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太閒,對職場人來說是場災難:無聊的背後,將會被加速淘汰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我們共聊人生成長與職場破局之道


活得太閒,對職場人來說是場災難:無聊的背後,將會被加速淘汰


每個公司裡都有著閒人、懶人,每天在各個辦公室串一遍,看個報紙喝個茶甚是悠閒。你要問他原因,他一定會告訴你該他做的事情,他都已經做完了。

那麼,什麼是該做的事情呢?

很多人會說如果做了其他的就可能會越權,所謂該做的事情當然是上級交給你的任務了。

是的,不錯!而這也是企業裡要遵從的原則——“按規則辦事兒”。


有一個做企業的朋友,算是成功人士了,他的圈裡成功人士人也挺多,我問他:“那麼多成功者,他們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他說:“勤奮”。

我繼續問:還有呢?

他說:“沒有了,只有勤奮,我所見過有成就的人,沒有一個是不勤奮的。”

答案看起來有些太過於簡單,但是,事實就是如此,沒有一個成功的人是閒人,是懶人。

成功的路上之所以從來都不擁擠,那是因為,怕苦怕累,想偷懶的人有很多,成長的道路上,但凡是總想偷“懶”之人,最終只會離成功越來越遠。


我們一定要儘早認識到,我們自己才是運的掌控者。

現在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會在將來深深地影響到自己的命運。

因此我們才更要對自己負責,要激勵自己,這樣才能使得自己進步,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反之,我們只能被社會所淘汰。


現在日子得過且過,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整天混日子。不要假裝自己很忙碌,最後的結果從來都不會配你演戲,有些人看上去忙忙碌碌,可是並不是真正地用心,只是用這種忙碌的假象欺騙自己。


活得太閒,對職場人來說是場災難:無聊的背後,將會被加速淘汰


年輕時選擇太容易的工作,很可能是給未來埋下的隱患。


人這一生,不怕碌碌無為,最怕人到中年才意識到:該努力的時候沒努力,想努力的時候沒時間,也沒精力。

常有人感嘆中年危機來得猝不及防,但其實在它到來之前,你有無數次讓它繞開你的機會,但也許正是因為你選擇了安逸,才給了它可乘之機。一旦危機到來,那批偷懶的人,便是最早被淘汰的一批。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優勝劣汰的世界裡,你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

人生沒有回頭路,什麼年齡段該做什麼事情都有其規律,青年時期不努力,等年齡大了危機很可能環繞在你的左右。


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能力


就拿這次疫情來說吧,很多企業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很多人通過這場疫情風波才看清:

原來,這個世界上並沒有真正穩定的工作,沒有穩定的行業,也沒有穩定的崗位。

能真正讓你穩定的,只有你的能力,和你每天都在進步的生活。

身在同樣的環境當中,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就會逐漸凸顯出來。

一場疫情過後,有人降薪被裁,沮喪迷茫;也有人抓住機遇,顯露頭角,反而獲得升職提拔。

職場人之間的高下區別,在危機之下赤裸裸的被顯現。

所謂的穩定工作,大多數時間都是人們自己想象出來的,從正常的商業邏輯角度看,任何單位都不可能養閒人。

如果你希望自己擁有穩定的未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自己擁有穩定的生存能力。


活得太閒,對職場人來說是場災難:無聊的背後,將會被加速淘汰


敢於主動跳出適區的人,才能笑迎未來


“毀掉一個人的方式很簡單,給他足夠的自由,讓他想幹什麼幹什麼,放縱自流,樂享安逸其實是一把殺人於無形的刀。”話說的有些直白,但也是事實。

因為,人天生就有一種惰性,總喜歡待在舒適熟悉的環境中,一旦沉溺舒適無法自拔,思維和能力也將會停滯不前,久而久之,人就廢了。

相反,那些勇於主動跳出舒適區的人,才有迎接未來挑戰的心理準備。

一個人開始走上坡路的跡象之一,就是敢於打破自己的舒適區;一個人開始衰老的標誌,就是不願意再挑戰自己,就此隨波逐流。

“命運所贈送的每一份禮物,都暗自標好了價格。”


你20歲的舒適,可能會造成30歲的無奈;

你30歲的無奈,可能會導致40歲的無為;

你40歲的無為,可能會奠定50歲的失敗......


在此希望我們都能成為生活中的“強者”,在能奮鬥的時候用盡全力,能改變的時候竭盡所能。

未來希望我們都能在忙碌中體會到閒暇的可貴,在閒暇中找到人生的意義;

希望我們都能在看清世界的本質後,敬畏生命,快樂工作,好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