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拖拉、磨蹭?家長別急著吼,培養時間觀念是第一步

上週末,和同學約好一起帶孩子去歡樂谷,我緊催慢趕地拉著孩子趕到同學家,結果到那的時候同學兒子嘟嘟還在床上呼呼大睡。



同學一邊給孩子忙活早點,一邊一遍遍喊嘟嘟起床,可過了大概半個小時,嘟嘟還是沒一點兒動靜。


同學有點急,她走進房間把嘟嘟推醒,然後起身找拿衣服。結果一轉身,孩子就又倒頭睡下,好不容易再擁醒,又地把頭埋在被子上還是不肯起。就這樣來來回回折騰了將近四五十分鐘,孩子在罵聲中總算起來了。

孩子愛拖拉、磨蹭?家長別急著吼,培養時間觀念是第一步


生活中這種類似的場景是不是經常出現:

一做作業就喝水上廁所,就不能踏實做會兒作業!


“孩子做事磨磨蹭蹭,一件小事,都要做很久,我在旁邊看得都快急死了。”


“我女兒一寫作業就各種找東西,半個小時能寫完的作業,非要拖上1個小時,批評了很多次,就是改不掉。”


“每天晚上8點開始叫她洗澡,收玩具就要半個小時,有時候十點多還不睡覺。早上起不來,洗漱也慢吞吞,上幼兒園總是遲到”

......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每天,很多家長可能都要和孩子說上很多遍。


於是,“孩子磨蹭——家長催促”的模式幾乎天天上演:早上催起床,放學催寫作業,晚上催睡覺,一天三場,循環播放。


其實,我們是大人,在我的時間認知裡,我們知道時間的緊迫性,也知道錯過時間意味著什麼,可對孩子來說,天生並沒有時間觀念,所以我們看著著急上火的時候,他們是一頭霧水的狀態,也不知道大人為什麼著急。

有研究表明:3歲前,孩子並沒有時間觀念,他們的一切訴求都是源於身體裡的“生物鐘”:嬰兒依靠生理變化來折射時間,肚子餓了,知道吃奶時間到了,困了,知道睡覺時間到了。


從3歲起,孩子的時間觀念開始形成,一般來說,3-4歲的孩子知道白天,黑夜。4-5歲的孩子知道昨天,今天,明天。5-6歲的孩子知道具體的幾點鐘。


所以,很多父母都很無奈,好像無論怎麼督促、批評、提要求……都無法解決孩子磨蹭的問題。其實呢,這些表面上看起來相似的「磨蹭」,背後的原因卻不盡相同,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時間觀念不足。


前面提到,大部分孩子從3歲左右開始,對時間才有了初步的感知,比如,他們會使用“現在”、“昨天”、“明天”、“等一會兒”等跟時間有關的詞彙,但這種認知還是非常粗淺。一直到6歲左右,孩子對時間長短仍缺乏概念。

比如,你告訴孩子20分鐘要吃完飯,這對他來說其實沒有什麼意義,因為在這個階段,孩子還尚未備具體時間觀念的認知。


從孩子的認知思維發展上來看,學前階段的孩子的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為主,很難對抽象事物有準確理解和把握,往往依賴於實物、具體的事件來進行思考。

比如,我們在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先約好說“讀個十分鐘”“再讀五分鐘就去玩樂高”,你問他過了多久,他可能會茫然地看著你,孩子並不能理解這些時間的具體含義,也就沒有什麼效果。

另外,孩子是“可視化”生物,即便能把“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這些名言警句背得滾瓜爛熟,依然很難感知到看不見摸不著的時間。15分鐘到底有好久?半個小時後是什麼時候?孩子真的沒有概念,即便他已經學會看鐘表,所以孩子就成為很多家長眼中的“磨蹭”小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