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就要發心立願,正信、正思、正念是每天內心的功課

這是每天修行,內心的功課,修行的目標就是要成佛,我們若要成佛,就要求佛法。所以,求佛法,行佛道,必定要勇猛精進。要有勇猛的精神,才能向這條菩提道路走。精修信戒,常常說“信為道源功德母”,能培養我們一切的諸善根,信必定要堅定、必定要守戒。不只是守戒,還要堅持梵行。真正要走入佛陀所教法,必定就是要行“六度”,就是六種修行菩薩道的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中,不能缺少的就是梵行。

修行就要發心立願,正信、正思、正念是每天內心的功課

梵行就是清淨,要佈施,也要很清淨的佈施,何謂清淨的佈施?就是無所求、無所著,付出無所求,同時感恩。用感恩心去付出,不求名,不求利,這是清淨梵行佈施。持戒也是同樣,身、口、意三業,要真正堅持,不要去犯到口不該說的話,犯到身體不該做的事,不要去犯到我們的心,起心動念貪、瞋、痴,這些事都不犯,這樣叫做持戒清淨行。佈施、持戒是這樣,忍辱、精進也是同樣這樣,我們必定要“精修信、戒持、梵行,這非常的重要。

修行就要發心立願,正信、正思、正念是每天內心的功課

還有,“守志奉道力堅固”,要堅定我們的道心,要守這念志,若能守好這念志,這個力量就會堅固了。佛陀慈悲,能夠體諒,眾生凡夫,要真正能體會佛心靈的境界,實在是很不容易。所以說,“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除非是諸菩薩,已經發心立行,有立這個志要修行,真正要修行要向佛陀覺悟的道路走。真正發心的人,那就是菩薩眾。若不是想要真正修行的人,這些都是“諸餘眾生類”,就都是凡夫。

修行就要發心立願,正信、正思、正念是每天內心的功課

發心,那就是要行菩薩道,這樣的人就是菩薩眾,不只是發心要行菩薩道,同時還要信力堅固,這樣的人,才能體會到佛陀的心懷,所以說“除諸菩薩眾”。“菩薩”叫做“覺有情”;已經覺悟的有情,也就是覺悟的眾生。“有情”就是眾生,“覺”是有別於一般的眾生,華嚴經叫做“覺有情”,就是說,覺悟一切大有情的眾生。人間確實是在苦、空、無常中,我們的心念一偏差,那就是因緣果報。這些事情全都知道了,要修行,謹慎於我們在人群中的因緣果報,把握當下,向佛的覺道精進。這就是覺悟一切大有情。

修行就要發心立願,正信、正思、正念是每天內心的功課

“大有情”就是覺悟後發大心之人。菩薩是以六度為乘;六度就是六種的方法要來度眾生,這叫做大乘,度眾生的大乘法。大乘法不能於六度中缺一法,要六度具足,合起來就是一大乘法。這大乘法就是要“運載眾生到彼岸”,從這裡將他運到彼岸。彼岸就是清淨,彼岸就是解脫。這就是佛菩薩來人間,最重要的一大事,就是為了要度眾生。既然有此因緣,有佛、菩薩在人間,堅定信力來學,佛也是從人成佛,菩薩,成為菩薩,也是從人開始做,要堅定信力。上次說過,堅固的力量,那就是根要深、要闊、要長。

修行就要發心立願,正信、正思、正念是每天內心的功課

信根若沒有伸長、扎深,這棵樹長不大,若是大樹的根不長、不深,一陣風來,就倒了。所以種樹,樹根要長,就是要在大自然的境界中來磨練,經得起大風,經得起大雨,以大風為助緣,以大雨來成長根基,以太陽的燠熱來健全,健壯它的樹根與樹身。就如我們發心要行菩薩道,要經得起在群眾中、人、事、物中來磨練,才能“經一事,長一智”。我們的慧命真正要增長,必定要在人群中。受了什麼樣的磨練,信根還能堅固,越是磨練,信根愈伸長、愈深。這應該是我們修行者,要有這樣的精神。信根能“破諸邪信”,“信”要有正信、正思、正念等等,自然在人群中,很多的偏邪會來擾亂人心,

修行就要發心立願,正信、正思、正念是每天內心的功課

也不要有邪信,必定要有信是正道,正道的信仰,“不為偏小所度”。不要讓“偏”與“小”,“偏”就是於正法中已經偏了,看起來好像很精進,卻是偏掉了,已經偏了,那就容易入邪道。在佛典故事中,很多(講到)提婆達多,毀謗佛法,提婆達多破壞僧團,提婆達多迫害佛陀等等。這(只)是一念稍微偏了,那就是差毫釐,失千里,或者是邪,這個邪見一產生,差一點就將佛法的道理,完全破壞掉。要很謹慎,“信”要正信,不只是正信,要有堅定的力量。若要真正體會佛法,就是要發大心、立大願,行菩薩道,甚至還要“信力堅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