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改變了帝國的命運

從朱棣打下南京匆匆登基之時,一場巨大的帝國陰謀悄悄萌芽,這場陰謀的中心就是已是皇家的朱棣一家,而目的則直指朱棣,或者說,是朱棣才剛剛拿下的”皇帝寶座“。

一首詩,改變了帝國的命運

朱棣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朱高熾,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靖難之時,朱高熾一直留守北平,朱高煦和朱高燧則一直跟隨朱棣作戰,尤其老二朱高煦,可謂是戰功赫赫。而朱棣本人在這三兄弟中也特別偏袒朱高煦,傳聞曾還在靖難之時,朱棣對朱高煦說:“你大哥身體不好,你努努力”。沒有明說,但意思已經顯而易見了。朱高煦本身英勇非常,又有了朱棣的鼓勵和許諾,在作戰時就格外的賣力,幾次救朱棣於危難之際。

一首詩,改變了帝國的命運

影視劇中朱高煦形象(圖片來源於網絡)

皇帝即位,建文帝也下落不明,形勢所迫,不止朱棣自己擔憂,朝中大臣也是急需一個法定的“接班人”。一來是為了穩定民心與時政,二來是宣佈自己是正統,都有了接班人了,你還敢說我朱棣不是太祖皇帝安排好來當皇帝的嗎?朱棣偏愛朱高煦,在立太子之時曾與兵部尚書金忠商量,老大和老二之間選誰?金忠說:“廢長立幼,動搖國本”。勸朱棣不要這麼做,朱棣猶豫不決。後來又找解縉詢問,老大和老二之間選誰?解縉也言:“皇長子忠孝仁義,在天下百姓中都有很高的威望,立他為太子上合天意,下順民心,是順理成章的事”。朱棣依然搖擺不定。

一首詩,改變了帝國的命運

因此立太子的事一直因皇帝和大臣意見不一而毫無進展。但事情總歸要解決,解縉鑑於此,找朱棣再次提起此事,說:“皇長子十年前得子,現在長孫已有十歲, 活潑可愛也聰明絕頂,就算皇上您不為皇長子考慮,你也應該會為皇長孫的前途著想吧?“提到朱瞻基,朱棣果然動容,但依然沒有表態。

過了幾日,朱棣在上朝的時候拿出一副《虎彪圖》,畫上畫著一隻雄虎帶著一眾小虎,小虎依偎在雄虎身旁。眾人不解,不知道朱棣何意。解縉心中不滿,皇上在立太子的事情上猶豫不決,明知皇長子更適合繼承大統,卻時時偏向漢王朱高煦,今天又拿出這樣一幅象徵家庭和睦團結的畫出來,所言與所行背道而馳。於是解縉想譏諷一番,把心一橫,向朱棣請求為此畫題詩。朱棣應允,解縉揮筆題詩:

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

唯有親子情,一步一回顧。

眾大臣見此詩配此畫,不少人悄悄落淚。想到沒有名份的朱高熾為處理政務常常夜不能寐,身子也不如常人,更加傷感。一時之間請立朱高熾為太子的呼聲不絕於耳,朱棣也為之動容,當即宣佈立朱高熾為太子,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前往藩鎮,不得召不準回。

一首詩,改變了帝國的命運

影視劇中朱家三兄弟形象(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這場頗為艱難的立儲之路上,至少有兩個人的心情沒法平復,一個就是太子朱高熾,帝國的儲君,意味著加班加點變成了不可推卸的責任,累死也無話可說。另一個就是爭儲失敗的漢王朱高煦,不僅沒得到太子位,還要被安排到雲南去,心裡落差感不可謂不大,於是我們的這個漢王,準備學他的老父親朱棣(果然是像,寧願站著死不願跪著生)。這場陰謀也因此,而正式拉開了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