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幸福之路》書評


什麼樣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幸福之路》書評


人生有何意義?這時常讓人疑惑並且不知所措。

大多數追尋這個答案的人,總是因為內心不快樂、不幸福,所以反問自己人生有何意義。

胡適先生曾經寫過一本書,書名就叫《人生有何意義》,當然,這等偉人沒有空閒時間來追尋如此空虛渺茫的問題。

只是他看不慣青年人的碌碌無為,糊塗過日。所以寫了這本書來指導廣大青年,並且在書中給出了答案,"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他什麼意義,他就有什麼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做點有意義的事。"


什麼樣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幸福之路》書評


顯然,胡適先生的建議是生命的意義應該向外在世界探索,而不是沉溺於內心的自省。

這與羅素先生的理念不謀而合。

《幸福之路》這本書是羅素先生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創作出來的。作為當代偉大哲學家、思想家,被稱為"世紀的智者",一生受人敬仰,被人追隨,愛因斯坦亦是他的忠實讀者。

全書的核心圍繞中等才能的人如何獲得幸福而展開,共分為上下兩個篇章。上篇列舉了人不幸福的原因,下篇剖析出人可以獲得幸福的要素。


什麼樣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幸福之路》書評

書中分八個維度來分析可能導致人不幸福的原因,歸結起來就是太過關注內心的感受,一點點外在負面信息都能對自己生活造成極大影響。因此,對應的解決藥方是建議人把目光投向更為廣闊的外界生活。

雖然是哲學著作,但語言平實簡樸,舉例富有生活韻味,非常接地氣。就算是鮮少接觸哲學作品的人,閱讀起來也沒有難度。


什麼樣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幸福之路》書評


1.專注於當下,專注於生活的每個細節感悟,專注於工作裡的每一件事。

一個園丁的快樂是由於強健的體力,充分的工作,以及克服在穿石鑿井方面的並非不可克服的困難。

他的快樂來自於強健的身體,可承受的工作內容,並不容易但咬咬牙都可以克服的困難。他知道這種困難可以跨越,自己能解決問題。所以有幸福,有快樂,有成就感,並且可以一直滿懷興趣的做下去。

而我們不能快樂的原因在於,長期熬夜導致體魄虛弱,永無止境的加班讓人務必厭倦,明知不可為而不能拒絕的任務,讓人看不到希望,所以失望、悲傷、不快樂。想逃避,想放棄,藏起來。


什麼樣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幸福之路》書評


2.放低自己的期望值,是提高幸福的不二法門。

因為在做任務之初,先在心裡對自己說,努努力,能做好是最優結果,做不好也沒關係,重在過程。那麼如果結果友好,自然開心,並且感到幸福。

現實並不允許大多數人這麼做,永遠有kpi要完成,這關係到到手的工資,也關係到升職空間,亦關係到在公司的地位,怎麼可能,又怎麼敢安慰自己說,做不到沒關係,努力了就行。

所以過度自大是不智的,雖然也不可過度自卑以致減少進取心。


什麼樣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幸福之路》書評


3.培養廣大的興趣,讓自己對物對人友善。

儘量培養自己多的愛好,培養自己愛物、惜物,對人友善的品格。

因為你喜愛這個事物,所以你比討厭這個事物或者不討厭也不喜歡這個事物的人,多了一份欣喜。假如樣樣都喜歡(雖然這不太可能),那麼人生歡喜的地方就比別人多了很多很多,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和善意也成倍增長,開心的來源多了很多,開心的總量也多,自然就開心,就容易感到幸福

比如一個人喜愛榴蓮,那麼相對於不喜歡榴蓮的人來說,這個人就享有旁人所沒有的一種樂趣;在這一點上他的生活更有趣味,對於世界也更適應。


什麼樣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幸福之路》書評


4.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幸福,顯然一部分靠外界的環境,一部分靠一個人自己。《幸福之路》這本書所討論的正是後面的這一種幸福。

向外發展,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心,釋放善意而不期望得到同等的情感回報,這樣的人更容易獲取幸福。

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