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黑唯诸葛亮马首是瞻之人,其实在三国下了一盘很大的棋

历史不忍细读,英雄莫问出处,千古风流人物总被雨打风吹去。

今天这位故事的主角,在演义中个被人轻视,被人同情,为他人作嫁衣的配角,但在真实正史中绝对是个叱咤风云的大腕级人物,他一生都在为三国鼎立,谋一般很大的棋。

被黑唯诸葛亮马首是瞻之人,其实在三国下了一盘很大的棋

英雄少年,义薄云天,豪情满怀,绝对不是怂角色。

公元197年,在从东城通往居巢的官道上,一位25岁左右的英俊青年,带着一近千人的队伍,扶老携纪正在赶路,后面一大队袁术官兵,紧紧追着。

眼看追兵越来越近,这个英俊青年,指挥着让老弱病残的百姓先走,自己带着300多年精壮人等断后。

追兵高呼:“鲁县令,你们这是要逃向何处呀?袁大将军让你回去,有什么事回去好商量,再逃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

只见这么被呼作“鲁县令“的年青人,冷笑一声,让手下排好阵形,在100米开外,立上一块盾牌,自己粘弓射箭,一箭直穿盾牌,追将骇然,不敢上前。

“鲁县令”提马上前,大声喝道:“俗话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当今乱世,分不清是非对错,我等去意已决,你等苦追,又能得到什么好处!”

《三国志·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

众追兵,一看这架势,打不打得过还两说,而且鲁县令话说得也有道理,于是退兵。

这位25岁的英俊青年正是鲁肃,鲁子敬,时任袁术手下东城县县令,因不甘心在袁术混日子,带着全部家当和一帮子忠实粉丝,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

这位鲁肃出生于一地方豪强之家,从小就迥于常人,虽然父亲早逝,从小母亲相依为命,仗着祖上家底深厚,骑马射箭,广结天下英雄,同时更仗义疏才,乐善好施,义薄云天。因此,手下聚集了数百健壮游侠,这些都是他的忠实粉丝,在东城当地,鲁肃迅速成为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鲁肃和周瑜相识,是周瑜在居巢当县令的时候。周瑜听说鲁肃的大名,非常仰慕,决定前去拜访,鲁肃与周瑜一番交谈,深深为周瑜“雄姿英发,才能绝伦”的英雄气所吸引,两人相见恨晚。

当周瑜谈到自己的志向抱负,想扩充队伍,一展身手时,鲁肃马上慷慨解囊,将自己家存的两仓粮食,拿出一仓,足足三千斛粮食,分给周瑜,以充军资,这样的大手笔让周瑜大为感动。

鲁肃这次就是带领自己的队伍投奔周瑜而来的。到了居巢后,鲁肃成为周瑜身边的得力干将,不久后,两人后一起投奔吴郡的孙策。

被黑唯诸葛亮马首是瞻之人,其实在三国下了一盘很大的棋

战略大师,力排从议,规划帝业,关键决断保基业

公元200年,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小霸王孙策被人暗杀,年仅18岁的孙权仓促接过哥哥手中的枪,周瑜以君臣之礼,带头拥护。并积极向孙权举荐鲁肃等人。

相比于哥哥的勇猛好战,孙权显得更有亲和力,广招贤才,遍求名士,一时诸葛瑾、步骘、陆逊、顾雍等人纷纷来投。

这一天,孙权召集各位开务虚会,坐论天下大事,鲁肃也在其中,他的发言引起孙权的注意。会议结束后,众人散会,孙权又悄悄召见鲁肃,两人单独会谈。

孙权感叹:“当今大汉王朝风雨飘摇,纷乱四起,作为汉室臣民,我继承兄弟基业,冀望能象齐桓公、晋文公那样成就霸业,维护王道,不知先生有什么好的建议?”

鲁肃答道:“当初汉高祖也是想拥护义帝的,可是义帝还没因为扶起来,为什么,因为项羽自立,取代了义帝,如果曹操就像是项羽,汉献帝就像当年的义帝,曹操自立,取代汉献帝是迟早的事,将军您怎么可能成为齐桓公、晋文公呢?”

