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黑唯諸葛亮馬首是瞻之人,其實在三國下了一盤很大的棋

歷史不忍細讀,英雄莫問出處,千古風流人物總被雨打風吹去。

今天這位故事的主角,在演義中個被人輕視,被人同情,為他人作嫁衣的配角,但在真實正史中絕對是個叱吒風雲的大腕級人物,他一生都在為三國鼎立,謀一般很大的棋。

被黑唯諸葛亮馬首是瞻之人,其實在三國下了一盤很大的棋

英雄少年,義薄雲天,豪情滿懷,絕對不是慫角色。

公元197年,在從東城通往居巢的官道上,一位25歲左右的英俊青年,帶著一近千人的隊伍,扶老攜紀正在趕路,後面一大隊袁術官兵,緊緊追著。

眼看追兵越來越近,這個英俊青年,指揮著讓老弱病殘的百姓先走,自己帶著300多年精壯人等斷後。

追兵高呼:“魯縣令,你們這是要逃向何處呀?袁大將軍讓你回去,有什麼事回去好商量,再逃就別怪我們不客氣了。”

只見這麼被呼作“魯縣令“的年青人,冷笑一聲,讓手下排好陣形,在100米開外,立上一塊盾牌,自己粘弓射箭,一箭直穿盾牌,追將駭然,不敢上前。

“魯縣令”提馬上前,大聲喝道:“俗話說,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當今亂世,分不清是非對錯,我等去意已決,你等苦追,又能得到什麼好處!”

《三國志· 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卿等丈夫,當解大數。今日天下兵亂,有功弗賞,不追無罰,何為相逼乎?"

眾追兵,一看這架勢,打不打得過還兩說,而且魯縣令話說得也有道理,於是退兵。

這位25歲的英俊青年正是魯肅,魯子敬,時任袁術手下東城縣縣令,因不甘心在袁術混日子,帶著全部家當和一幫子忠實粉絲,南遷到居巢投奔周瑜。

這位魯肅出生於一地方豪強之家,從小就迥於常人,雖然父親早逝,從小母親相依為命,仗著祖上家底深厚,騎馬射箭,廣結天下英雄,同時更仗義疏才,樂善好施,義薄雲天。因此,手下聚集了數百健壯遊俠,這些都是他的忠實粉絲,在東城當地,魯肅迅速成為一位響噹噹的人物。

魯肅和周瑜相識,是周瑜在居巢當縣令的時候。周瑜聽說魯肅的大名,非常仰慕,決定前去拜訪,魯肅與周瑜一番交談,深深為周瑜“雄姿英發,才能絕倫”的英雄氣所吸引,兩人相見恨晚。

當週瑜談到自己的志向抱負,想擴充隊伍,一展身手時,魯肅馬上慷慨解囊,將自己家存的兩倉糧食,拿出一倉,足足三千斛糧食,分給周瑜,以充軍資,這樣的大手筆讓周瑜大為感動。

魯肅這次就是帶領自己的隊伍投奔周瑜而來的。到了居巢後,魯肅成為周瑜身邊的得力干將,不久後,兩人後一起投奔吳郡的孫策。

被黑唯諸葛亮馬首是瞻之人,其實在三國下了一盤很大的棋

戰略大師,力排從議,規劃帝業,關鍵決斷保基業

公元200年,事業正處於上升期的小霸王孫策被人暗殺,年僅18歲的孫權倉促接過哥哥手中的槍,周瑜以君臣之禮,帶頭擁護。並積極向孫權舉薦魯肅等人。

相比於哥哥的勇猛好戰,孫權顯得更有親和力,廣招賢才,遍求名士,一時諸葛瑾、步騭、陸遜、顧雍等人紛紛來投。

這一天,孫權召集各位開務虛會,坐論天下大事,魯肅也在其中,他的發言引起孫權的注意。會議結束後,眾人散會,孫權又悄悄召見魯肅,兩人單獨會談。

孫權感嘆:“當今大漢王朝風雨飄搖,紛亂四起,作為漢室臣民,我繼承兄弟基業,冀望能象齊桓公、晉文公那樣成就霸業,維護王道,不知先生有什麼好的建議?”

魯肅答道:“當初漢高祖也是想擁護義帝的,可是義帝還沒因為扶起來,為什麼,因為項羽自立,取代了義帝,如果曹操就像是項羽,漢獻帝就像當年的義帝,曹操自立,取代漢獻帝是遲早的事,將軍您怎麼可能成為齊桓公、晉文公呢?”

