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就要发心立愿,正信、正思、正念是每天内心的功课

这是每天修行,内心的功课,修行的目标就是要成佛,我们若要成佛,就要求佛法。所以,求佛法,行佛道,必定要勇猛精进。要有勇猛的精神,才能向这条菩提道路走。精修信戒,常常说“信为道源功德母”,能培养我们一切的诸善根,信必定要坚定、必定要守戒。不只是守戒,还要坚持梵行。真正要走入佛陀所教法,必定就是要行“六度”,就是六种修行菩萨道的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中,不能缺少的就是梵行。

修行就要发心立愿,正信、正思、正念是每天内心的功课

梵行就是清净,要布施,也要很清净的布施,何谓清净的布施?就是无所求、无所著,付出无所求,同时感恩。用感恩心去付出,不求名,不求利,这是清净梵行布施。持戒也是同样,身、口、意三业,要真正坚持,不要去犯到口不该说的话,犯到身体不该做的事,不要去犯到我们的心,起心动念贪、瞋、痴,这些事都不犯,这样叫做持戒清净行。布施、持戒是这样,忍辱、精进也是同样这样,我们必定要“精修信、戒持、梵行,这非常的重要。

修行就要发心立愿,正信、正思、正念是每天内心的功课

还有,“守志奉道力坚固”,要坚定我们的道心,要守这念志,若能守好这念志,这个力量就会坚固了。佛陀慈悲,能够体谅,众生凡夫,要真正能体会佛心灵的境界,实在是很不容易。所以说,“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除非是诸菩萨,已经发心立行,有立这个志要修行,真正要修行要向佛陀觉悟的道路走。真正发心的人,那就是菩萨众。若不是想要真正修行的人,这些都是“诸余众生类”,就都是凡夫。

修行就要发心立愿,正信、正思、正念是每天内心的功课

发心,那就是要行菩萨道,这样的人就是菩萨众,不只是发心要行菩萨道,同时还要信力坚固,这样的人,才能体会到佛陀的心怀,所以说“除诸菩萨众”。“菩萨”叫做“觉有情”;已经觉悟的有情,也就是觉悟的众生。“有情”就是众生,“觉”是有别于一般的众生,华严经叫做“觉有情”,就是说,觉悟一切大有情的众生。人间确实是在苦、空、无常中,我们的心念一偏差,那就是因缘果报。这些事情全都知道了,要修行,谨慎于我们在人群中的因缘果报,把握当下,向佛的觉道精进。这就是觉悟一切大有情。

修行就要发心立愿,正信、正思、正念是每天内心的功课

“大有情”就是觉悟后发大心之人。菩萨是以六度为乘;六度就是六种的方法要来度众生,这叫做大乘,度众生的大乘法。大乘法不能于六度中缺一法,要六度具足,合起来就是一大乘法。这大乘法就是要“运载众生到彼岸”,从这里将他运到彼岸。彼岸就是清净,彼岸就是解脱。这就是佛菩萨来人间,最重要的一大事,就是为了要度众生。既然有此因缘,有佛、菩萨在人间,坚定信力来学,佛也是从人成佛,菩萨,成为菩萨,也是从人开始做,要坚定信力。上次说过,坚固的力量,那就是根要深、要阔、要长。

修行就要发心立愿,正信、正思、正念是每天内心的功课

信根若没有伸长、扎深,这棵树长不大,若是大树的根不长、不深,一阵风来,就倒了。所以种树,树根要长,就是要在大自然的境界中来磨练,经得起大风,经得起大雨,以大风为助缘,以大雨来成长根基,以太阳的燠热来健全,健壮它的树根与树身。就如我们发心要行菩萨道,要经得起在群众中、人、事、物中来磨练,才能“经一事,长一智”。我们的慧命真正要增长,必定要在人群中。受了什么样的磨练,信根还能坚固,越是磨练,信根愈伸长、愈深。这应该是我们修行者,要有这样的精神。信根能“破诸邪信”,“信”要有正信、正思、正念等等,自然在人群中,很多的偏邪会来扰乱人心,

修行就要发心立愿,正信、正思、正念是每天内心的功课

也不要有邪信,必定要有信是正道,正道的信仰,“不为偏小所度”。不要让“偏”与“小”,“偏”就是于正法中已经偏了,看起来好像很精进,却是偏掉了,已经偏了,那就容易入邪道。在佛典故事中,很多(讲到)提婆达多,毁谤佛法,提婆达多破坏僧团,提婆达多迫害佛陀等等。这(只)是一念稍微偏了,那就是差毫厘,失千里,或者是邪,这个邪见一产生,差一点就将佛法的道理,完全破坏掉。要很谨慎,“信”要正信,不只是正信,要有坚定的力量。若要真正体会佛法,就是要发大心、立大愿,行菩萨道,甚至还要“信力坚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