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樹:前半生與眾不同,後半生嚮往普通

爆紅綜藝《樂隊的夏天》

中,盤尼西林改編了朴樹的《New Boy》

一向不善言辭的張亞東,聽著這首歌,泣不成聲。他說想起了那個時代的朴樹。

朴樹:前半生與眾不同,後半生嚮往普通

並感慨,那時候大家對2000年,充滿了期待,覺得一切都會變很好,結果只是我們老了……

朴樹:前半生與眾不同,後半生嚮往普通

確實,那時候年輕的我們以為新世紀是多麼不同,新世紀的自己是多麼非凡,就像朴樹在第一張專輯《我去2000年》裡的歌曲《New Boy》唱的:

“明天一早,我猜陽光會好,我要把自己打掃,把破舊的全都賣掉……以後的路不再會有痛苦,我們的未來該有多酷……”

如今20年過去了,朴樹的一首《平凡之路》“也哭也笑平凡著……”也再次被大家傳唱。

現在的我們,也正如朴樹兩年前,對《New Boy》重新填詞後的歌曲《Forever Young》中唱的:

“所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全都變沉默了……”

從自命不凡,到歸於平凡,好像是每個人必經的心路。


01第一次成長:“自己不那麼特別”


朴樹:前半生與眾不同,後半生嚮往普通

朋友英子一直都是典型“別人家孩子”。

自小學起,她的成績從來都是班級前三,不僅學習好,長得也很高挑出眾。在學校,是老師重點表揚的對象,同學心中的女神。

因為足夠優秀,她總有很強的自我優越感。

覺得自己走在哪裡,都應該是被大家關注的焦點,是世界的中心。

直到後來,她順利考進了一所985大學。周圍的人都很優秀,她第一次感到自己並不是最特別的那個。

她擅長寫作,但是寫作協會里,很多學長經常寫文上她最喜歡的週刊,而她卻屢屢被刷;舞蹈協會里總有優雅學姐比她更美更優秀……

畢業後進入一家外企,一起入職的同事也很優秀,很快就升職加薪,靠自己的積蓄在北京買了車。

英子說,18歲之前,她的世界很小,僅限於家庭,小城市,幾個同學好友,對自己的認知都建立在這小小的世界之上。所以,那時候,她的優秀只是這個範圍之內的優秀。

朴樹:前半生與眾不同,後半生嚮往普通

上大學或工作後,才發現這個世界真的很大,人很多,而她很小。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努力著,自己和他們一樣,並不特別,更不是世界的中心。

知乎上有個問題:你從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平庸?有人答:

或許是精心打造了簡歷之後,求職卻屢次被拒; 或許是用盡了畢生所學,做出了方案,卻被老闆說,這個沒什麼特色;或許是看到根本沒有“別人家的孩子”,每個人都是最特別的那個。

這其實是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感觸。隨著年紀變大,真切地體會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悟空傳》裡的一句話:“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以為這天地都是為他一個人而存在的,當他發現自己錯的時候,他便開始長大。”


02
第二次成長:“努力只是成功的一小部分條件”

朴樹:前半生與眾不同,後半生嚮往普通

我一個朋友,她從小的夢想就是出國留學,大學時報了德語班,想去德國讀室內設計專業的研究生,專業和語言,她都一併努力學習,直到畢業後順利拿到了簽證。

但申請學校前,還要一份語言考級證明。她在當地一邊繼續學習語言,一邊參加考試。只不過,

她從小語言天賦很差,花了一年半,一直沒能順利通過。

後來,她選擇放棄自己的留學夢,回國參加工作。因為專業能力很強,工作兩年,晉升了設計師,又過了一年,還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前段時間,她和我談起自己的出國夢,還是頗感遺憾。不過她說,這次經歷讓她明白,很多事情不必太執著,努力過不行就放棄。

圓桌派最新一期《誰要996?誰在996?》中談到“成功”這回事,周軼君說自己曾經問過一個專門為有錢人做財務諮詢的朋友,那些非常有錢的人都有什麼特點?