孫權問:”那麼怎麼辦呢?“

魯肅站起來說:”我認為,漢室被曹魏取代已經是大概率事件,將軍目前要做的,就是鞏固江東基業,積累實力,與曹操、劉表等形成鼎足,再靜觀其變,趁機拿下劉表的荊州,盡佔江南之地,然後稱帝,並北奪取天下。”

這就是魯肅敬向孫權提出的東吳版《隆中對》,預見了,漢室已不可興,到時會形成曹操、孫權、劉表三分天下的局面,以及提出了建立東吳政權的戰略規劃,可稱得上乾貨滿滿。

魯肅提出了他的東吳版《隆中對》,因為那時候,劉備還剛到劉表手下打工,諸葛亮還是南陽一村夫。

魯肅的一番話說到了孫權的心坎上,成為孫權後來建立東吳政權的指路明燈。

城府極深的孫權還是故意裝作驚訝,說道:“我孫某人本心只是想盡一方之力,輔佐漢室而已,你所說的不是我目前的實力所能達到的呀。”

自此,孫權對魯肅另眼相看,非常器重,視魯肅為肱骨,每遇大事,都問魯肅的意見。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還沒來得及對荊州下手,一代雄主曹操的已經揮師南下,擊敗劉表,佔領了荊州,兵臨城下,直指江東。

大敵當前,東吳上下一片恐慌,人人自危。以張昭為首的許多文臣武將都明裡暗裡勸孫權,放下武器,舉手投降,不作無謂的犧牲。

孫權不沉吟不語,舉棋不定。

關鍵時候,魯肅挺身而出,趁孫權起身入廁之機,表明自己的觀點,讓孫權堅定了抗曹的決心。

《三國志· 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肅對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原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權嘆息曰:"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

《魏書》及《九州春秋》記載,魯肅先是用激將法,說曹操兵多將廣,不能與之爭鋒,孫將軍是不是要把大小喬和孫氏一家老小都都送到曹操的鄴城,投降保命算了呀。

在成功激怒孫權後,魯肅繼續分析,大臣們之所以都主投降,是因為他們象我一樣,還可以在曹操那兒繼續混個官當,但你孫將軍呢,恐怕就不好辦了。所以不能降只有戰。

一語驚醒夢中人,孫權感嘆,魯公呀,你真是上天賜給我最好的禮物呀!

孫權馬上召集臣,拔出佩劍,將前案几一角砍斷,大聲道:曹賊不義,誓之與決戰到底,哪個再敢說投降的,與這個案几一樣的下場。“

被黑唯諸葛亮馬首是瞻之人,其實在三國下了一盤很大的棋

棋局高手,高瞻遠矚,精心謀局,三分天下有其一

決心已定,接下來就是怎麼去決戰了。魯肅提了兩點關鍵建議:一是儘快與荊州劉表流亡勢力代表劉備結盟;二是招回在鄱陽的周瑜,讓他主持聯合抗曹大計。

《三國志· 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兩點建議,孫權照單全收,由此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戰在曹操與孫劉之間展開,赤壁一役,不可一世的曹操敗走華容道。

自此,孫吳集團在江東基業正式確定,劉備分得荊州四郡,天下三分局面由此形成。

曹操敗走後,孫權親率領文武百官,“挾鞍下馬,”迎接魯肅的凱旋。

不久,周瑜病逝,魯肅正式出任孫吳集團第二任大都督,可見在孫權心中,魯肅是一個集政治軍事謀略於一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大人物。

事實上,歷史評價魯肅與周瑜、呂蒙、陸遜一起並稱”東吳四英將“。

對於赤壁之戰後的政治形勢,魯肅也有他的預判斷。他向孫權建議,按照他當初的東吳版“隆中對”,現在三分天下局面已經初步形成,曹魏、孫吳沒變,只不過荊州由劉表換成了劉備。

現在曹操勢力依然是最強大的,孫吳要想在曹操強大政治軍事壓力下生存,只有聯合劉備,支持劉備,這個三足鼎立政治格局才能穩定,孫吳才可待機圖變,一統中原。

可以說“孫劉聯盟”,是魯肅後來最大的政治主見,孫權也採納了這一主張。

漢晉春秋曰:呂範勸留備,肅曰:"不可。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權即從之。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後來,劉備提出想借荊州南郡,呂範等將領勸孫權借不得,只有魯肅從大局考慮,極力主張借荊州,他的理由就是要把劉備養肥,形成一股抗曹勢力,在荊州北邊牽制曹操,減輕孫吳在東線的抗曹壓力。

據說,曹操在得知,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時,大驚,手中的筆都不覺掉到地上。

所以近代史學家黎東方點評道:

孫權下面,懂得政治、深知非聯絡劉備便不能抵抗曹操,以保持江東的“獨立王國”,進一步問鼎中原的,只有魯肅一人。

現代歷史學家白壽彝也評價:

魯肅始終不渝地堅持孫劉聯盟,是因為他看到了聯盟的維持與鞏固,關係到江東生死存亡的長遠利益,這是他目光遠大的過人之處。魯肅一生的活動,證明了他是江東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活動家。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