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北大畢業,到火鍋店當服務員,差點被開除”

北大畢業、擁有千萬粉絲的網紅,與月入5000的火鍋店服務員,你覺得誰更快樂?

最近,北大畢業的網紅李雪琴,到火鍋店體驗一天當服務員的視頻火爆網絡,看哭很多人。

相關話題還上了熱搜,有近6000萬的閱讀,引起了網友們熱烈的討論。

我北大畢業,到火鍋店當服務員,差點被開除”

我帶著許多疑問,打開了視頻:一個北大畢業生為什麼會被吳亦凡翻牌?網紅為什麼會在火鍋店當服務員?在火鍋店的一天都經歷了什麼?

看完視頻後我感觸良多,視頻中服務員金句頻出“你這一秒不快樂,就影響下一秒快樂。”

“我沒有大目標,把眼前的小目標做好就很快樂”

感動千萬網友。讓我對上班這件事也有了不一樣的思考,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01

月入5000的火鍋店服務員

和粉絲400萬的網紅,誰更快樂?

談到拍這個微綜藝的初衷,李雪琴說,最近大家都不愛上班,所以從沒上過一天班的她,特意選了幾個看上去“挺難上”的班,想體驗一下是什麼感覺。

第一期,她去到北京的一家巴奴毛肚火鍋店當服務員。火鍋店服務員是李雪琴一直想體驗的事兒。

“挎個框,給大家挨個發熱毛巾,發圍裙,老有意思了”。這種不用動腦的輕體力勞動,看起來似乎是簡單又輕鬆。

我北大畢業,到火鍋店當服務員,差點被開除”


我北大畢業,到火鍋店當服務員,差點被開除”


但是剛一上手,李雪琴就懵了,狀況連連:

需要去招呼客人的時候,李雪琴犯了社恐,全程表情嚴肅,沒辦法和客人溝通;

去服務熱情的粉絲,被主管罵擅自離崗,當場委屈得哭了起來;

涮了一天毛肚累到不行,卻差點兒因為工作失誤被罰光工資……

李雪琴在視頻裡,把當代年輕人的喪體現得淋漓盡致。面對職場中的規則和挑戰,總是諸多抱怨,覺得事事不如人意,自己又不願意作出改變。

工作不熟悉是一個方面,但更多的其實是心態上的消極。

和李雪琴工作態度完全相反的,是她的師傅,96年的小姑娘秦朝霞,是店裡受打賞最多的服務員。

她還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微笑天使”。

在這一天的工作裡,秦朝霞一直保持著樂樂呵呵的狀態,面對陌生人也絲毫不犯怵,禮貌、體貼、開朗地為他們服務。

對服務員來說,面對客人微笑是基本禮儀和要求,但在秦朝霞的身上,你能看到那微笑是發自內心的,非常真誠、有感染力。

我北大畢業,到火鍋店當服務員,差點被開除”


那天有一桌客人,幾個大哥大姐,被她的微笑和真誠服務打動,還給她打了賞。

於是在這個視頻裡,我們看到了這樣戲劇性的一幕:

北大畢業,在微博上有400多萬粉絲的網紅李雪琴,卻說自己比一個大專畢業、月入5000的火鍋店服務員,過得更不快樂。

從世俗意義上說,李雪琴比秦朝霞各方面條件都要好,但在職場中,後者卻比前者做得更好、也更快樂,這是為什麼呢?

02

相信自己工作的價值

是熱愛工作的第一步

視頻裡,秦朝霞說的一句話,讓我深受觸動:

“很多時候我為別人做事的時候,不要求什麼回報,因為我在,他們覺得很快樂,我就很滿足。”

我北大畢業,到火鍋店當服務員,差點被開除”


我想,這正是她能如此熱愛工作的原因。

她不僅將工作看作謀生手段,更是對自己能為別人提供這樣一份專業的、優質的服務與體驗而自豪。

相信和認可自己工作的價值,是熱愛工作的第一步,也是保持工作熱情的重要原因。

對比起來,現代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工作,是因為他們並不是在“工作”,而只是在“上班”。

在《圓桌派》16年的一期節目裡,陳丹青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工作”和“上班”完全是兩回事:

我北大畢業,到火鍋店當服務員,差點被開除”


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

在《鏘鏘三人行》的百度貼吧裡,某位網友對“上班”和“工作”的定義,我覺得形容得非常貼切。

簡單來說,上班是用時間交換薪水,本質就是為了賺錢謀生,大多數人上班都只是在混日子。

生活裡的快樂都是從下班後的娛樂活動裡獲取:看電影、蹦迪、聚餐……

在“為了生存,不得不上班”的這種思維下,產生職場倦怠和厭倦,太正常不過了。但那些在“工作”的人則完全不同。

他們能從工作本身獲取快樂,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工作的價值,並在其中感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