她朋友說,他們一般有三種人,一種是外企高管,二種是很有能力,正在改變世界的人,第三種就是有遺產可繼承的。

但他們都有同一個特點:

幸運。

朴樹:前半生與眾不同,後半生嚮往普通

我想起巴菲特說過的一句話,1995年10月,巴菲特和比爾蓋茨受邀坐著火車穿梭中國大地。

巴菲特後來回憶了在三峽看到的一個場景,河邊有縴夫正在拉縴,巴菲特對蓋茨說:

“那些拉船的縴夫中可能就有另一個比爾·蓋茨,但是他出生在這兒,註定一輩子這樣辛苦地拉船,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我們有機會獲得這樣的財富成功,純粹是運氣。”

一個人的命運其實在出生的時候就決定了一大半,並不是說縴夫和巴菲特的天賦差別有那麼大,而是他們自身的使命不一樣。

縴夫一生體力辛勞,會受身體的苦,巴菲特一生在商海沉浮,一樣是在他的命運裡承受著他應該承受的苦。

在努力這個層面上來說,巴菲特一天花10小時工作和縴夫一天花10小時勞動,他們的努力程度並沒有差別。

巴菲特的使命是以商業上的影響力啟迪別人,縴夫的使命是成為江上千萬勞動者中的一份子,他們在不同的方面,都做得很好,在這一點上來說,兩人都是成功的。

朴樹:前半生與眾不同,後半生嚮往普通

我們到底要努力到什麼時候,才能接受自己的有限性呢?就是被現實教育到,終於發現輝煌的夢想光靠努力走不通的時候。

這就是多數人到中年的感受,當然,其實最難接受的,也是這種努力也無能為力的頹敗感。

越長大,我們越要學會接受世界真實的樣子:所有的成功與否都不是必然的,決定最終結局的可能並不是目標和努力。

億隆馬斯克說:沒有人可以一週只工作40小時還可以改變世界。但是現實是:我們即便一週工作60個小時,80個小時,我們也不可能改變世界,反而會過勞死。

並不是說人生不需要努力,只是有些事,真的就是盡力就好。


03
第三次成長:享受平凡接受平凡,與自己和解

朴樹:前半生與眾不同,後半生嚮往普通

“如果在三十歲以前,最遲在三十五歲以前,我一定要使自己脫離平凡。”

“可什麼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具體說來?”

“就是,起碼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車,起碼要成為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吧?還起碼要有一筆數目可觀的存款吧?”

“要有什麼樣的房,要有什麼樣的車?在你看來,多少存款算數目可觀呢?”

“這,我還沒認真想過……”

以上,是梁曉聲和一名大一男生的對話。

和梁曉聲一樣,我們很多人所認定的人生的意義是,成功,有錢,有名,成為比別人更好的人。

我有個好朋友,他很聰明,做什麼事情都能做得比平均水平好一點點,但是也僅僅是一點點。

試過做銷售,開酒吧,寫書等等,效益都不理想。

他始終想不通,為什麼他明明比大多數人聰明,而且又很努力,為什麼不論做什麼,出人頭地,財富自由總離他那麼遠?自己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這讓我想到香港作家馬家輝說的,活到他那個歲數,就覺得

怎麼把家人都安頓好,還能幫家人減輕痛苦,是他中年之後的最大成就感。

朴樹:前半生與眾不同,後半生嚮往普通

這是一個典型中年人的平凡之路,誰說不是另一種“意義”呢?心安理得迴歸到了平凡的人生裡,這就是人生最好的意義。

有句話說,“人生就像一條波斯地毯,人一生的旅程穿針引線編織成了一副地毯,每個人的地毯紋飾都不一樣,不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花紋更有意義!”

正如朴樹《平凡之路》中唱的:

“我曾經失落失望 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見平凡 才是唯一的答案”

……

或許,當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遇見“平凡”時,那份只屬於自我的“不平凡”才會實現。


作者簡介:蘑菇姑姑,國家二級諮詢師,前大型婚戀網站主編,多家媒體心理專欄簽約作者,情景式女性寫作療愈推廣人。公號“Miss蘑菇姑姑”(housewife-online)

諮詢、商務合作請加微信mogugug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