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穆仁草原歷史變遷(三):祭敖包及駿馬的傳說

希拉穆仁普會寺從建廟起就有自己祭奠的很多敖包,但祭奠規模較大的敖包有七座。

阿勒賓敖包——召河鎮大橋北。每年農曆五月十三,由普會寺噶根倉主持祭奠。祭奠時向敖包供奉全羊、各種油炸食物和酒、奶製品及水果。同時給一匹白色兒馬繫上彩色綢帶敬神放生(將此馬放歸草原,任其自由生存),為土地神送坐騎,祈五畜興旺。

希拉穆仁草原歷史變遷(三):祭敖包及駿馬的傳說

阿勒賓敖包

額爾登敖包——在廟南山坡上。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由會甲巴主持祭奠,也放生一匹白色兒馬。放生之馬凡人再不得觸及。

文公敖包——位於呼和浩特北,大青山主峰。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由呼和浩特席勒圖召噶根倉主持祭奠。屆時,普會寺將為一匹青色兒馬繫上彩色綢帶敬神放生。俗稱該青兒馬為達壩寶日(蒙語稱青為寶日)。

巴音查干敖包——位於廟西五十里處。此敖包雖在農曆五月祭奠,但沒有固定的日子,在這一月裡任選一個吉日祭奠。由噶根倉主持並準備所需的帳篷和酒、炸果子、糖果等物品。由該廟西宰桑(地方百戶官)和四個阿日巴音達日嘎(十戶長)負責準備四隻羊。祭敖包時,先在可可得日素的南坡草坪上搭起帳篷,然後上敖包舉行祭祀儀式。從噶根倉馬群中選一匹青灰色兒馬祭放。此後,參加祭奠的活佛、喇嘛及眾信徒都到草坪上,舉行那達慕盛會。

大文公敖包——位於廟東三十里處。也無固定祭典日,只在農曆五月選一吉日祭奠。方式同上。由噶根倉主持,東宰桑和四個阿日巴音達日嘎準備四隻羊。同時祭放一匹灰色兒馬。

希日哈達敖包——位於廟東北三十里處。在每年農曆八月選一吉日祭奠。該敖包主要是為了噶根倉的馬群興旺而進行祭奠。由噶根倉主持、並負責所需一切。屆時專派一至二名喇嘛前去誦經,並祭放一匹黑色兒馬。

馬爾薩拉哈敖包(土地神)——位於青海省切沙縣境內。在每年農曆五月十三祭奠。全部費用均由切沙縣噶根拉巴仁負責。普會寺從自己的馬群中選一匹灰白色兒馬繫上綵綢帶祭放。

普會寺每年大規模地祭奠上述七個敖包外,還要不同規模地祭奠寺廟周圍的毛德嶺敖包、胡雅格圖敖包、阿都來敖包、小文公敖包、白音敖包、巴格喜敖包、毛墩敖包等七座敖包。

希拉穆仁地區每年所進行的這些大小型宗教活動,其費用均由寺廟財政支出,由各倉和甲巴具體負責辦理。在祭奠活動期間,還要向前來參加活動的老百姓發放每日的食物,向朝拜者進行施捨。這些都有寺廟雄厚的經濟作後盾。

普會寺最興旺時期馬群達一千餘匹。為便於管理,按馬群毛色分成了“白馬群”、“黑馬群”,設專人管理;牛群達五百餘頭;小畜也超過數千只。當時人們稱這些畜群為噶根倉蘇魯克。

在歷史上噶根倉的馬群裡曾出過幾匹非常出色的駿馬,名聲很大。

1915年前後,“白馬群”中有一匹豹花馬駒,長大後多次在賽馬比賽中奪魁。特別是在1921年達爾罕貝勒旗那達慕盛會上,在各地精選的一百二十匹快馬參加的比賽中,豹花馬一路領先,奪得第一名,威震四方。

1947年,“白馬群”中又出了一匹黑眼睛的土灰色駿馬。這匹馬快如旋風,從希拉穆仁到呼和浩特八十公里左右,不到一天就能往返一趟。

1948年,“黑馬群”中出了一匹四蹄稍長,有一趾長指甲的馬駒,名震一時。

1954年,“白馬群”中又出了一匹前額長有半尺長犄角的馬駒,因其奔跑迅疾,終生也未能打上印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