陳丹青就拿自己舉了例子,他也是不願意上班的人,卻可以像蟲子一樣醒來就工作,一直到睡覺。

自幼喜歡畫畫,從小就想當畫家的陳丹青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是很多人羨慕的。有人也會說:“他是因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才會這麼有激情。”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年輕的陳丹青,有將近一年的時間裡,蹲在村辦的骨灰盒廠畫骨灰盒,畫了近千個。

你能說,他喜歡畫骨灰盒嗎?當然不是,但是他也能從中找到工作的快樂,付出百分百的熱情。

“不想上班”對當代青年來說,其實是一句十分沮喪而又無能為力的話,它背後隱含的是除了上班別無選擇的無奈。

但其實,任何時候我們都有選擇:我們可以把被動的“上班”轉化為主動的“工作”,相信工作的價值,熱愛自己的工作。


03

能快樂工作的人

都是“自燃型”的人

很多年輕人一直有一個迷思,是不斷跳槽、試錯,最終尋找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努力去喜歡上現在正從事的工作?

答案是後者,因為很多時候“喜歡”是遇不上的,但是我們想讓自己生活變得更好的願望,能讓我們踏踏實實地對工作付出努力和熱情。

而這份熱情,又讓我們積極地去尋找和體悟工作的價值和意義,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最終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和快樂。

這是一個非常正向的良性循環,也是那些能快樂工作的人的“秘密”。

就像經緯張穎對秦朝霞的評價那樣:

“或許不是每一個員工都像創始人一樣有改變世界的雄心,但就是他們身上真實的、原始的想要讓自己生活變得更好的平凡夢想,讓他們無比尊重、珍視、熱愛自己的工作,讓公司變得更好。”

我北大畢業,到火鍋店當服務員,差點被開除”


說到這兒,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部電影《入殮師》。

影片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一名大提琴樂師,他買了昂貴的大提琴,準備成就一番事業。

但是僅僅演奏了4個月,樂團就解散了。揹負著買樂器的高昂債務,大悟和妻子只能搬到老屋,過起清貧的生活。

在重新找工作的過程中,大悟去面試了一家短工時、高待遇的公司。第一次面試時,社長二話不說就決定聘用他,但卻對工作內容避而不談。

在大悟的再三追問下,社長才終於道明:是入殮師。

儘管心理上有所畏懼,但在高額薪水的誘惑下,大悟還是接受了這份工作。就這樣,他開啟了一段自己只能硬著頭皮硬上、妻友也不理解的職業生涯。

你要問小林大悟喜歡這份工作嗎?一點兒都不。

一方面,他自己要每天忍受面對遺體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他不敢對妻子和朋友坦白自己的工作,只能苦苦隱瞞,自己承擔。

但是為了讓自己和妻子過上更好的生活,他不得不接受這份工作,並對它傾注熱情,這可以說是當代非常稀缺的一種“匠人精神”。

在這個過程中,大悟見到了各種各樣的逝者和逝者家屬。在他賜予逝者尊嚴的時候,家屬們對他的尊重和感激,讓他逐漸感受到這份工作的意義。

影片的結尾,大悟真正地接納了這份職業,併為自己的職業而驕傲。

古典在《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這本書裡就提到:

“一個人的財富、成就和光環,也許的確有幸運的成分,但是那人展現出來的快樂、熱愛和努力,都不是‘遇上’的,而是‘修煉’出來的。”

像秦朝霞、小林大悟這樣能從工作中尋得樂趣的人,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把他們稱為“自燃型”的人:

擁有想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的樸素願望,於是對工作投注愛和熱情;在投注的過程中逐漸找到工作的意義,“修煉”自己對工作的熱愛,最終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稻盛和夫自己就是這樣的例子。

27歲,他就創辦了京都陶瓷株式會(現名京瓷),去年在福布斯全球數字經濟100強榜位列77位。但你想不到,稻盛和夫原來並不喜歡研究陶瓷。

但是他讓自己帶著愛工作,從工作中發掘出了成就感,最終成果斐然。慢慢地,他也開始愛上陶瓷研究,事業也越做越好,最終獲得現在的成功。

對於那些認為上班是在浪費時間與青春、討厭上班的年輕人,稻盛和夫也只有這一個建議:帶著愛去工作。

希望,我們都能在職場中成為“自燃型”人,而不是“可燃型”,甚至是“不燃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