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盱眙博物馆馆藏部分【青铜器】

盱眙地处江淮,早期为徐、淮夷之地。春秋时期,吴、越、楚以及中原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公元前568年,吴、鲁、卫三国在此举行会盟,盱眙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当时称为 “善道”。

盱眙县博物馆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东方大道3号。1991年建馆,现拥有各类藏品2000多件(套),其中国家珍贵文物434件,以汉代玉器、漆器和青铜器最具特点,馆藏文物数量和珍贵文物数量在江苏省县级博物馆中位居前列。

江苏省盱眙博物馆馆藏部分【青铜器】

季生匜

江苏省盱眙博物馆馆藏部分【青铜器】

江苏省盱眙博物馆馆藏部分【青铜器】

吴季生铜匜,1985年出土于盱眙县旧铺镇,国家一级文物。此件铜匜为春秋时期吴国器物,通高16.1厘米,流至鋬长28.7厘米,重约1.75千克。整件器物为椭圆形,形如瓢状,前有封顶式流,后有螭龙形曲柄。铜匜的流为一奋力张嘴的兽首,前段饰高浮雕兽面纹,后段饰蟠螭纹组成的饕餮纹浮雕。拱身螭龙形鋬,螭嘴衔住匜口沿,无足,尾部上翘。铜匜腹部饰蟠虺纹和绳纹,工艺精致,铜匜内底阴刻“工盧季生乍其盘会匜”。“工盧”即“吴”,“季生”为人名,为作器物的主人,“乍”即作,制作的意思,盘、匜为器物名称。推测这件器物可能与善道会盟或吴国名人季札有关。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少字,不仅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与孔子齐名的圣贤,称“南季北孔”。公元前544年,季札受命出使中原诸国,路过徐国留下了季札挂剑的故事。当时的徐国便在盱眙、泗洪一带

江苏省盱眙博物馆馆藏部分【青铜器】

铺首衔环

江苏省盱眙博物馆馆藏部分【青铜器】

江苏省盱眙博物馆馆藏部分【青铜器】

战国,国家一级文物。此件铺首应为棺木构件,兼有实用和装饰的双重作用。青铜胎质,器形较大,较厚重。铺首四周为勾连云纹,中央浮雕四龙四凤纹,龙凤肢体呈S形,相互缠绕。螭龙双目鼓凸,心形耳,阔嘴,龙体,足、爪、鳞甲刻画精细。凤为长喙,凤冠、凤羽栩栩如生。纹饰繁美,铸造精细。


江苏省盱眙博物馆馆藏部分【青铜器】

几何纹错银鐏

几何纹错银鐏 汉

长11.3厘米,长径3.2厘米,短径2.2厘米

戈柄下端的金属套。黄铜质。圆筒形,横截面为椭圆形,中部偏上凸起一周横箍。胎壁较厚。通体阴刻几何形纹,卷云纹,并于阴刻处错银,纹饰繁缛华美。保存较好,部分错银脱落。国家三级文物。


江苏省盱眙博物馆馆藏部分【青铜器】

龟鹤熏炉

龟鹤熏炉 汉

腹径10.0厘米,高24.4厘米

香熏是作为焚香之器。香薰在秦汉时期很是盛行,熏香以求纳福驱邪。香薰的形制多样,有长柄竹节形,博山炉形等。此器由底座、支架、熏炉三部分组成。底座为一龟,龟寓意为长寿,龟背部纹理及头部都刻划清晰、逼真。支架为一昂首翘尾的朱雀,朱雀同青龙、白虎、玄武合为四神,朱雀为“南方之神”。朱鹤双翅平展,嘴张开,内含一珠,托起熏炉。熏炉为博山顶,炉体有盖、盒两部分组成,盖为镂空,以便烟气弥漫。此熏炉造型独特,充满艺术的灵动,制作精美,是汉代青铜器中的艺术佳品。国家二级文物。


江苏省盱眙博物馆馆藏部分【青铜器】

错金银带钩

错金银带钩 汉

长6.1厘米,首宽1.2厘米,尾宽0.8厘米

生活用具。带钩由钩首、钩身、钩钮三个部分组成。带钩是古人系腰带的挂钩。带钩的形状多样,较多的有禽鸟形、琵琶形、竹节形、长条形、螳螂形等。此带钩为黄铜质。整体为螭龙形,螭口张开,且与喉部贯通,可穿系。螭双耳紧贴头部,尾上翘回转,形成带钩的钩部。通体饰错金银线条纹,带钩整体华美典雅。国家二级文物。


江苏省盱眙博物馆馆藏部分【青铜器】

凤纹戈

凤纹戈 汉

援内长18.9厘米,胡长8.3厘米

兵器。黄铜质,较厚实。狭援,直内。胡部有三穿孔,上部穿孔为椭圆形,下部两个为长方形,内中部有一长方形横向穿孔, 内部阴刻简易凤首纹,保存较好,铜色古朴优美,仅内部有少量锈斑。国家三级文物。

盱眙县历史沿革

春秋时,盱眙名“善道”,属吴国,曾是诸侯会盟的地方;战国时,后楚国东侵扩地至泗上,盱眙为楚邑,名曰都梁。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度时,盱眙建县,县名初为“盱台”,后为“盱眙”。建县时间在秦王政二十四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3—前221年)之间。盱眙县先属泅水郡,后属东海郡。

