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除了發表於報刊、廣播、互聯網、電視上的評論與專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屬於新聞,包括消息、通訊、特寫、速寫(有的將速寫納入特寫之列)等等; 狹義上:消息是用概括的敘述方式,以較簡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報道附近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使一定人群瞭解。

從定義來看,就能瞭解到新聞和新聞業態的特點:

第一,公開性和真實性。新聞是公開發布的真實消息,是人們獲得的一手有價值的資料,可資用來支撐思維的論據和觀點。新聞敘述的六要素——即:誰(Who)、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為何(Why)、過程如何(How),換一種說法就是:人物、時間、地點、事件、原因、發生過程——既是一種思維,也充分說明新聞內容的客觀、真實、可靠。

第二,公眾共享和政治立場。新聞通過報紙刊物、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公開傳播,為大眾共享,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公信力。新聞是各類媒體必不可少的內容,而各類媒體有不同的背景,也代表不同群體的利益和立場,儘管都標榜“新聞自由”,但新聞在實際傳播過程中會有“政治標籤”和“政治立場”。

比如,美國的CNN、FOX、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會代表共和黨或民主黨的利益和立場,實際上就是美國的利益和立場;韓國的NHK、中央日報等媒體;人民日報、CCTV、光明日報等等在中國被稱為主流媒體。

第三,商業價值和品牌形象。新聞具有越來越高的商業價值,媒體之間激烈的競爭就是新聞時效和新聞商業價值的競爭,也就是“快速的、新穎的、新型的、獨有的”信息競爭。廣告收入是新聞商業價值的直接體現。

新聞信息也是樹立媒體形象的核心內容,持續強化品牌的動力源。比如,臉譜、推特、微信、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商業媒體。

具有這些特點的新聞給我們提供多向、深度思考的可能,而且垂手可得的新聞像空氣一樣,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變得必不可少。


“有設計”“有思考”的信息,你躲不開


娛樂是精心設計的活動和信息

與新聞一樣從商業社會分離出來的娛樂業,也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生活佐料。事實上,隨著技術發展和創新,文化、現代社會都將人們推到了同一方向——娛樂。

娛樂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是人類追求快樂、減輕生活壓力、緩解苦難的本性。娛樂對個體而言是指一種感受或感悟,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而快樂。老舍在《駱駝祥子》中寫道,“他去擦車、打氣,曬雨布,抹油……用不著誰支使,他自己願意幹,幹得高高興興,彷彿是一種極好的娛樂。”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勝利法是他的娛樂。

在此探討的娛樂是指給人們提供的一種快樂的信息或活動,它是人們有意識地追求精神平衡、精神休息的手段,因此,它們中的大多數是經過精心設計而發明的。經過特定媒體傳播,主動給人們帶來快樂,不完全是人們感受的快樂。比如,有的人看NBA、電影是快樂的,但不是這裡所指的娛樂。

娛樂在現代社會進一步產業化,甚至是工業化流程生產。娛樂是媒體推出的商品,通過使受眾感受快樂,培養受眾的依賴感,提高收視率,擴大用戶群,實現商業利益最大化。比如快樂大本營、王牌對王牌、奇葩說等節目;抖音、快手、BIBI等微視頻平臺。

娛樂是一種社會話題,也是成為人們的談資,各種信息匯聚傳播,影響和左右受眾,特別是“粉絲”對生活的思考和判斷。比如“肖戰”事件、“許可罄”事件等等。

從個體角度來看,享樂是人的天性,是一種“悟性”。而娛樂活動或節目是給人以快樂的感受,對人的心理和情感有影響,從而對人參與社會活動也有影響。

據專家研究,人們觀看和體驗娛樂是有一系列的想象,這種想象反應出狀態和情緒依賴於不同的因素,有娛樂活動或信息的特性,也有人們本身的想象能力、信仰、以往的經歷,以及人們選擇性接受、欣賞娛樂活動或信息的動機。

娛樂信息或活動對人們心理上的作用也體現在他們認同感的產生。人們在娛樂中分享他人的生活,受到激勵、教育,激發出自己的認同感,引發想象和思考;再傳遞給周圍的人或組織,這樣就對社會運行產生了作用。

娛樂和新聞是媒體運行的核心要素,推動了媒體的發展與變革,在時間和空間上做了系統的分割和定製,從而影響和左右了人的思考。


“有設計”“有思考”的信息,你躲不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