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来:文圣老秀才的历史跟脚

中土文庙的前三位圣人(至圣、礼圣、亚圣)前面几天已经分析出了结果,四圣也就剩了一位我们的文圣老秀才还没有进行探讨,今天就来研究一下我们最受人喜欢的老秀才。

1.性恶论

老秀才最出的出场信息就是在文庙中“三四之争”落败(打个问号),被囚功德林。前文中分析过“三四之争”实则就是亚圣与文圣之争,是“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

剑来:文圣老秀才的历史跟脚

三四之争

老秀才站起身,身形佝偻,眺望远方,喃喃道:“性本善,错吗?大善。可是这里边会有个很尴尬的问题,既然人性本善,为何世道如此复杂?儒家的教化之功,到底教化了什么?教人向恶吗?那么怎么办,老头子和礼圣都在等,然后,终于等到了我,我说了,人性恶,在一教之内,相互砥砺、切磋和修缮,关键是我还站得住,道理讲得好,所以我成了文圣,但是又有一个更尴尬的问题出现了,换成你这么个局外人来看,你觉得性本恶学说,可以成为儒家文脉之一,这没关系,可是真的能够成为我们儒家的主脉吗?”——《剑来 第四百五十章 再等等看》

这是小说中文圣老秀才所说的一句话,他认为这个世道出了问题,“性善论”不能解释一些世间出现的问题,因此他提出了“人性恶”来解释这些弊病。

那么历史上的“性恶论”是谁提出来的呢?没错,正是荀子。

剑来:文圣老秀才的历史跟脚

荀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强调后天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这里就可以将文圣与荀子联系起来。

2.神像被撤

小说中文圣在“三四之争”落败后,自囚功德林,圣位不断下降,直到神像被从文庙搬出。这与荀子的经历很相似。

自唐宋以来,就不断有读书人指出,荀子之学与正统儒家存在分歧,甚至视荀子为儒家的异端,或者干脆将荀子从儒家除名,改列别家。

剑来:文圣老秀才的历史跟脚

荀子

比如:

唐代文学家韩愈就指出,荀子之说有许多地方不合于孔孟之说。他认为《孟子》是“醇乎醇者”,而《荀子》则是“大醇而小疵”。

北宋理学家程颐更直接批评荀子说:“荀卿才高学陋,以礼为伪,以性为恶,不见圣贤,……圣人之道,至卿不传。”

大文豪苏轼也作《荀卿论》,批评荀子“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

南宋大儒朱熹干脆把荀子归入了法家学派,认为“(荀子)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傅山(傅青主)则评论说:“《荀子》三十二篇,不全儒家者言,而习称为儒者,不细读其书也。”他认为在文辞重复啰嗦这一点上,荀子是有儒者特点的;“但其精挚处即与儒远,而近于法家,近于刑名家,非墨而又近于墨家者言。”

直至近现代,仍不断有学者对将荀子列入儒家提出不同意见,比如郭沫若就认为“荀子思想相当杂驳”,“倒很像一个杂家”。

剑来:文圣老秀才的历史跟脚

《荀子》

其实在小说中文圣老秀才也表现的不像一个纯粹的儒家书生。

比如学那老秀才,老秀才靠那自称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学问,能够请来道祖佛祖落座。——《剑来 第四百七十九章 自古饮者最难醉》

这里看到,老秀才如日中天的时候,能请来道祖佛祖来落座听道,可见老秀才对道家佛家学说也是有所涉猎的。文中也多次透漏老秀才对三教百家的学问都有研究,且老秀才的徒弟们个个离经叛道不似儒家中人:崔兔子像是法家,左右本是书生跑去练剑,齐静春走的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路子,刘十六是个妖修,小徒弟陈皮皮即是武夫又是剑修,不似读书人。因此文圣一脉都不算是正儿八经的儒家君子,他被移出文庙也是迟早的事情。

总结

因此,从以上的事迹可以推测,文圣的历史原型应该就是荀子。你猜对了吗?


本文由“神奇的发际线”原创,今天的分析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喜欢。欢迎各位同好进行讨论、指正,你的回复和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