孙权问:”那么怎么办呢?“

鲁肃站起来说:”我认为,汉室被曹魏取代已经是大概率事件,将军目前要做的,就是巩固江东基业,积累实力,与曹操、刘表等形成鼎足,再静观其变,趁机拿下刘表的荆州,尽占江南之地,然后称帝,并北夺取天下。”

这就是鲁肃敬向孙权提出的东吴版《隆中对》,预见了,汉室已不可兴,到时会形成曹操、孙权、刘表三分天下的局面,以及提出了建立东吴政权的战略规划,可称得上干货满满。

鲁肃提出了他的东吴版《隆中对》,因为那时候,刘备还刚到刘表手下打工,诸葛亮还是南阳一村夫。

鲁肃的一番话说到了孙权的心坎上,成为孙权后来建立东吴政权的指路明灯。

城府极深的孙权还是故意装作惊讶,说道:“我孙某人本心只是想尽一方之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不是我目前的实力所能达到的呀。”

自此,孙权对鲁肃另眼相看,非常器重,视鲁肃为肱骨,每遇大事,都问鲁肃的意见。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还没来得及对荆州下手,一代雄主曹操的已经挥师南下,击败刘表,占领了荆州,兵临城下,直指江东。

大敌当前,东吴上下一片恐慌,人人自危。以张昭为首的许多文臣武将都明里暗里劝孙权,放下武器,举手投降,不作无谓的牺牲。

孙权不沉吟不语,举棋不定。

关键时候,鲁肃挺身而出,趁孙权起身入厕之机,表明自己的观点,让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

《三国志·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魏书》及《九州春秋》记载,鲁肃先是用激将法,说曹操兵多将广,不能与之争锋,孙将军是不是要把大小乔和孙氏一家老小都都送到曹操的邺城,投降保命算了呀。

在成功激怒孙权后,鲁肃继续分析,大臣们之所以都主投降,是因为他们象我一样,还可以在曹操那儿继续混个官当,但你孙将军呢,恐怕就不好办了。所以不能降只有战。

一语惊醒梦中人,孙权感叹,鲁公呀,你真是上天赐给我最好的礼物呀!

孙权马上召集臣,拔出佩剑,将前案几一角砍断,大声道:曹贼不义,誓之与决战到底,哪个再敢说投降的,与这个案几一样的下场。“

被黑唯诸葛亮马首是瞻之人,其实在三国下了一盘很大的棋

棋局高手,高瞻远瞩,精心谋局,三分天下有其一

决心已定,接下来就是怎么去决战了。鲁肃提了两点关键建议:一是尽快与荆州刘表流亡势力代表刘备结盟;二是招回在鄱阳的周瑜,让他主持联合抗曹大计。

《三国志·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两点建议,孙权照单全收,由此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在曹操与孙刘之间展开,赤壁一役,不可一世的曹操败走华容道。

自此,孙吴集团在江东基业正式确定,刘备分得荆州四郡,天下三分局面由此形成。

曹操败走后,孙权亲率领文武百官,“挟鞍下马,”迎接鲁肃的凯旋。

不久,周瑜病逝,鲁肃正式出任孙吴集团第二任大都督,可见在孙权心中,鲁肃是一个集政治军事谋略于一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人物。

事实上,历史评价鲁肃与周瑜、吕蒙、陆逊一起并称”东吴四英将“。

对于赤壁之战后的政治形势,鲁肃也有他的预判断。他向孙权建议,按照他当初的东吴版“隆中对”,现在三分天下局面已经初步形成,曹魏、孙吴没变,只不过荆州由刘表换成了刘备。

现在曹操势力依然是最强大的,孙吴要想在曹操强大政治军事压力下生存,只有联合刘备,支持刘备,这个三足鼎立政治格局才能稳定,孙吴才可待机图变,一统中原。

可以说“孙刘联盟”,是鲁肃后来最大的政治主见,孙权也采纳了这一主张。

汉晋春秋曰: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后来,刘备提出想借荆州南郡,吕范等将领劝孙权借不得,只有鲁肃从大局考虑,极力主张借荆州,他的理由就是要把刘备养肥,形成一股抗曹势力,在荆州北边牵制曹操,减轻孙吴在东线的抗曹压力。

据说,曹操在得知,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时,大惊,手中的笔都不觉掉到地上。

所以近代史学家黎东方点评道:

孙权下面,懂得政治、深知非联络刘备便不能抵抗曹操,以保持江东的“独立王国”,进一步问鼎中原的,只有鲁肃一人。

现代历史学家白寿彝也评价:

鲁肃始终不渝地坚持孙刘联盟,是因为他看到了联盟的维持与巩固,关系到江东生死存亡的长远利益,这是他目光远大的过人之处。鲁肃一生的活动,证明了他是江东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活动家。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