楚汉之际(前208—前202年),盱眙属西楚东阳郡。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六月,反秦义军领袖项梁拥立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为王,以号召天下,仍称楚怀王(后尊为楚义帝),建都于盱眙。九月迁都彭城(今徐州市境)。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在广陵置荆国,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废荆国,置吴国,盱眙先后属荆、吴两国。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废吴国,盱眙改属沛郡。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盱眙属之,为临淮都尉治所。新王莽时期(9—23年),盱眙改名“武匡”。

东汉,光武帝年间(25—57年),临淮郡并入东海郡;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从东海郡划出临淮郡故地置下邳国,盱眙先后属东海郡和下邳国。

三国时(220—265年),盱眙入魏国,属徐州下邳郡,后期,盱眙为弃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以下邳郡的淮南地区置临淮郡;永宁元年(301年),临淮郡更名为临淮国,盱眙均为属县,且是临淮郡治所。永嘉年间(307—312年),石勒起兵攻晋,盱眙曾为石氏短暂占据,仍属临淮郡。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盱眙从临淮郡分出,以县置郡,属徐州。此时无盱眙县建置,盱眙郡辖考城、直渎、阳城三县。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加徐州曰南徐州,盱眙仍为属郡,郡辖考城、直渎、阳城三县。元嘉八年(431年)割江淮之间的地区为南兖州,盱眙郡改属南兖州。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南兖州从广陵移治盱眙。元嘉三十年(453年),废南兖州,后复置,州治仍迁至广陵。宋末,盱眙郡增辖信都、睢陵两县。

齐,复置盱眙县,属南兖州盱眙郡。郡辖考城、盱眙、阳城、直渎、长乐五县。建元四年(482年),北兖州州治由淮阴迁至盱眙,盱眙郡改属北兖州。

梁,盱眙郡初属北兖州,后属淮州。武帝末(549年),淮南地区为东魏占领,于县治置盱眙郡,属淮州,郡辖盱眙、阳城、直渎三县”。后入北齐,盱眙郡仍属淮州,郡辖考城、盱眙、阳城、直渎四县。

陈,太建五年(573年)八月,盱眙入于陈,九月改属谯州,盱眙郡仍辖考城、盱眙、阳城、直渎四县。太建七年(575年),盱眙郡改属南兖州。后在盱眙郡治置北谯州,不久裁撤。太建十一年(579年),盱眙郡入于周,改属扬州,郡仍辖考城、盱眙、直渎、阳城四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盱眙郡,考城、直渎、阳城三县并入盱眙县,属江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于县治置西楚州,辖盱眙一县。武德八年(625年)废西楚州,盱眙改属楚州。光宅元年(684年),改属泗州临淮郡,隶河南道。五代时,盱眙入于吴。大和三年(931年),吴国升盱眙县为招信军。后入南唐,盱眙属楚州。周显德中(954—959年之间),盱眙入于周。

宋,盱眙初属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区)。乾德元年(963年),改属泅州。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县升为军,隶淮南东路。次年九月废军为县,属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绍兴二年(1132年)复属泗州。绍兴十二年(1142年)正月,升天长县为天长军,盱眙为其属县。五月废天长军,复升盱眙县为军,隶淮南东路,盱眙军辖天长、招信两县。乾道初(1165—1168年),盱眙入于金,仍为盱眙军。金宣宗南渡(1214年)后,盱眙军改为镇淮府,不久弃去,盱眙归末。宝庆三年门227年),盱眙再次入于金。绍定五年 (1232年),金将以盱眙降宋,宋诏改盱抬军为招信军,辖天长、招信两县,隶属于淮南东路。

元,盱眙初为招信军治。至元十三年(1276年),行招信路安抚司事,辖盱眙、天长、招信、五河四县。次年,在盱眙县。治立招信路总管府。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为临淮府。至元十七年¨280年),五河县划归泗州。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招信县,其地并入盱眙县。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废临淮府,盱眙县归属泗州。

明,盱眙为县,属泗州。泗州,洪武元年(1368年)属临濠府(今安徽省凤阳县),次年直属中书省,洪武四年 (1371年),改属凤阳府(今安徽省凤阳县)。

清,盱眙初属凤阳府泗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泗州城沉没水中,泗州州治移置盱眙。雍正二年(1724年),升泗州为直隶州,隶安徽布政使司,盱眙仍为属县。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裁凤阳府虹县为泗州,州治由盱眙移至虹县(今泗县)。

民国,盱眙开始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6月,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再次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年(1932年)5月,安徽省分区设首席县长,盱眙属第七区。同年10月,改首席县长区为行政督察区,盱眙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盱眙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改第六行政督察区为第四行政督察区,盱眙属之。民国三十年(1941年)初,盱眙改属新设立的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裁撤第九行政督察区,盱眙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新四军淮南主力北撤山东,盱眙为游击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复建人民政权,成立泗盱边防办事处,11月又成立盱嘉办事处,盱眙县政府(三个名称,一个机构),先后隶属于淮南津浦路东专员公署和江淮第一行政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盱眙、嘉山、来安、六合四县合并,成立盱嘉来六县政府。12月,盱眙全境解放,成立盱眙县政府 (民主政府),仍隶属江淮第一行政区。

新中国建立后,皖南、皖北合并为安徽省,盱眙属安徽省滁县专区。

1952年底江苏省成立,为加强洪泽湖管理,盱眙于1955年划归江苏省,属淮阴专区。

1966年,改属新设置的六合专区(现南京市六合区)。

1971年六合专区撤销,盱眙又属淮阴地区。

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盱眙县属淮阴市。

2001年三淮一体,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盱眙隶属于淮安市。

2015年5月18日,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调整盱眙县部分行政区划,撤销盱城镇、古桑乡、王店乡,设立盱城街道、太和街道、古桑街道、天泉湖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